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9--12月各地名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05:19

2008年福建省9--12月各地名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篇(1)

一古诗文阅读(共 35 分)

阅读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完成第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殆不可数(几乎)          B.余怜而售之(卖)

C.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

2.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兹丘之胜, 致之沣、镐、鄂、杜,……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B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是其果有遭乎!                         其可怪也欤!                                     

D 若牛马之饮于溪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各项对文章和作者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地勾画,仿佛各自都具有了血肉灵魂。

B.柳宗元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即小丘被弃,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受到排斥打击、久贬不迁的悲愤。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

C.这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比喻新颖贴切,将景物的状貌神韵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D.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因为曾在河东、柳州任职,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4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题。(10分)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6分)

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答:                                                              

②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答:                                                                

(2) 对于人之“过”,孔子发表了哪些观点?请分条简要说明.(4分)

答:                                                              

                                                                   

文言文参考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1. B(售:买)

2.C(C其 都是语气副词,译为“的确、实在、确实”  A 凭借/用B 表转折/表修饰D取独/代词 这)

3.D(柳宗元没有在河东任职,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称他为“柳河东”)

4(1).①我还没见过看到自身的错误而能发自内心自我责备的人。(“过”1分,“自讼”1分,通顺1分)

②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而”1分,“孰”1分通顺1分)

(每句3分,共6分)

(2).①人都会犯错;②一般人大都见过而不能自责,而君子能见过就改;③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却千方百计地加以掩饰;④言过其实是可耻的。(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5题。(9分,每小题3分)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①,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②,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异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注]①裈(kūn):裤子。②厌蛊: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术。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擢:提拔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坐:通“座”,座位

C、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引:荐举

D、啜羹者,热则置之               置:搁置,放下

  4、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是(    

A、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固疑余之不乐也《超然台记》

C、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赏不酬劳,以老见疏 《毛颖传》

D、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

    B、隋文帝因偷盗抢掠难以禁止,想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失去,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乎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三、(32分)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3分)

译: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3分)

译:                  。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认为国君应如何施政。(4分)

答:                  。

   3、B(坐:犯法)

4、C(A他;表选择的连词,“是……还是” B他;取独  C被   D下拜;授予)

5、B(“法令不可失去”不对,“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不合原意,“若更有闻见”应为“如果再见到什么情况及听到什么说法”即“若再有所见所闻”之意)

6、(1)①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或者译为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位于正直无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②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的奔向旷野一样。”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统治者能够施行仁政。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善于要选拔正直之人,孟子的主张是要统治者得民心。(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列一则语段,回答问题。(10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①善,无施②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 ①伐:夸耀   ②施:宣扬

12.翻译句子:

(1)盍各言尔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为什么不说说你们个人的愿望呢?(重点:盍、尔、志)

(2)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互相信任,使孩子们得到关怀养护。(重点:安、信、怀)

13.“仁”的思想(2分)。

结合文章具体阐述“仁”的内涵:克己复礼或自我修养(1分);爱人或关怀他人(1分)。

 

阅读的文言文,完成7—9题。

答司马谏议书【注】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

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

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体恤

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愚笨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故今具道所以                   B.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D.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必得以约契以报太子

 

第二卷  (135分)

三  古诗文阅读(45分)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7、文中的第③段针对司马光                       的观点进行驳斥,作者先是指出                            ,接着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表明                                  。(6分,每空2分)

 

4、答案:D  衷心 

5、答案:D(来,表目的。A项表原因,表凭借;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定语后置句,“的”;C项表转折“却”,表承接“那么”)

三、

6(1)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2)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7、答案:变法使天下怨谤,变法招致士大夫怨谤的原因,自己要坚持变法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1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认为,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我不应草率,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名实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指教,认为我越权、惹事、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研究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为国家理财,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邪说,责问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

 

 

1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8分)

蜗角之争

戴晋人①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②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③,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戴晋人:魏国的贤人。

②通达:人迹所及之地。

③梁:指魏国都城大梁。

在庄子看来,蜗角之争争的是什么?从这则寓言我们可得到什么启发?(8分)

答:                                                                                    

                                                                                

 

12、答案:蝇头小(微)利。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不必为蝇头小利争战,应珍惜生命。

