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员寒冬来临——房地产业风光不再(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33:41
减员寒冬来临——房地产业风光不再(上)   文章提供 于 2008-10-29 23:19:33 (北京时间: 2008-10-30 11:19:33)
  文章作者: 杨龙 杨正莲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 新闻热评 首页 ] [ 加入博客 ]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减员寒冬来临

  10月15日,位于东莞的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团(下称“合俊”)倒闭,近7000名员工面临失去工作的境地。合俊的倒掉,只是珠三角无数倒掉的制造企业之一。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显然,合俊等低端“中国制造”殊途同归的命运,只是碰巧搭上了金融危机的错车。制造业的危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失衡以及之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

  与制造业相似的是房地产业。肇因于固定资产投资高企的房地产业,在中央救市的条件下能否独善其身,目前有待观察。

  中国经济急需一次从投资、出口拉动向高附加值的创新型出口和内需拉动的转型。谋求内外经济失困中转型的重点,不在加大凯恩斯主义式的调控,而在政府须从深刻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定位中抽身,回归服务型政府的本色。

  只有增加每一个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每一社会成员的福利,中国经济才能最终增加其消费能力与总体需求,从而培育内需拉动的真正动力,并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熬冬

  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所造成的冬天有多长?温度有多低?同中国的关系有多大?——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金融飓风从美国席卷而来。中国这次所感受到的,也许不再是“蝴蝶”扇动的翅膀。

  从金融企业、IT企业受资金约束被迫做出减薪减员调整开始,到其他与资金关联度密切的行业出现严峻的局面,直至房地产中介大量关闭、珠三角众多出口导向性的企业工人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工作,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必然吗?答案或许并不如此。

  金融证券业变相减员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首先感受到瑟瑟寒意的,是中国的金融企业。

  一个月来,国信证券深圳某营业部职工林晓丹的唯一工作,是窝在家里背证券类书籍。一本放在床边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书角已经被她翻变了形。

  放在书桌上的四本书背不完,林晓丹又得回去做服装店导购。这是她两年前进入国信证券做客户经理之前的旧身份。

  林晓丹来不及回味在股市风生水起的日子里,她曾有多么风光。即使当她回答不出客户提出的专业问题之时,她也能从所开客户的交易量得到不菲的佣金。好日子从去年8月开始彻底结束。不再有排着队等着开户的顾客,甚至,几乎没有客户主动来咨询。林晓丹不得不走出银行网点沿街向路人发放证券公司的宣传单。即使这样,林晓丹依然业绩平平。今年9月,林晓丹开出了有效户头为1个的最低成绩。

  “以前做导购的时候护肤品用玉兰油,后来做了客户经理就用兰寇,现在,我又要用玉兰油了。”林晓丹这样形容她的工资涨跌。

  国庆前,人事部门授意林晓丹不用再来上班,请病假在家看书。

  原因在于一本黑色封皮的证书。

  2008年4月23日出台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证券经纪人应当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不过,林晓丹则不用再回到单位。

  4月底出台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似乎成为中国证券商们合理减员的契机,一位证券业内人士透露,当前中国证券业从业人员有120余万左右,但只有20万人持有证券经纪人执照。这无疑将使一大半现有证券从业人员,陷于被动的裁员境地。

  “现在我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减薪,而是失业。不是我不愿意坚持了。”10月15日的考试,林晓丹的试卷上有很多回答不出来的空白,她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

  她开始感觉到,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切切实实地从大洋彼岸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林晓丹不是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一个个例。其实,在一路狂跌的中国证券市场上,林的证券同事们薪资已经不足一年前的一半。新华社一则消息报道表明,上半年上市券商发放职工薪酬近32亿元,较去年上半年下降近一成,部分券商员工薪酬缩水幅度超过60%。美国金融风暴来袭,只是加剧了这个行业的严峻形势而已。

