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0:44:53

第十四章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指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1、微:微小,渺小,没有形状。希:同“稀”,寂然无声。指:抚摸的意思。夷:没有痕迹。

2、计:算清,分清,文中指分辨清楚。故:同“固”,本来,原本。混:指浑然一体。

3、攸:遥远,辽远。忽:不明。

4、惚恍:本文中意思是感觉到其存在,却无法描绘出其形象来。

5、御:驾驭。有: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以:通“已”。道纪:道的纲要,可引申为道的规律。

 

[译文]

用眼睛去看却看不到,叫无形;用耳朵去听却听不到,叫为无声;用手指去触摸却摸不到,叫无迹。用三种方法都不能分辨的东西,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称之为“一”(或叫太一、元一)。“一”这个东西,它上没边无际,它下根源不明。哎,怎么办哟,它缈茫幽远不能形容和描述,又重新回归到无形无物的状态。这就叫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部,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前头。

根据一直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到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做“道纪”。

 

[评述]

老子本章进一步描述了“道”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地东西。“道”是没有形状,没有物象,没有根源的东西,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今天,我们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也无法弄清“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是“道”是无古今,无始终的,它一直存在着,只要我们掌握了“道”,就可以知古治今,少犯无谓的错误。

按照古人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所总结出来的“道”,我们这里不妨称之为自然规律。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第二十五章),是中国祖先们一直坚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应该尊重赖以生存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正道。

那些真正具有道性的人,其言行往往是令人诧异莫明,神鬼难测。所谓“神龙见首不尾”就是形容有道之人异于常我的言行。据《庄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拜见老子回来,整整三天不讲话。弟子问道:“先生见到老子,对他作了什么诲劝吗?”孔子说:“我直到如今才竟然在老子那儿见到了真正的龙!龙,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整体,分散开来又成为华美的文采,乘驾云气而养息于阴阳之间。我大张着口久久不能合拢,我又哪能对老子作出诲劝呢!”         

在中国历史上凡逢乱世,都出过影响后世的道家名人或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能臣。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庄子、孙子和韩非子、秦汉之交的张良,三国时代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座右铭的诸葛亮、中唐安史之乱时的白衣山人李泌、明朝神机莫测的刘伯温、清末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左宗棠等。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老子的道学具有拨乱反正、经沦济世的神奇功效。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帝国及其执政者早已没有了康乾时期那种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般的霸气,更像一个垂暮的老人,借用药物在维持生命的延续。在那个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年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也是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大批应时代要求的人物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如林则徐、洪秀全、石达开、曾国潘、李鸿章,还有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四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道光六年(1826),15岁的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正是这些不算是正统的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矗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左宗棠最初的心态是复杂的、迷离的。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

屡试不第的年轻人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适逢洪秀全起事造反,席卷江南,清正府任用曾国潘等汉臣组织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因此脱颖而出。后经略新疆巩固西部边陲,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三十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

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苏南京,谒见赫赫有名的老乡陶澍,陶澍是连任了十多年的两江总督,是当时经世致用之用的代表之物。陶澍对左宗棠的到来,显得格外热诚。

原来他们有过一段因缘。

那是一年前的春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让他怦然心动。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

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

  于是左宗棠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任渌江书院山长。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

  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初试锋芒的左宗棠名声开始远播。

1849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

37岁的左宗棠听说名动天下的民族英雄的要见他,心情十分激动。在那个特殊的夜晚,行色匆匆左宗棠,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林则徐一见他,混沌的眼睛顿时一亮,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托付终身大事的人找到了。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而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年逾年甲的林则徐是用滴血的心说这段话的,好比临终托孤,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

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传世名言,左宗棠将这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

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自此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中央政府的注意。

左宗棠无疑是一个有经沦济世之才的人,肯定也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否则林则徐不可对其寄于如此厚望。

康乾盛世之后的爱新觉罗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早已没有了先辈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他们只是在重复着时代变更的历史循环。自尊心极强的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以他满腹的“经世致用”学问、刚正清高的性格和他最敬重的伟人林则徐对他的重托,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际,左宗棠是不可能长期退隐深山,不闻世事的。

面对已经病入膏肓的国家,巍峨的皇宫摇摇欲坠,四面寒凉刺骨,朝中的大臣七嘴八舌,争权夺利,左宗棠希望能够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所以他要振作。他的心只能属于这个苦难的民族、困窘国家,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这个民族的血。虽然这个国家是满人当政,但毕竟是合法政府,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使用得当,仍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保卫朝廷,就是保卫国家。正是怀着这种传统心态,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入巡抚衙门主幕戎机,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

