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Edu2.0是什么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26:06
你心目中的Edu2.0是什么样的?
[ 2006-12-26 20:13:00 | By: zhyujiang ]
(说明:内容转载来自:Edu 2.0  google group,由于需要邀请才能阅读,担心这么精彩的内容被埋没了,所以特转贴到这里。)
zhyujiang:edu2.0有两种理解:1是把web2.0应用在教育中,推动教育发展。2是用web2.0的理念和内涵来转变现有教育。
Isaac Mao :Edu 2.0 还是一个期望,与现实的Edu 1.0
有很大的跨越,相信在此的人们都已经走在通向2.0的路上了。因为很多人成为了Learning 2.0的实践者,所以有机会能够催生Edu
2.0,在这条路上Learning 比Education 有更主动的角色。
如果说Edu 2.0 的特征,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0. 技术/工具:携带Web 2.0的工具箱,网路和社会性软件成为人的一部分,即是个人的媒体,也是协作的平台。每个人的"社会识别"开始提升,并能够瞬间全球化。技术让学习不再昂贵,E­du
1.0 与金钱的天然联系被打破。
1. 分享:分享主义(Sharism)
的个体代替了被迫分享的知识工作者,教学工作已经成了副产品,微内容创造和协作活动成为了随时发起,随时分发的基本行为,权利回归个人。
2. 去中心化:很多分享英雄(Shareo)
将横向连接起来,催生教育体系的扁平化变革,学校只是活动的场所之一,垂直向下教育的管理体系也会瓦解(天方夜谭?),主动的教育社会活动代替为中心。学习成为­"多对多"的网络。
3. 多样:知识终于成为个人的建构,每个学习者都有选择和张扬的权利,同时又能够在社会性的过滤中得到进化,进而能够产生尊重和共生。
4.
信任:人们开始累计自己的学习资本(一种社会资本),关注自己的终身信任体系,提升对信息的评价能力(你更相信《人民日报》还是相信你周围20人所描述的事实?­)"信息+信任=知识"
可能是一个新的共识公式。
我想还有很多其他特征会来自Web 2.0, Democracy 2.0 和Life 2.0...
最终的目的是带来脑力运用的最大化和与技术的协调,外加快乐。
正好有一个《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采访,已经出版,可以供大家指教。 我也会邀请采访者阳燚加入讨论。
  web2.0与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发展2.doc
89K下载
qiwsir:EDU2.0和WEB2.0应该不能混谈的。前者是人参与,人和人的关系;后者是人参与,人和技术的关系。
诚然,在EDU2.O中有很多WEB的痕迹。
我认为教育的发展,不论怎么变化,总是围绕着学习活动开展的。
当前教育欠缺的,或者说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同时,往往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个道理。
技术发展了,但是如何应用、什么人应用是关键问题。
教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因为在这个体系中,不可能和现实社会完全一致,这就是很多教育外的人抱怨教育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愿意。
而实际的教育,是将人类的知识进行传承,只有抽象出来的东西才能久远的传承,试想,如果我们今天在给学生教牛顿定律的时候,还是和牛顿时代那样研究,能行吗?所­以,教育肯定有脱离现实的成分,而且对于某些知识来讲,可能更多。比如数学。
当前教育在强调和生活联系,往往忽视了知识传承本身的特有规律。
那么,从这个含义上讲,WEB2.O的思想在教育中是很有局限的。比如毛先生说言去中心,在教育中就不能去中心,因为知识的传承,就学习者来讲,必须经过接受学­习为主的过程,这时候的教师角色不能忽略,可能从微观的角度看,强调启发引导,但是从宏观的层面看,讲授还是主要的成分。如果不讲授,学生是很难接受牛顿运动定­律这样的知识的,更何况微积分等数学知识了。
此外,我注意到毛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很多是限于自由状态下的学习。然而,就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来讲,很多学习还是发生在教室中的,在教室中,不论现在BLOG/­WIKI,还是web2.0都现实了它们的不足:不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动手做,不能让学生真正的探究,这些工具更多的是偏重于信息的阅读罢了。特别是对于数学和科­学教育来讲,仅仅能够做为资料呈现方式。比原来的所谓WEB1.0没有显示出非常大的差别。
综上,我认为对于edu2.0的提法,是不很严谨的。
Isaac Mao :很好的思考和观点,大家都来讨论才有理解的进步
几点可以促进大家进一步争论的问题:
1. 我们先不要给自己套上枷锁,做一些约定来谈这个问题,例如,"教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这和说"中国80年代前是一个封闭体系" 差不多。
2. "很多学习发生在教室中",这是另一个约定的框架。不过现时教育大部分发生在教室,我们不必把教室拿掉。教室是一个场所,应当得到更好的利用才是。很多知识和教­育活动,发生于教室之外,包括抽象知识也是如此。
3. Web 2.0 是社会趋势在技术上的一个体现,每个社会思想的变革都会带来教育的革新。印刷带来过,广播带来过,电视带来过,网络1.0
带来了很多,2.0 里面的人文思想是很丰富的,不存在应用局限的问题,只存在思维局限的问题。
4. "抽象的知识才能够得到传承",这个论题两部分都有问题,教育本质是"传承和创新"的统一体,抽象的知识传递不是教育,只是复制,"创造和再抽象"才是进步。
加油,继续争论和总结
如果Edu 2.0 是一个愿景,就有存在的必要;至于如何提出各自的理解,应当需要大家的集合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个开放的讨论(学习)不可能是发生在"教室"中的。