  10月15日,市场中传出中金公司裁员1/6、中信证券降薪20%的消息,两大公司管理层极力否认。国信证券并没有传出裁员的消息,但当初与林晓丹一同进来的业务经理,已经走掉了三分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到的多位证券公司业务经理均表示,现在每月只能拿1500元的基本工资。而去年各类证券投资顾问以及证券业务人员去年的平均工资为6391元和6311元。

  “次贷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之后对需求的影响比较大,直接结果是大量金融公司破产,这个时期对金融行业的失业影响比较大。” 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金融危机对于失业的影响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说,“美国的金融海啸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本行业的裁员失业,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IT业次当其冲:传富士康将在内地裁员10万

  IT行业的从业者们紧跟着来到了减员的风口浪尖。金融业是IT业的重要收入来源,来自金融业的危机直接意味着IT产品和技术服务的订单将会大量减少。

  IT巨头富士康在深圳的观澜和龙华厂区,不断有宿舍楼被腾空。

  传言富士康在内地有50万员工,将马上裁掉10万。对于传言,富士康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教育培训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极力否认,但几天的采访调查表明,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富士康对人力成本的管控,已到了非常严格的程度。

  7月28日,富士康十大事业群主管和人力资源主管们收到郭台铭签署的警示手谕。在这份手谕中,郭台铭直言“风暴已经来袭”,他要求旗下各事业群要在开源方面做到选对客户、选对产品,加强市场行销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更重要的是,他特别要求各事业群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严格执行节流策略,即人力冻结、扩厂冻结、提升效率、加强训练、改善提案,节省费用20%。郭台铭将节流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季度: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一年内完成20%的节流,每个季度降低费用5%。

  8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富士康国际控股公布了2008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净利润1.42亿美元,同比大幅减少56.1%。该公司2007年净利润为7.214亿美元,2006年为7.18亿美元。

  节流的任务很快在人力成本的控制上表现出来。龙华工业园区事业处某经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从8月份开始,富士康基本停止了对外招募,但对内招聘却依旧如火如荼,这是在以一种低成本流动方式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即将闲置部门的人员进行压缩,调整出来的人员用以填补其他部门的空缺。

  8月份,富士康部分员工收到了公司内部传来的邮件。邮件中说公司将实行非标准工作制,具体做法是将以前的5天8小时工作制分摊至6天。也就是实行6天6小时40分钟制,此方案为富士康IE学院院长提报的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提案,方案一出,员工们一时间人心惶惶。

  “上五天班和上六天班是不同的,星期六的加班费也不能有了。”这位经理也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也许某个时候,加班就只有20个小时了,对于靠加班费来挣钱的中低层员工来说,工资会因此减少两到三成。经济压力之下,一旦员工不愿与企业共同面对危机,减员就已成为必然。留下来的,只能拿以前一样的工资,做更多的事情。”

  其实早在开春以来,富士康就已经开始压缩对外招募。据三星经济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统计,2007年富士康中国大陆员工达75万人之多,而另一份截止日期为2008年7月25日的富士康内部统计文件表明,富士康10大事业群在中国大陆的员工为65万人。一年之内,员工数量已经缩水10万。

  出现减员现象的不止富士康一个,其他IT企业裁员的消息也不断传来:9月中旬至今,中国范围的IT科技公司共宣布裁员19683人;中国本土老牌国产PC厂商清华同方传出将裁员的消息;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网上贸易市场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9月下旬也传出将大规模裁员的消息,随及被阿里巴巴官方否认。

  与金融投资业的关联是IT业“倒霉”的主要原因。研究公司Gartner指出,全球20%以上的IT技术开支来自于金融业。华尔街的IT支出占到了全美国三分之一的IT支出份额,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每年都会投入数百亿美元,用于维护和升级IT系统及其网络,是IT产业最大的推手。

  珠三角的哈姆雷特猜想

  金融危机并不止于金融层面和与其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当金融危机开始波及实体经济,首当其冲的,是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制造业。

  一方面,金融风暴引起的信心危机导致国际消费市场大萧条,影响企业出口;另一方面外资进入速度放缓对制造业增长后劲造成了影响。

  珠三角的坏消息,最近一直不断。

  2008年10月15日,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大型玩具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突然倒闭。近7000名工人一夜间失业。

