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3:24:10
夏长宗论著: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统一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健全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

: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
 

学校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学校是青少年学生聚集的地方,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学生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未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程度,教师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及其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必须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首先我们来说说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全面阐述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和实现途径,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扩展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获取新的社会意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中的概念,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实现共产主义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文化条件还不具备,还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我们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时,要把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统一起来,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逐步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出于内心的发展需要,才有主动发展的积极性,而对学生施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影响是外在因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外因是重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校工作、教师的教学只有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成才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个性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发展个性与个人主义混淆起来,也不能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平均的发展。发展个性就是要发挥特长。学校教育工作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目前,我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多数农村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依然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其实,真要理解了高考指挥棒的本质是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是有利于学生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而我们的教学手段没有给学生留下选择的余地,而是把学生都赶到一辆车上,带到一个地方,大家到了,都下车,结果学生无所适从,不能适应社会,缺乏生存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差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质疑的事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些实际上是学会做人的本领,我们说的学工学农学军等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适应社会。我们强调学生学外语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要在相同文化背景下有适应能力,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要有适应能力,增强一种做人的本领。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一本字典或百科全书,而现在教育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

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时代的发展使知识变得越来越多,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难度越来越高,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广。过去,我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和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据调查,在新的时代学生要求的教师是:要有突出的教学业绩,能和学生沟通,打成一片;是老师,更是朋友,具有鲜明的个性,理解学生,支持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新潮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建立起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希望教师有网名、电子信箱,喜欢音乐、体育,精通一门外语,富有幽默感。学生家长希望的教师是:师德高尚、敬业、律己、爱生;有丰厚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业务功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专多能的杂家;做到以科学的道理说服人,以浓烈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事实打动人,以此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进而想学、爱学、会学,最终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的企盼,家长的期望,要求我们教育者本身应具备优良的素质。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一位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所呈现出的新特征,要求教师实现课堂角色的转换。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是课堂上至高无上的权威,“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变传递型为引导型,变专制型为民主型,变信息的传递者、课堂的操纵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指导者和协作者。教师要有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做一名促进学生发展的交流型教师。

二、强化主体意识,建立创新机制。

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由“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转变;由偏重“个人一面、万人一书”的共性教育向重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与发展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由传统的接受型课程模式向反思型课程模式转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每个人能够尽其所能,健康成长。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鼓励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脱颖而出,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师整体走向社会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开放课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让教师自我施压、自我打磨,完成一次美的再造。

三、提高能力素质,健全知识结构。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要博采众长并融汇贯通,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善于实践和创新的复合型教师。要敢于大胆质疑。质疑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原有结论进行重新验证的过程。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胆提问,大胆怀疑,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要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没有教师的大胆质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很难迸发,即使有了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很难发育、成长。同时,教师要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综合化和个性化教师正日益受到肯定和欢迎。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外语的学习,加强现代技术的学习,从而掌握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等。

四、提高自身修养,美化学生心灵。

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铸造灵魂的特点,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是育人铸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资源。作为一名教师,“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追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也就应该首先发展他本身应具有的这些优秀的品质”,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热爱,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是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文明带来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负担的超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对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兴趣广泛,情感丰富,个性和谐,乐于交谈,意志坚强,胸怀宽广,自控力强。同时,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创造,取于探索。教师的这些创造精神、完美人格等优秀品质,日积月累地影响着学生,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净化,志向得到了升华;形成师生和谐、民主、真诚的合作关系,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全面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