评分要点:第一个答案得4分;启发占4分,如有其他合理的见解也可以

参考译文】 2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作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

  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触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

  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

  魏惠王说:“没有穷尽。”

  戴晋人说:“如果把心神遨游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

  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

  魏惠王说:“没有分别。”

戴晋人走后,魏王就怅然(闷闷不乐)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一)古汉语基础知识题

1、下列对“于”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介词,相当于“在”)

②当仁,不让于师。(介词,相当于“对”“对于”)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介词,相当于“对于”)

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介词,相当于“对于”)

⑤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介词,相当于“比”)

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相当于“到”“至”) 

⑦孟子对曰:“于转有之。”( 介词,相当于“对于”)

⑧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相当于“到”“至”)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⑦  C、①③⑤⑥⑧  D、③④⑥⑦⑧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每个0.5分)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                 

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通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通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          

⑤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通          

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通          

⑦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通      

⑧植其杖而芸。           通          

(二)课文阅读理解题(6分,每题3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3、问: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呢?

答: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答:                                                                  

(三)课文延伸阅读理解题(10分)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5、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3分)

                                                                               

6、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每个0.5分)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适             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            

要盟也,神不听。   要               

8、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经典阅读理解题(10分)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尽心下》)

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2)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10、从这两则话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具备怎样的素质?(4分)

                                                                                          

 

一、做下列《先秦诸子选读》题

(一)古汉语基础知识题(3分)

1、A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每个0.5分)

① “畔 ”通“叛”                  ② “刑”通“型”

③ “拂”通“弼”                   ④ “涂”通“途”

⑤ “由”通“犹”                   ⑥ “女”通“汝”

⑦“要”通“约”                    ⑧“芸”通“耘”

(二)课文阅读理解题(6分,每题3分)

3、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三)课文延伸阅读理解题

5、(3分)提示:三类。①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②宗族称孝,乡党称悌③“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

  6、(2分)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7、(3分,每个0.5分)

遭遇;       如果;       到,去;        放出(使……出);

背弃;       要挟,胁迫。

  8、(2分)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二、课外经典阅读理解题(10分)

9、(6分)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句子。

10、孟子强调正人必先正己,(2分)如果教育者没有好的德行,连妻子女儿都不会听他的话,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2分)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

孟子回答:“因为情势行不通啊。教育一定要用严正的道理,(父亲教儿子)用严正的道理没有效果,紧接着怒气就产生了。那就伤感情了。(儿子会说)‘你教我正理正道,可是你不按正理正道做’,于是父子之间便伤感情了。父子一伤感情,那就很不好。古人交换着对儿子进行教育,使父子之间不因求好而相责备。因为求好而使父子隔阂,父子之间有了隔阂,是最不好的一件事。”             (《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自身不依道而行事,道在妻子女儿那儿都行不通;使唤别人不合乎道,连妻子女儿都使唤不了。”                         (《孟子•尽心下》)  2008年福建省9--12月各地名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篇(2)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风优孟           属:嘱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②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

B.①王甚任之                    ②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C.①赐,而志不远也              ②王惊而问其故

D.①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        ②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辞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中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二)(8分)

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释】①施:旧读shì,动词。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翻译下面句子。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3分)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分)

 

(2)孔子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如何才能做到“仁”?(2分)

 

1. A;2. D;3. C ;

(二)4、(8分)(1)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3分)

②至于仁者,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3分)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永安病笃                 笃:(病)重

B.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申:实现

C.亮自表后主曰                   表:表明,表白

D.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察看,考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不足为外人道也

B.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又有美于此者进之

1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原文最后一段议论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诸葛亮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政治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B.作者告诉人们,要治理好国家,管理者就应当做到律令严明、赏罚公平。

C.客观地指出诸葛亮自身存在的弱点也是“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D.委婉含蓄地规劝后世君王,要吸取“连年动众”的历史教训。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  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经得起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遗迹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11、.C(表:上表,上奏章。动词)

12、.B(B且:暂且,姑且。 A为:作为/是。   C乃:于是/是,就是。  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

13、D(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

14、(诸葛亮)(1分)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1分)相比,当时人都不赞同(1分)。

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1分)是仇人(1分)也一定赏赐;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即使是他的亲戚(1分)也一定惩罚。

译文: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赏赐;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即使是他的亲戚也一定惩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15、B (知遇)

16、D

17、C

18、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感情,那到什么地方会不快乐呢?