  合俊玩具厂倒闭让工人们有些措手不及,租住在工厂附近的工人们领完政府垫付的工资,纷纷搬家,有的去了另外的工厂,有的干脆回了家乡。

  合俊集团代工的产品包括知名玩具品牌美泰、孩之宝等,产品销往欧洲、北美和日本,集团年销售额超过10亿港元。合俊集团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塑料成本上升20%,最低工资上调12%及人民币升值7%,尽管在成本减省及与客户洽谈价格方面付出大量努力,合俊在成本上仍亏损约2620万港元。

  对于合俊的倒闭,无论是供应商还是政府,都将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于企业的内因:一是因企业2008年意外遭遇水灾,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企业的盈利;二是企业盲目投资矿产,投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但不可否认,金融危机的袭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张的前一天,合俊集团的股票跌至上市以来最低价0.08港元。与2007年7月20日的历史最高价2.38港元相比,股价缩水幅度达97%。

  对于这家玩具代工企业旗下两家东莞工厂近7000名工人以及围绕在其周围的800家供应商而言,噩梦才刚开始。

  4年前,冯国防来到合俊厂打工,那时候,他的基本工资为450元,加班费每小时4~6元,冯国防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每个月的收入1300~1500元。

  2007下半年开始,工厂的订单开始不足,冯国防每天的工作时间降到10小时左右。这时他的基本工资已经涨至770元,加班费每小时6?8元,他每个月能拿到的收入仍然是1300~1500元,恢复到四年前的水平。

  2005年有一段时间,冯曾拿到每月2200元的高位工资,工厂昼夜开工,没有停产的时候。他把四川老家的堂兄、弟弟、弟媳全都介绍进厂,现在,一家人集体失业。

  “金融危机”这个词,冯国防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冯国防似懂非懂地将这个词与工厂订单、加班、工资联系起来,他明白了,来自遥远国度的金融危机,原来与自身有这么厉害的关联。

  合俊的供应商曾兴利听到合俊倒闭的消息,脑袋里只出现一个数字:100万。这是合俊厂欠他的货款。他仅给合俊厂供应线带辅料,欠款最多的高达 1200万。在玩具厂门口,70多家大小供应商们带着一卷货款单,不知所措。供应商联合在一起互留了联系方式,根据他们的货款单统计,合俊的欠款已达3 亿。

  这很可能引发恶性的连锁反应。曾兴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很多供应商都等着钱给自己的员工发工资。问题解决不了,很多公司也会倒闭,到时候,失业的人更多。”

  就在合俊宣布倒闭两天后的17日,离此不到60公里的“百灵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也宣布破产,1200余名工人重蹈合俊员工覆辙。百灵达于 1984年创建,业务以生产及设计不同款式的小型电器产品为主,客户对象集中在欧美、澳洲、中东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该公司于2003年1月中旬在香港主板上市。

  据有关消息显示,奇瑞汽车公司有可能将裁员4000余人,以此来降低成本应对金融危机。

  商务部官员透露,美国次贷危机持续恶化,导致今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八成以上采用放账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对资金本来紧张的外贸出口企业雪上加霜。

  德意志银行新的研究报告指出,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国家经济滑坡将对华带来继美国华尔街危机后的第二波冲击,预计明年中国的电子、纺织和服装业将面临更大的打击。

  对于倒下去的企业,亚洲制造业协会秘书长罗军称,大多数都是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能源价格高企、劳动力成本增加、环保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选择自行灭亡或破产是自然现象,也是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必然。也有部分企业本来不错,但是也遇到了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关门,这类企业大多数是盲目扩张造成。

  更多出口型、代工型、外贸型企业也在面临合俊同样的困境,而过分依赖出口,成为这次金融危机中,珠三角多数企业不可回避的硬伤。这类企业要么就是通过减员、压缩成本活下去,要么就是死掉。