danny:对qiwei“教育是相对封闭体系”的看法,我也有不同的意见。就算是现在相对“封闭”的很多学校,其实很容易发现,学生的成长那是绝对无法“封闭”的。比如超­级女生,时至今日,中小学中不知道超级女生,不为超女热潮所动的学生,已经不多了,超女比赛重重地改变了很多小孩对生活、娱乐、偶像、未来的看法,将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网络越来越发达,教育体系面临着开放的迫切要求。不是哪些知识需要抽象地在相对封闭的教育体系­中传承的问题,这是一个日益多变的社会在迫使它的成员:你必须开放,才能跟上我的加速变化,否则,你会被淘汰。
象数学、科学等学科,确实在教室的可控环境里,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率,只要教学者和学习者扮演好了各自角色。不过,这和教育者、学习者采用的新网络应用并不矛盾­。观察很多教育者、学习者对BLOG/wiki或者是web2.0的应用,可能本身还停留在资料呈现方式的阶段,还没有深入到网上和网下的动态互动结合,但与w­eb1.0时期相比,我们一般都能够感受到独立个体在网络技术背后真实的身影。这是web很重要的发展,也就是1.0在走向2.0。进一步,如何使技术应用手段­和现实里真实个体的活动更好地有机联系?怎样才能帮助学习者(群体和个体)在网络平台上更好地学习?这些就是我心目中Edu2.0要解决的问题。
同意Isaac的看法,很多新技术手段的出现,都通过改变社会思想进而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必然置身其中。也没有必要对任何技术手段、技术名词本身作出价­值观上的评价,作为教育者来说,关注的重心,我觉得,更该放到技术是否能够真正推动教与学的效果之上。呵呵,qiwei,我感觉你所理解的web2.0和多数人­的理解不一样啊。昨天漫步者也不大理解Edu2.0。名词本身并不重要,不用Edu2.0用别的词语也行,只要我们看重教育中开放、平等、终身成长等等趋势。趋­势很难回避。
lizunlong:研究edu2.0,总的来说,为的就是让我们自己更有效率的学习,才能更快速的跟上这个时代,最终更有力量的推动我们的社会。
学习是人们终身经历的活动,因此更加有必要革新我们的学习方式。所谓的2.0,无不为了告诉我们,我们的学习方式该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了。
web2.0这个先头部队的发展势必带动其它周边的革新,这也让edu2.0更加容易些。
说正题,我心目中的edu2.0。
想学就学。教育不应该非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最终将扮演教育者聚集地的场所,在现实中讨论、试验、研究。而edu2.0则要将"学校"这一概念的范围扩大,真正有­效率的学习和教育是在非正式学习时间中进行的,即Informal
Learning。
冲着目标去学。如果每个人都盲目地进行学习教育,势必不会有效率,而通过已经学习过的人--即有经验的人--的指点,往往可以找到正确的捷径。学习教育为的是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学习才是真正服务于自己的学习。依靠edu2.0,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才能摆脱无目的的学习。
学习教育不是孤立单一的。现在的教育,学是学,用是用,玩是玩,没有统一起来。学习过的知识,到工作中除了学习能力以外,大多无用武之地,尴尬呀。也许这就是企­业与大学生无法正常接轨的原因之一。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畅想,畅想中无不带着对现代教育的失望。失望的不是学校老师教育得不好,而是失望在教育中对我们的隐性残害,这也许不仅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残­害,更可怕的是,习惯并接受了这一教育制度的我们继续理直气壮地残害我们自己的后代。
还好,在相对的状态中,人是不同的。既然是不同的,那就让我们做点不同的吧。
(说明一下,lizunlong(李尊龙)是天津的一名高中学生。业务时间对网络的研究挺深入了,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网站。 欢迎zunlong,提供来自中学生的视角)
Zheng Xiaoyun :对于edu2.0来说,我的理解是web2.0的观念和技术推动下的教育方面的变化趋势。
早前的互联网时期,因为不存在个人,所以也就没有社会性,它只是一个信息库,一个数字图书馆而已。
但是现在,互联网上有了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各种平台、工具、机制,获得了社会性的互联关系,互联网不再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而发展到了人与人之间在数­字化网络中的互联,这个社会性关系网络组成的互联网里,网络本身既是媒体,也是一个社会性计算/过滤的平台,每个人都能透过这个无远弗届的社会性网络,互相的影­响着。
这是技术早就的层面。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中的高成本导致的权威、规制体系正在被瓦解,为什么要长篇大论,要符合规矩,要被所谓的编辑核审才能在公众媒体那里得到发表,社会性网络­让每个人的声音都有他/她自己的受众,由此也就有了价值。
价值是因为我从中得到了东西而产生,而不是某些人认为有价值而产生。
这是Web2.0时期一个重要的本质,也是用户贡献内容得以发生的一个前提。
回到教育上,我们也应当让这种观念在教育者、学习者中间生根发芽,应当让社会性网络的技术和平台渗透到教育、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为无法避免,社会性网络已经在发挥着学习、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当这个网络在教育、学习者中间铺展开来,就是Edu I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