即使他用蓬草作门,用瓦瓮作窗,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濯,观赏西山的白云,穷尽耳目所见的美景更能使自己安闲快乐啊!

江出西陵〕江,长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湘,湘江。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汉沔,就是汉水。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

〔益张〕越发盛大。张,大。

〔赤壁〕赤壁矶,在现在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这里形容江水浩荡的样子。

〔清河〕郡名,现在河北清河。

〔即〕就着,凭着。〔胜〕胜景,景观。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

〔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显现。阖,闭藏、消失。

〔倏忽〕迅急。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骇目”。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几,小桌。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

〔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犹言“驰马”,形容往来活跃。

〔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钟祥东。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在里头。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何与(yù)焉〕有什么关系呢?与,参与。

〔使其中不自得〕假如他心中没有自得之乐。

〔病〕忧愁,怨恨。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的影响而损伤精神。

〔适〕往。

〔患〕病,忧愁。

〔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的门。瓮牖,用破瓮做的窗。

〔濯〕洗濯。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自适〕自求安适。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胜,禁(jīn)。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乌,哪里。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苏辙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①,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告子上》)

①放:丢失

22、这段话论述的是哪方面的问题?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6分)

22、善心的问题(2分),体现了善心如果丢失了也要去寻找回来。(如果丢失了善心不知道寻找是很可悲的)(4分)。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4-9题。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4.下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虽有槁暴      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声非加疾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⑥赢粮而景从

    ⑦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④⑤⑥⑦    D.⑤⑥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7.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8.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4.A  ①有-又 ②生-性 ③颁-斑 ⑤涂-途 ⑥景-影 ⑦受-授)

5.D  (众人:一般人)

6.B 却(A.这些/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其中/他的  D.对于/向)

7.D 宾语前置(A介词结构后置 B定语后置 C判断句)

8.C (《劝学》论证学习的意义和态度)

9.(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过就变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得锋利。(“直、就、利”  各1分)

(2)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则、羞、盛”各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20分)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注释】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长者叫侍。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5分)

译文:                                                               

(2)愿无伐善,无施劳。(5分)

译文: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分)

译文:                                                                                         

19.孔子在谈他的志向时,实际上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有人认为,这个理想的社会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请你为这个观点阐述理由。(5分)

答:                                                                   

                                                                      

18.(1)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5分)(关键词:敝——坏,指用坏了)(2)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5分)(关键词:伐——夸耀,自

夸,如“伐其功”;施——张扬)(3)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5分)(关键词:安——使老者安逸;信——使之信任我;怀——使之怀念我)

19.在本段中,孔子描绘的实际上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而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实际上也是一个达到高度“礼治”、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意思对即可)(5分)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转问孔子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2008年福建省9--12月各地名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3)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①君遣之(    ②而捐五百金(    )、③于是不能期年(     

3、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4分)

    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③.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④.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4、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原文回答)(3分)

答:为了给君王买回好名声,以招徕更多的千里马卖主

参考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E:“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2分)

  译:                                                        

②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分)

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孟子去齐”反映了孟子离开齐国时自许甚高又略怀伤感的情绪。

译文参考: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阅读的文言文,完成7—9题。

答司马谏议书【注】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

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每空1分)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         

②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         

③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故今具道所以                   B.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D.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必得以约契以报太子

9.文中的第③段针对司马光                       的观点进行驳斥,作者先是指出                            ,接着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表明                                  。(6分,每空2分)

 

7.答案:①希望   ②忧,顾,体恤  ③只,仅,只是

8.答案:D(来,表目的。A项表原因,表凭借;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定语后置句,“的”;C项表转折“却”,表承接“那么”)

9.答案:变法使天下怨谤,变法招致士大夫怨谤的原因,自己要坚持变法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认为,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我不应草率,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名实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指教,认为我越权、惹事、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研究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为国家理财,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邪说,责问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

 

 

 

 