  加工制造业面临的是新一轮的洗牌,但对于低技能的工人,面临的则是关乎生存的失业风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深圳亦达电子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外订单不及以前的一半,大多数工厂都不再招收普工。珠三角各制造业工厂的人员月流失量保持在8%左右,按照一个3000人规模的中型工厂计算,一旦工厂停止招工,就意味着,每个月将自然减员240人。

  珠三角民工的输出大省四川,在成都宇辉劳务人才市场,统计数据表明,该市场近期农民工求职者同比增长30%,他们大部分从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出口型制造企业返乡。

  房地产业风光不再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房地产行业的就业形势就已不容乐观,这场金融危机让刚刚经历过数轮淘汰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考验之中。

  今年1月,号称深圳最大的房地产中介创辉租售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就已经关闭华南地区数十家门店,300余名工作人员失业。

  “这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创辉公司华南区的业务经理张喜说。张喜被挖到了另一家中介,而他更多的同事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

  在深圳,已经有40%左右的房产中介倒闭。房地产中介深圳世华董事长梁文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计,经过这一轮洗牌,深圳十万房地产中介从业大军,最终可能仅会剩下两三万人。

  10月9日,上海中原地产董事长陆成披露了公司裁员450人的计划。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日前表示,不排除有子公司业绩不佳而裁员或停业。集团旗下经营内地市场业务的中原(中国)9月前至今缩减内地分行逾50家,目前数量维持在800余家。过去两个月,中原已有逾300人离职,主要来自前线营业部门。

  房地产业的危机并不止于深圳。8月份,上海全市二手房共成交8566套,仅取得房地产经纪人证书并执业的经纪人就有2.4万余人,每人至少一个月以上才能做成一笔二手房买卖。如果加上十余万的从业人员,至少半年以上才能轮到一套房子。

  地板在哪儿?

  尽管没有刚性的裁员,但是很明显,各行业的减员以及心理预期已经开始蔓延。

  据深圳人才大市场统计,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人才市场的进场招聘的单位数量就开始明显减少,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更是明显下降了三成。

  与之相对的是,连续四个月,进场找工作的人数增长了近四成,失业率在不断攀升。

  目前可以公开查询的有关就业统计数据,来源于城镇失业登记。“但是一般经济冲击发生的时候,对于非正规的就业影响更大一些,这些非正规就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脆弱性,就业很简单失业也很容易——本来这一部分就业也不在统计体系内,所以很难得到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都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都阳所说的非正规就业,包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雇员,从事自我经营的人等等。

  从破产倒闭的工厂流失的劳动力并没有纳入常规的就业统计里面,因此,他们不能被反映在失业率中,从统计上可能看不到失业数字,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舫表示,“真实产生的情况不好估算。”

  从统计上不能得到反映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决策人也注意到这个情况,但是他们也看不到全面的足够的信息,只是听到一些局部的反映,那么就可能影响到决策。”蔡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失业现象进而影响家庭收入,收入减少导致消费减少。“这是一个不良的循环,从经济增长下滑到收入的下滑,然后到经济增长拉动因素找不到了,然后经济增长还可能下滑,然后造成更多的失业现象。”蔡舫说,“如果已经形成了这么一种不良的循环,也有可能导致明年会有更大的问题。”

  德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对媒体表示,2009年欧洲经济减速,这将是对中国外部需求带来继美国之外第二波冲击,由于欧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出口地区,中国对欧洲出口将很可能从今年增长26%下滑至零增长,这样将导致明年会有更多出口企业面临困境,并会加大一些企业的裁员力度。

  房地产、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的业务量和资金减少,必然导致与其相关联的IT业、装修业、建筑业、钢筋水泥制造商、贷款抵押公司、物流公司、初级半成品制造商等相关产业出现需求衰减。而更多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将如同栓在这些行业上的蚂蚱,不得不面临减产、停产和减员减薪的危机。

  谁会是下一个抱纸箱的人?

