红颜悲歌:五四新女性与茅盾的旷世之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44:35
     

 

    ·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

 

    1985年4月,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与茅盾的一段情》的文章,披露了中国文学巨匠茅盾感情生活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而这一段茅盾感情生活中的往事在著名作家胡风的《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也能寻觅到一些往事重提的踪迹。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我”究竟是谁?她与茅盾又究竟有怎样的刻骨铭心的一段情?但是,这样的刻骨铭心的一段情为何演绎出一曲红颜悲歌?又为何后来竟然会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而被历史遗忘了呢?

    说起来,这篇文章中的“我”名叫秦德君,从1954年起,历任第二至第七届的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发表这篇文章之时,秦德君已近八十岁的高龄,然而,她对于自己和茅盾在五十七年前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同居的红尘往事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秦德君是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新女性。1920年她在成都读书时,因提倡女子剪发与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她在吴玉章、陈愚生等人的资助下,走出四川,先后到武汉、北京等地,结识了恽代英、邓中夏、李大钊等中共领导人,并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1922年她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上了沪宁一带工人运动与学生运动的通讯员。1925年她奉命到西安女子模范学校任教,并从事秘密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她与组织失去联系,辗转来到上海,住到友人陈望道家中。她想到苏联去,陈望道就要她先去日本找他的女友吴庶五,再设法找中共组织联系赴苏之事。1928年7月初的一天,上海黄埔江畔的远洋航运码头上,三十二岁的茅盾化名方保宗,二十二岁的秦德君化名徐舫,登上前往日本的商船。在船上,除了茅盾和秦德君是中国人外,其余都是日本人。日本人以为他俩是夫妇。而此时的茅盾和秦德君面对大海,都有一种飘零感,经历大革命的洗礼,却又找不到组织,同去流亡海外,自然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因而谈得很融洽,渐渐地彼此心里都萌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感情发展迅速,自在情理之中。

    但是,此时的茅盾已经是有妇之夫。他原名叫沈德鸿,字雁冰。1918年春节,当时二十三岁的沈雁冰和不识字的女青年孔德沚结婚。婚后他们二人十分恩爱,沈雁冰教妻子识字,替妻子取名,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观念。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沈雁冰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他利用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有利条件,担任了中央联络员,同时成为中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骨干”。1925年,孔德沚由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等介绍,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沈雁冰大革命时期在广州曾与毛泽东一起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为毛泽东的副手。1926年底沈雁冰来到刚被北伐军攻克的武汉,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与《汉口民国日报》的总主笔。大革命失败后,他遭南京国民政府通缉,与妻子一起先避居武汉,不久又到了上海。    

    1927年9月,沈雁冰开始创作中篇小说《幻灭》,一种强烈的、一吐为快的创作冲动撞击着他,使他写得很快,只用四个星期,就写完了。当时在白色恐怖下,夫妇俩都不能参加工作,只得呆在家里。幸好沈雁冰的稿费收入,尚能维持全家的生活。写完《幻灭》后,沈雁冰又接着写中篇小说《动摇》和《追求》,并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同时也写了一些散文和评论,还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创造》。1928年6月的一天,陈望道来看茅盾,希望他去日本换换环境,呼吸新鲜空气。茅盾一听,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便决定前往日本生活一段时间。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茅盾来到陈望道家,发现上海平民学校的学生秦德君也在他家。闲谈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日本,正好与自己结伴同行。陈望道请茅盾照应秦德君去日本的生活。茅盾自然答应。就这样,茅盾和秦德君结伴同行来到了日本。   

 

    ·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分手时候的合影。这张“分手照”只有两张。秦德君的一张,是秦德君1930年回四川老家时茅盾寄给她的,以后被她撕毁了。茅盾的一张,交给了胡风保存。1966年5月,胡风由秦城监狱转移到成都,路过北京,把照片转送给了秦德君。

 

    当他们坐着轮船到达日本神户上岸时,日本宪兵照例要检查。茅盾与秦德君站得很近,行李也靠着,日本宪兵误以为他们是夫妇,指着秦德君问茅盾:“她是你的夫人吗?”茅盾随口用英语回答:“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秦德君也没有申辩。在日本,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是他的“救星”,是挽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 

    到了东京后,茅盾住在一个中等旅馆“本乡馆”,秦德君住进了“东亚预备学校”女生集体宿舍。两人相距很近,来往密切。那时,思想苦闷心情孤独的茅盾,很需要得到感情上的安慰。这年的冬天,“岛国冬长,晨起浓雾闯牖,入夜冻雨打檐,西风半劲时,乃有远寺钟声,苦相逼拶,抱火钵打磕睡而已。”在这样的心情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并决定迁居京都。一到京都,茅盾和秦德君都非常满意友人杨贤江帮助找的一间寓所。茅盾晚年对这个寓所有段回忆:我的寓所离杨贤江的寓所有一箭之遥。这是临小池的四间平屋,每间约有八铺席大小;当时我与高尔松、高尔柏兄弟为邻,各住一间,另两间空闲。房东就住在附近,亦不过一箭之遥。这里,确实很安静,从屋子的后窗,看得见远处的山峰,也不是什么高山,但并排有五六个,最西的一峰上有一簇房子,晚间,这一簇房子的灯火,共三层,在苍翠的群峰中,便像钻石装成的宝冕。小池子边还有一排樱树。明年春季,坐在屋中便可欣赏有名的樱花,想到这,便觉得我的新居确实是富有诗意;对写作十分有利。在那里,茅盾写了小说《虹》,还有不少游记散文,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发表,换取稿费维持生活。秦德君则帮他抄写稿件,并常帮他出些主意。例如她向茅盾建议:把“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合而为一,叫作《蚀》,如日月之蚀,既是暂时现象,又是必然现象,岂不正是现实主义?茅盾十分欣赏秦德君的这个建议,就采纳了。不久茅盾因“幻灭、动摇、追求”受到批判,下决心要再写一部有份量的小说出来扭转舆论,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无从动笔。他说有关他家乡的素材都被他写光了,在创作素材方面,自己已是倾家荡产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依靠“北欧命运女神”秦德君。他对秦德君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缠住秦德君讲述往事,准备从中挖掘可作创作素材的东西。

