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个小时成就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09:27
10000个小时成就大师    赵峰  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经常听老师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千万别浪费在校读书的美好时光。个中暗语其实是,这个阶段将决定你的一生。不信?且看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峰的案例吧。上海交大80级校友,从小时候拆收音机起家,如今从事无线传感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在微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讨会举行期间,赵峰向学弟学妹透露了他的成功秘诀。
   
    美国《纽约客》杂志的怪才撰稿人Malcolm Gladwell在其新作《Outliers》中提出,造就一个大师级人才,需要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一年大约1000个小时。Outlier代表的是出类拔萃之辈,而10000个小时,相当于需要10年时间。也就是说,用10000个小时重复做一件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我的这“10000小时”,是在我的大学期间。1980年,我考入上海交大,之后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就读7年。就在这“10000小时”里,我每天都在学习、学我真正喜欢的知识。
   
只有“fall in love”,才能坚持10000个小时
    如果没有热情,很难对一件事坚持10000小时。我曾经问一些大学生为什么选了某个专业,很多人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由于家长的建议、社会的风潮或者就业前景。这样就很遗憾了。因为你的兴趣会带给你努力奋斗的热情,甚至使你心甘情愿地做出一些牺牲,全身心投入其中。就像很多艺术家,他们年轻时,起步艺术生涯总是生存维艰,所以他们会先打工,赚够了钱就画一阵子画,缺钱了就再打工,然后再画画……要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先保证它是你真正想去做的,先fall in love,有像谈恋爱一样的热情。
   
过滤信息,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信息过多,也许会使你对于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感到茫然。因此,我们正进入一个信息过度的时代,英语里就有一种说法,叫作Information Overloaded。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过滤”。
    记得我在MIT求学时,经常有世界著名学者来校作讲座。一开始,我每天都在赶场,但不久就发现,一直这样下去,学习研究的时间就不够了。于是我学会了“选择”,即只听自己最需要的讲座。有广泛爱好是好事,但我们不仅要追求广度,更要有深度。在从众多兴趣中作取舍时,要果断,要自信。
   
要敢于“叛逆”,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按照中国传统的教育,很多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他们常常坐在前排,回答问题先举手。现在中国教育进步很快,但还是存在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质疑、挑战精神不够。但就做学问来说,最需要的精神其实是“叛逆”。
    创新是什么?它是对传统的突破,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就像那些发明电脑、发明网络的人,如果只是想着过去的人是怎么做这件事情的,就无法创新,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努力改进别人的东西,而是努力去做别人没做过的,想别人没想过的。
    在我看来,创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aspirin,即能够解决暂时的问题;还有一种是vitamin,可以解决更长远的问题,我们需要具备的就是后者。大学生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创新,请一定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相信自己。
    无论在哪个领域,经过“10000个小时”的努力,你一定会成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