  内外经济失衡碰撞引发减员潮 结构调整搭上了金融风暴的车

  与国外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出现危机进而导致失业不同,“中国式减员”的特殊之处在于,内外经济失衡碰撞到一起,并引发了减员潮

  10月15日,位于东莞的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团(下称“合俊”)倒闭,近7000名员工面临失去工作的境地。

  就在同一天,泥足深陷的美国股市再现“黑色星期三”,似乎对于美国政府14日公布的救助方案细节缺乏信心,金融危机恶化。彼时,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的合俊被认为是此次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但是,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出口战略的调整难题

  虽然被解读为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关闭的第一案,但合俊只是珠三角倒掉的制造企业之一——最近10年来,东莞每年都有七八百家企业关闭或外迁,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09家。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仅纺织行业就有超过2000万人被解聘。

  显然,合俊们殊途同归的命运,只是碰巧搭上了金融危机的错车。合俊们的倒闭,更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失衡以及中国政府对其的政策调整息息相关。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由于中国的投资经常会出现“过热”,消费又受收入等多种因素制约,所以整体经济增长不得不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性战略的发源地,就在合俊所在地东莞。广东省的小镇东莞,素有“世界鞋、服装和玩具之城”之称。从1978年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落户于此,这座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城市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上个世纪90年代,当4.6万家中外企业入驻此地后,东莞逐渐成为生产电子元件和皮鞋、服装、玩具的“世界工厂“的代表性生产基地。目前,东莞企业的90%以上,仍然以代加工为主。

  东莞等地先富的示范效应,很快催生了中国制造的更多地方克隆版。这些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江浙地带,即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制造们的竞争力,在于中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低成本首先表现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19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等地,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在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近乎10年中,长期没有上涨。

  除此之外,石油、电力等资源型产品价格是政府管制的。在以石油为主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优势之外,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的竞争需要,竞相压低土地、税收等的价格,以获取外商直接投资的世界代加工地位。

  一份江苏省刊物披露,在制药业的另一基地苏州昆山,每亩工业用地的价格从2001年的9.5万元降到2002年的8万元,再降到2003年的6 万元。而同样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90年代末期以后,“零地价、送厂房、政府指定银行配套贷款(1:1甚至1:2的比例)”“5免10减半”等政策倾销,也纷纷成为地方引资竞争中的组合拳。

  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已经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达到5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战后50年间日本吸收FDI的10倍。与此同时,中国自2002年之后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年度吸收FDI的全球冠军。

  地方政府直接出手的低成本竞争方式,使得低附加值的代加工出口模式也即“世界工厂”成为可能。受益于东莞模式的中国制造业,源源不断往海外输出低附加值产品,以多年的持续顺差拉动经济增长。

  但这种出口模式所得的利润率是极其微薄的。2003年,中国出口了53亿双鞋(相当于为世界上每个人生产一双鞋),但中国企业可以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利润都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厂商所获得。世界名牌HugoBoss衬衣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为120美元,而中国制造商拿到的只有10%。

  2007年底,靠一双双鞋和一个个玩具堆积起来的中国制造们,换回的外汇储备已高达1.53万亿美元。但中国在获得源源不断的高额外汇储备的同时,以资源换外汇的出口模式,也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与资源代价。

  2008年初,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公布首份正式《环保表现指标》,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表现进行排名,中国排在第103位。

  据BP能源统计,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12.6%,但其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之多。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可能会在40年内用光其所有煤炭储量。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由中国制造商品出口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不短上升。据统计,2007年中国共遭遇80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很显然,即便没有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政策从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条件下,中国制造的转型也不可避免。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珠三角众多的外向型企业走到了发展的隘口。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外向型企业,已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三驾马车并非齐驱

  与出口导向相媲美的拉动经济马车,在中国显然非固定投资莫属。

  以东莞为例,要提供几万家中外企业所需要的厂房,容纳数倍于当地人的外来人口,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当资本和市场相遇,空前规模的固定投资开始风生水起。200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23%,而从1997年到2003年间,每年只涨了8.4%。