  秦德君叙述的自己的故事,激起了茅盾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赞叹说:“这都是些极好的小说材料!你呀,好比手里捧着一大把铜钱,只要用一根线穿起来,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茅盾开始寻找这根线,构思主题与人物、情节,借以反映广阔而又复杂的时代与社会生活。 

  在构思完成后,茅盾于1929年4月开始写作这部小说。这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茅盾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先把情节讲给秦德君听,直到考虑成熟了才动笔。秦德君帮助抄写,还间或提些修改意见。小说的命名《虹》也是秦德君提出来的。她说:虹是在某种气象变幻之中而形成的。它有妖气,有魔力,且美丽。秦德君的故乡四川之气象,最容易出现彩色缤纷的虹,它对人有无限的吸引力,又能使人迷惘。茅盾高兴地接受了秦德君的建议。从1929年4月到8月,他将这部小说分成一段一段地寄往上海,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原计划要写到大革命,但在1929年8月,因秦德君意外怀孕要回上海进行人工流产,他便中止了该小说的写作。后来秦德君又回到了日本。   

 

    ·1954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秦德君风采依旧。

 

  茅盾和秦德君同居的消息,也传到了上海,传到了家里。茅盾到日本后,孔德沚就通过党组织找到了工作,在一女校当教务长。当孔德沚得到这个消息,起先是不相信,后经证实,便是委屈地大哭,直到婆婆来劝,才止住了哭。婆婆说:“茅盾会回心转意的。”

  她的婆婆的估计没有错。1930年4月初,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暂住在杨贤江的家里。茅盾带着秦德君去看望了鲁迅,还帮助秦德君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又带着秦德君看望了自己的母亲,并与茅盾旧日商务印书馆的朋友联欢。这期间,秦德君又一次怀孕人工流产。但是不久,由于陷入一系列家庭纠纷,加上政治威胁、经济拮据,他俩分手了。这时,长篇小说《虹》还未写完。两人分手时,茅盾拉着秦德君到一家照相馆合照一张六寸相片,各持一张以为暂时分离纪念,并约好四年为期,再合百年之好。茅盾还要秦德君写一份简历,拟为她联系中共组织。两人并约定,四年后再合写《虹》的后半部。

  但是,自此一别,两人劳燕分飞,再也未能走到一起。茅盾重又回到妻子孔德沚身边,但他要求恢复中共组织关系的希望却没有实现。秦德君回了四川,这场风波终告平息。

  此后,茅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子夜》等名著。1949年以后,他出任国家文化部第一任部长与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81年以八十五岁高龄去世。但在他晚年写的关于自己一生的传记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对在东京与秦德君同居两年的生活及共同创作《虹》一事只字未提。

    秦德君自1930年8月中旬与茅盾分手后,因病住到上海福民医院,后由其侄儿秦国士协助,回到四川忠县老家休养,一住四年,病愈后曾到川军刘湘部队任参议官。1945年她加入民盟,任妇女运动委员与妇女文化公司总经理兼常务董事。1946年到1949年她又在上海做中共地下交通工作,参与策反国民党军起义。1949年5月17日,秦德君被国民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后因上海解放而幸免于难。   

    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期间,秦德君住在北京饭店二楼。一天清晨,秦德君到阳台上,发现茅盾正在三楼阳台上笑吟吟地注视着她。可就在这次筹备会议期间,会上突然宣布秦德君是“叛徒”,在国民党监狱中有出卖组织的行为,同时宣布撤销秦德君第一届政协筹备委员资格,接受审查。此后,在那个阳台上,秦德君再也见不到茅盾的笑脸了,在电梯中几次与他相遇,他对待秦德君都如同陌路人一般。

    第二年,组织上给秦德君做出“没有出卖组织”的结论,安排秦德君出任教育部参事。在此期间,秦德君申请恢复党籍,写了跟茅盾同路去日本的经历。组织上找茅盾核实,但茅盾说自己不是党员,不便证明秦德君是党员,只写了“秦德君当时的政治思想是进步的”一段话,而没有说明秦德君在三年期间积极寻找党组织的情况。

    秦德君认为那三年的表现至关重要,就写了封信用双挂号寄给茅盾。然而,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使秦德君一直感到十分的悲凉。但是,秦德君当时的地下工作却得到了邓小平、陈毅等中央领导高度肯定。邓小平就曾说:“秦德君,我们是老战友,她工作有办法,肯干。”从1954年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开始,一直到第七届全国政协会议,秦德君一共担任了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成为担任政协委员次数最多的女性之一。

    1966年,十年“文革”开始。1967年10月,秦德君再次被打成“叛徒”,在秦城监狱整整度过了八年的囚禁生活。直到1975年4月5日出狱,重新回到政协工作。秦德君一生历经千辛万苦,多次在生死边缘和牢狱中受到百般折磨。但是,让她始终难以忘怀的,依然是在日本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