(三)(26分)

1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蜗角之争

戴晋人①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②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③,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戴晋人:魏国的贤人。

②通达:人迹所及之地。

③梁:指魏国都城大梁。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3分)

译:                                                                                                                                                                      

②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3分)

译:                                                                                        

(2)在庄子看来,蜗角之争争的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说明。从这则寓言我们可得到什么启发?(4分)

答:                                                                                    

                                                                                

10.(1)答案见翻译

  评分要点:

①“北”“旬有五日”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

② “惝然”“亡” 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

(2)答案:蝇头小(微)利。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不必为蝇头小利争战,应珍惜生命。

评分要点:写对成语得2分;启发占2分,如有其他合理的见解也可以。

【参考译文】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作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

  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触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

  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

  魏惠王说:“没有穷尽。”

  戴晋人说:“如果把心神遨游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

  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

  魏惠王说:“没有分别。”

戴晋人走后,魏王就怅然(闷闷不乐)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三、阅读下面古文,完成练习13-15题(6+6分)

                            醒  心 亭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殁:死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又不喜且幸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则其心洒然而醒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快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  

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

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

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12.B 滋:滋生、蔓延;

13.D (D均助词,主谓之间

14.C “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错。

15.(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参考译文】醒心亭记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达:显达    臣以险衅  衅:祸患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放:纵情    夙遭闵凶  凶:不幸

    C.乐于诗而发之     发:打开    行比一乡  比:比较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    盛筵难再  再:第二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D.辄抑于有司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6.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B.第二自然段叙述梅圣俞到老仍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施于世”命运的悲叹。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本文是一篇序言。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如《送东阳马生序》,还有的写法上用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兰亭集序》,有的近似记叙文,如本文和《滕王阁序》。

4.C(“发”应讲作“抒发”,比:联合)

5.B(两个“而”均为转折连词“却”。A项,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作代词解释“它”。C项,前者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者为介词,凭借。D项,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为介词,“对于”。)

6.C(“二百年无此作矣!”是说“二百年以来没有这样的作品”而不是说“二百年后不会出现”)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六、文化经典阅读(1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分)

        译文:                                                               

        ②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分)

        译文:                                                               

   (2)景春认为大丈夫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表述)(4分)

        答:                                                                 

16.(6分)

    ①(3分)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安居”“熄”各1分,全句通顺1分)

 

 

    ②(3分)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命”“往送之门”或“往之女家”中“之”“戒”各1分)

   (2)(4分)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如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二、4、C  5、C  6、B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2008年福建省9--12月各地名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4)

 

第Ⅱ卷(共132分)

三、( 32分)

7.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

注:①顙:额头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①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②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孟子在文中用水作比方,目的在论证什么? 请你作简要分析。(4分)

三、7、译文: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1)、①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就”趋向。(采分点)

②“是”这,“然”这样 (采分点)

(2)、论证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人性本善就像是水性都要趋向下流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3分)

译文:                                                                               

(2)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3分)

译文:                                                                        

 

2、C  3、C  4、B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8.孟子以牧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9.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3分)

 

8.D.

9.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既可)(1分)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2分)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曰:“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曰:“死生分矣,何多为?”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曰:“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①建大号:即称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方所信                信:信任

B、麾其众退,乃就馆        就:进入

C、顾吾无兵戮汝            兵:士兵

D、希烈僭称帝              僭:越过,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希烈因发怒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希烈大会其党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岂受若等胁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

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

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

二、文化经典阅读(10分)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离娄下(二十八)》       

[注]①横逆:强暴不讲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爱人者,人恒爱之。      (3分)

译:                                                   。

②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3分)

译:                                            。

5、这段文字谈论个人修养的问题,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孟子的观点。(4分)

答:                                            

                                                                 

1、C(兵:兵器)

2、D(D均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们”;A、认为;同“而”表并列,译为“又”。B、因为;凭借。C、人称代词,他的;自己。)

3、C(颜真卿并没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谋划准备以颜真卿为帅。)

4、①爱(爱护)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

②他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责备(责难)的呢?