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缝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起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但有凡本事的人大多生性傲岸,瞧不起平庸的人。永州镇总兵樊燮到巡抚衙门办事,左宗棠给他冷板凳,还用言语嘲讽他。樊燮哪能受这窝囊气,一状告到京城,说左宗棠是“劣幕”。咸丰帝也很气愤,下令要湖广总督官文处理此事,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官文窃笑,樊燮告状是他的一手策划。这个满洲权贵,早就想杀鸡给猴看,杀了“劣幕”左宗棠,可以借此打击日益强大的汉人势力。

此时,国家民族面临前所未有之奇变,西方烈强的洋枪洋炮在瞄准中国,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而无能妒贤的小人,却还在搞内耗,躲在密室进行阴谋暗算。但大凡惊世奇才总是有人保护的。保荐左宗棠的人很多。早在道光末年,咸丰初年,陶澍、林则徐、胡林翼、贺长龄、郭嵩焘等就曾上疏举荐左宗棠才可大用。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潘祖荫说,个人去留无足轻重。而湘勇保住了本省,还支援了湖北、江西、广西、贵州,所向无不捷,固然是骆秉章调度有方,实则由左宗棠运筹决策。如果左宗棠走了,湖南就会垮台,东南大局也就完了。潘祖荫是吴县才子,后来官至刑部尚书。他的两句话,让左宗堂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此时,左宗棠正做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潘将一个无官无职的幕僚的作用看得这么重要,这么高,身系国家安危。可见几年功夫,左宗棠成了大人心目中的英雄了!

当时暮气沉沉的清朝廷,左宗棠这一点阳刚之气显得是那么的金贵!咸丰帝终于心动,赦免了左宗棠。

1856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

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新疆告急!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这是让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不是卖国却远胜卖国。

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铮铮铁骨的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 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因此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为生存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海防”与“塞防”的分歧,看似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紧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李鸿章有一批支持者,自从独掌淮军,平定捻军功居第一后,历任湖广、直隶总督,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他是安徽合肥人,而左宗棠是湖南人。李鸿章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湖南人,认为他三试不第,要想入阁拜相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左宗棠在同治十三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向皇帝写奏章,准备赴京参加殿试。已是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怎么可能去参加当官晋级的入门考试呢?两宫皇太后聪明,马上下道谕旨:特升东阁拜为东阁大学士。李鸿章闻讯丧气,无奈之下还要写信祝贺。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黔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港,则人性柔和,其间也不乏圆滑怕死之辈。李鸿章属于后一种人。他说的话,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他以“海防”重于“塞防”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实在骇人听闻。生命一旦失去民族感,就会在瞬间变得卑贱起来,而无论物质上是如何殷实和富足,地位是如何高贵和显赫。虽然李鸿章后来热心洋务,以图自强,后人有过一些赞誉,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的态度,伤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

面对山河破碎,胸怀天下的的左宗棠在晚清三巨头中是那么的另类,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在民族利益上的一味退缩,怎么可能换来和平与安宁?比如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屈膝讨好,换来的是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左宗棠拍案而起,“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失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又比如李鸿章后来代表满清政府与欧美、日本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被有民族心的中国人誉为“卖国贼”。近来有不了人出于私心或不可告人的目的为李鸿章进行了刻意的维护和辩护,说什么职责所在,不得已而为之。但与同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老同事左宗棠一比较,李鸿章就是一个实足的卖国贼。卖国贼这一称谓可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一定是那些位高权重,可以左右国家民族命运的人才有资格,无论李鸿章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但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这一桂冠,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终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在朝廷看来,危急关心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的热忱,考验出他们的赤胆忠心。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为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

  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因为他将要进行的是光荣无尚的民族战争。

这是光绪二年(1876)春天,左宗棠在撤换了一批骄横荒淫的满洲军官,重新整训了队伍后,统率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官道,车辚辚,马萧萧,汉唐以来,多少人在这里长途跋涉,远赴绝域,开辟了今天的疆域,祖宗遗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左宗棠之所以能被人称为真正的军事家,一是因为自身的天赋才能;二是在战场上与之对阵的大体上是处于同一层次的对手。当年在长沙,翼王石达开最大的遗憾是放走了偶遇的左宗棠,惊呼放虎归山,他日与太平军对阵的必定会是此人。后来果不出所料,左宗棠指挥部队与太平军、回军、捻军作战,双方的强悍使战争的品格相当不俗。姑且不去评价这些大战胜负的意义,单从进行战争的地域看,从两湖到两广,从淮南到淮北,数万大军互相对峙,这样壮阔的舞台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那战斗何等惨烈,马蹄击溅,金属碰撞,喷射的热血染成漫天彩虹。多少次化险为夷,左宗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投入战斗。三是有收复新疆的石破天惊的功业为证。