  以房地产为例,1997年至2006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超过20%,为同期GDP年均增幅的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五分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房地产业迅速成长并带动了银行、土地、钢铁、水泥、建材、装修、家电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随之增收的,不仅仅是当地财政,还有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收入增加之后的人们,开始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房地产业的市场因此日渐扩大,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追随其后的人们暂时失去了理智——有人发现,房地产不仅仅是消费品,而且还是价值可观的投资手段。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催生了房价泡沫。以湖北武汉这个二级城市为例,从2005年到2008年,该市房价上涨了近一倍。

  这是一个疯狂的产业,卷进去的不仅有投资客和普通居民,地方政府也不再甘心只攫取财政收入,他们发现这似乎还可以兑换成政治资本——政绩工程因此而大行其道。疯狂的代价就是,产能过剩,地方投资重复并严重浪费。

  出口和投资,就这样成就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而同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则多年持续低迷。

  显然,无论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还是与出口产品的总成本相比(劳动力成本经常只占出口产品总成本中的10%),中国的劳动力价格都被严重低估了。

  公开的资料显示,1990~2003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虽然GDP在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上狂奔,但人均财富并没有很快地上升。

  这导致了中国内需的长期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一方面,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已经市场化,而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完善。这使得很多老百姓对未来难以把握,从而不得不放弃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需求,把钱存起来以备不虞之需。

  2004年,中国储蓄已经占到GDP的50%。迅猛增长的银行储蓄又回流到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进一步造成投资过热。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公开表示,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1%,而同期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年均增长25%。

  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工人的生活成本也随之上涨,为维持生产,工厂不得不提高工资,进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伴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而回流的劳动力,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都被认为加剧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压力。而来自印度、东南亚的竞争使得中国企业的劳动力优势越来越有限。与此同时,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制造业成本提高。中国出口企业最大的成本优势遭受阻击。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开始侧重以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明显。防止中国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中国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调整、信贷紧缩等政策相继出台,出口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外向型出口战略调整的指标是出口退税率。

  2005年,中国税务总局等部分分期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适当降低了纺织品等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I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然而,由于中国制造对于中国经济的致命影响,2008年8月1日,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2008年11月1日将再次上调。这无疑也显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艰难。

  金融危机发于后

  祸不单行。在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还在进行之时,世界经济萧条对中国经济进行了迎头痛击。欧美市场的需求剧减,致中国出口也随之大幅减少。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尤其是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增长放慢,对美出口增长明显减速。广东同期出口增长仅为13.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深圳的一般贸易增长首次出现负1.5的增长率。

  2007年中国出口额接近GDP的40%。显然,如果出口增长速度放慢或者下滑,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将势必放缓。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是 9.9%,这是近六年来第一次回落到1位数。有测算认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中,有1.2个百分点是由于出口减速造成的。

  “GDP和就业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增长的下降从总量上讲,对于就业的增长肯定不是一个正面的消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首先,出口坏账率攀升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商务部官员透露,美国次贷危机持续恶化,导致今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八成以上采用放账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天至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对本来资金紧张的外贸企业雪上加霜。

  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外资合同也锐减。今年上半年,东莞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出现30年来首次负增长,签订投资合同减少了57宗,负增长幅度为13%?14%。

  由此,中国企业资金困境空前。出于自保和风险考虑,银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使得企业贷款困难,资金来源进一步收缩。

  银行的谨慎固然是出于风险控制的惯性,但是,卷进全球性的行业危机所遭受的损失也让中国的金融行业如履薄冰。

  根据美国财务部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投资组合总额为1.06万亿美元,其中51%是美国国债,42%是政府支持企业(GSE)债券,剩余7%是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证券等在内的企业债券。

  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认为,如果中国上市银行也按此比例持有,并假设企业债券的损失比例为40%,则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2008年的盈利分别会减少12.7%、5.5%和7.1%。不过该报告认为,美国金融救援计划已经使得美国金融机构破产带来的潜在风险得到了部分释放。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蔓延至实体经济,对全球性经济放缓的担忧日甚。

  出于对经济形势的担忧,信心不足的人们更加捂紧了口袋,消费、投资萎缩更加剧了企业的生存难度,无法支撑的企业则会导致更大面积的失业。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