5、要提高个人修养,首先应该把仁和礼时刻放在心上,其次要不断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李希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他见到李希烈,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馆舍。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骗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颜真卿每次给子侄们写信,只是告诫他们好好守护宗庙,体恤孤儿,并无其他言语。李希烈派李元平去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能传达(皇上的)命令,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

李希烈和他的同党聚会,把颜真卿召来,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说:“你李希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一甩袖子去了。当时朱滔、王武俊等派来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李希烈说:“早就听说太师颜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颜真卿呵斥说:“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我难道怕你们的胁迫吗!”叛贼们都大惊失色。

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颜真卿看到李希烈,说道:“生死是有运数的,你不必再说什么了!”适逢李希烈的同伙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推颜真卿为元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于是把颜真卿押送至蔡州。颜真卿估计这次必死无疑,便定下遗书、墓志、祭文,指着居室的西墙下说:“这就是我葬身的地方。”李希烈僭号皇帝,派人去问颜真卿登基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主管国家的礼仪,我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兴元年间以后,官军的力量又强大起来,叛贼担心形势发生变化,派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那里,满院堆满柴草,对颜真卿说:“你如果不变节投降,就把你烧死!”颜真卿站起来向烈火扑去,辛景臻等人马上拉住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大为恼怒,就派太监等人来杀害颜真卿,他们对颜真卿说:“圣旨到!”颜真卿行礼听旨。太监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我出使没有完成使命,罪该赐死,但使臣你是哪一天从长安出发的呢?”那太监说:“我是从大梁派来的。”颜真卿大骂:“分明是叛贼,怎么能称圣旨。”于是颜真卿被勒死,时年七十六岁。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参                           参:弹劾

C.竟坐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币交敏政家人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C.其学务穷研造化 /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沉沦。

C.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时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3.D(就,趋,这里指到任)

4.D(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承接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可要)

5.C(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参考译文: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吴县人。幼年入学,才气奔放,与交好的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有的读书人讥笑他俩,唐寅就豪气十足地说:“吸要关门读书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

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乡试第一名。主考洗马梁储回到朝廷,把他的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都很赞赏,于是程敏政招纳唐寅为门生。梁储奉命出使外地,唐寅求程敏政的诗文为他饯行。已未会试,程敏政为主考官,同乡考生徐经,用钱贿赂和敏政的家人,被给事华昶弹劾,牵涉到唐寅,一起被打入到监牢,拷问没有找到具体根据,最后因求诗文的事,唐寅判发到浙藩为役吏。唐寅没有到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地,到东南观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与朋友每天畅饮其中。曾经因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伤怀,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以梧桐树打了一层严霜为喻,常自问苟延残喘还有什么作为呢?过了一阵又感叹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困顿之人。”于是刻了一枚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又作了一首《伥伥》诗,读过的人都觉得悲伤。

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大名,用重金聘请他前往。唐寅见了一面后知道他有谋反的心思,于是装疯卖傻,宁王只好放他回乡。他学习务必追本穷源,达到化境,研究历法,探求扬马、元虚、邵氏的音韵文字之理,去肯定和订正它,旁及山川虫鱼鸟兽和天文星宿,出入于自然人世之间。他对于官样应景的诗文,没有特别用心去做,说后来人会知道我的才能不在这方面。胸中常有奇气喷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描绘颇有唐宋名家笔法;(别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达到他的那种境界。晚年后皈依佛门,自号“六如”,死时才五十四岁。

 

Ⅱ卷  (共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孟二人对“古人”和“今人”有什么共同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见“参考译文”画线处。(2)孔子认为,古代学习的人学本领,现在学习的人学花架子。孟子认为古代的君子善于改过,现在的君子不肯改过。由此可见,孔孟二人都“是古非今”。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孟子)说:“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们。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甚至于为了掩盖过失寻找种种借口。”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       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                      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       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

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5题。(8分)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庄子•内篇》

4、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3分)

 

○2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3分)

 

5、本段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请问庄子认为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2分)

 

一、(一)1、A(进:使……上进)(3分)

2、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3分)

3、C(“其罪可恕”错)(3分)

4、○1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3分)

○2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眷念人生、厌恶死亡呢!(3分)

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若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相同即可)(2分)

[附]参考译文: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梳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为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借助礼教来周密防范作恶,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