  他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强者,是善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丈夫。他从司令部的参谋做起,在万锋箭矢间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统帅。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了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情绪高昂,出奇制胜。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

左宗棠指挥多路清军发动对阿古柏的讨伐。1877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

仅用了一年时间几乎新疆收复全境,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借此获得了中华民族英雄的伟大称号。中国历史上能够被列为民族英雄的历史人物屈指可数,而清朝末年与齐名的民族英雄只有一人,那就视左宗棠为其事业和民族理想接班人的林则徐。

民间有一个传说:当年左宗堂被派戍守新疆,途中路过林则徐(已经被免职)的家,林则徐送左宗堂一副对联以示勉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思就是你左宗棠必须要有圣人的海纳百川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才能完成守土固疆大任。这无疑是老子“上善若水”、无欲、无畏的道家思想,是遵天悯人的以大道济世的伟大理想。左宗堂没有辜负前辈的寄托,与林则徐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被后人无限景仰,而他的老同事李鸿章则被冠以卖国贼的名号,至于他的老上级曾国潘在中国历史上则是毁誉过半。在我看来,曾圣人因为年长于其他两人,死得早,也死得巧,才避免了与他的学生李鸿章一样落得卖国贼的下场。

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堂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坐镇,命令三路大军并进,彻底击溃了阿古柏残余势力,收复大片国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后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

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1881年夏,左宗堂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浚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与唐代诗人王之涣慷慨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映照,玉门关外,何止是左公柳撩起的怡人春意,还有那至今潺潺流淌,清澈归人的坎儿井。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宣告了那个时代最强音的终结。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法国人松了一口气。他们在攻占台湾岛,他们的军舰还在东海耀武扬威。左宗棠与他们摆开了决战的架式,发出了“渡海杀贼”的动员令。他们吃过左宗棠的大亏,知道他是雄狮。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个个是狮子;而一群狮子被一头羊领着,个个就成了羊。左宗棠一死,便群龙无首了。

英国人松了一口气。英国领事在上海租界竖有“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左宗棠发现,下令侍卫将其立即捣毁并没收公园,逮捕人犯。端坐在八人抬的绿呢大轿中的左宗棠,身穿黄马褂,头戴宝石顶戴,三眼花翎,手执鹅扇,面容饱满,威严无比。只要他进入租界,租界当局立马换上中国龙旗,外国兵警执鞭清道。左宗棠死了,就不需要对中国人那么恭谨有加了。

俄国人松了一口气。左宗棠把他们从新疆赶走,把他们侵占的伊犁收回,甚至用兵车运着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于哈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左宗棠一死,中国再没有硬骨头了。

李鸿章松了一口气。一个月前,他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之后,签订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丧权辱国条约,是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奇闻。左宗棠领衔反对,说“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还说:“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全国舆论哗然,群情激愤,弄得李二先生狼狈不堪,李鸿章恼怒这个湘人不懂中国国情。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杀鸡给猴看。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将他们充军流放。左宗棠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眼看就要翻过案来,左宗棠死了,好了,一了百了,主战派的旗帜倒了,躲在京城的李鸿章面对这个与自己争斗了三十多年的政敌的死亡,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再也不用顾忌,可以放肆地弓着腰在世界列强面前周旋,抖抖索索地在不断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了。

死,对于死者来说,是结束。但对活着的人,是一种绝望的痛苦。大清的中兴重臣,林则徐、曾国藩……一个一个地死了,茫茫九州,哪里还听得到复兴的呐喊?大清气数尽了。

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肯定会要触犯一些人谋取的私利。你要保家卫国,他要侵城掠地,而有的同僚甘愿当亡国奴,堂堂中华民族只剩下这一位强者的呐喊,他们怎么不会惧怕他呢?中国历史上,有谁像左宗棠一样所向披靡,铁腕收复大片国土?苏武饮血茹毛,威武不屈;张骞关山万里,沟通西域;班超没笔从戎,西戎不敢过天山;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史可法慷慨殉国,魂傍梅花……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是仰天长啸的悲壮,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让后人无限的敬仰和唏嘘,而没有谁比得过左宗棠――给后人收复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我驰骋的广袤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