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星空的奧秘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36:37
  敦煌星圖:1899年,敦煌莫高石窟內發現藏經洞。1907年被英國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盜走了9000種敦煌歷史文物及藝術品卷子,其中有一卷編號MS3326的星圖,上繪有1350多顆星,這星圖約畫於公元8世紀初,是世上現存古星圖中星數最多、最古老的重要星圖。現藏於英國圖書館中。這卷圖的畫法是以12月開始,按照每月太陽位置的所在,分12段把赤道附近的星座繪出,並以文字說明(圖4);最後,再把紫微垣畫在以北極為中心的圓形平面投影圖上(圖5)。在此應該特別提出,國外使用類似的畫法要比敦煌星圖晚六百多年。

圖5.敦煌星圖中紫微垣(現藏於英國圖書館中) 圖6.以現代星座盤觀測的方式參閱蘇州石刻天文圖所製作的星座盤(本館中國科學廳「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展示區中展示)

 《新儀象法要》中的星圖和蘇州石刻《天文圖》:星圖者,是天文學者們觀測星辰的形象紀錄,在意義上而言,它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天文學家,在天體觀測方面所採用的觀天技術和獲得的觀測成果。我國繪製星圖的工作歷史悠久,大致上可上溯至秦漢以前,依「蓋天說」而繪製的「蓋圖」,它類似於現今天文觀測使用的星座盤(圖6),觀測者坐北朝南(因我國位處於北半球,長年見到的日月都出現於南方),仰天觀星,以看起來似乎不動點(北極星附近)為蓋頂,下方為南方,日月星辰將從「左」而右周期地「旋」轉運行。到了漢代,出現改進型的蓋圖,圖中有三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上規、內規、下規。在上規內的星辰,一年四季不落地平,到夜晚即可看見,故上規內又稱之為「恒顯圈」。內規表示「天赤道」 ,上規和下規間的中圈其上的星宿會陸續路經頭頂上空。在下規外的星辰,終年在地平以下,常隱不現,故稱之為「恒隱圈」。恒顯圈和恒隱圈與中圈的距離相等。這類星圖以五代吳越文穆王錢元瓘墓的石刻28星宿圖和蘇州石刻天文圖為代表。

 蘇頌的《新儀象法要》寫於1094年,書中附有公元1078~1085年(元豐年間)實際觀測記錄的星圖,分述紫微垣、渾象中外星官、渾象北極和渾象南極等五幅,共計有星名者283個、星數1464顆。星圖從角宿開始,按28宿順序連續排列,去除有關「分」、「野」等不科學的成份。《新儀象法要》中的星圖是目前流傳下來全星圖中最古老的星圖之一。

 現存放在蘇州市博物館內的南宋蘇州石刻天文圖(圖6),是我國現存較早且較系統的,也是世上現存較早的大型石刻科學性星圖。該圖是南宋王致遠於淳祐7年(公元1247年),依據公元1190年黃裳繪製的星圖所刻,整個天文圖共刻恒星1434顆,星圖下方有二千多字的說明,概括地敘述當時所知的一些天文知識。它保存了我國在11世紀恒星觀測的部分資料,提供了古代星宿位置的重要訊息,具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