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国时期的教育-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24:47
[原创]民国时期的教育
文章提交者:长眉大仙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无论是在军阀割据,还是战乱时期,都十分重视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西南联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学生上学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一个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印象不好的军阀们,虽然是一介武夫,却几乎个个尊师重教。
    张学良在沈阳创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宣告成立,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校长先后共捐献180万现洋,建筑文法学院教学楼各一座、可容数百人的凹字型学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栋、化学馆、纺织馆、图书馆、实验室及马蹄形体育场等。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东北大学羽翼渐丰。 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可谓英才荟萃,俊彦云集。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阂,并给予妇女界以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1930年秋,东大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舍宇壮丽、设备充足,经费充裕,良师荟萃,学风淳穆,极一时之盛。
韩复榘在山东主政后,把一些术士、僧道统统赶出衙门,却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赵太侔等新派文人 。他任命何思源为教育厅长,并从不拖欠教育经费,而且每年都有所增加,在学校生由1929年的50余万,到1933年增加到100余万。曾经在一次会上向各位老师打拱说:兄弟是个粗人,教育学生靠各位老兄了。韩复榘主鲁7年,山东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教育工作,韩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曹锟在保定办了一所综合大学--河北大学。在河北大学里,教授说了算。虽然曹锟出钱,管事,但是,办大学,靠教授。他来学校,如孔夫子进太庙,每事必问。问谁?问教授。曹锟经常说,自己就是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大学得靠教授。只要他在学校,就经常在教授休息室候着,对下课的教授嘘寒问暖。大暑天,曹锟在教室外面看见教授讲课满面流汗,就命令校工上课的时候送毛巾到课堂上,给教授们擦汗,后来干脆往教室里装了铁柜,放冰块降温。每逢发工资的时候,曹锟都嘱咐行政人员把大洋用红纸包好,用托盘托着,举案齐眉式地送给教授。河北大学的教授工资,当时比北京的一些大学稍低,但对于物价比北京低得多的保定,一个月二三百大洋的工资,已属天价。曹锟的副官们,能拿到零头,已经要念佛了。但是这样的工资,曹锟居然感到有些歉疚,看见教授在用显微镜做试验,居然说,“你们这样用脑子,每月那点钱,抵不上你们的血汗呢”。这位粗鲁的军汉,文化本低,可偏爱给学生训话,每训必强调尊重教授,说这些教授都是我辛辛苦苦请来的,如果谁敢对教授不礼貌,就要谁的脑袋。然而,没有哪个教授把所谓的学生不礼貌行为告诉曹锟,因此,也没有谁真的掉了脑袋。可贵的是曹锟没用军队的一套来办大学、管大学,尽管他也在大学里安排了一些昔日的副官马弁,但是这些人,都成了伺候教授的跑腿。
阎锡山执掌山西达38年。山西当年的教育,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典范。阎锡山办教育,率先在全省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80%以上。这个百分率,即使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更何况,中国的这一历史时期,正值抗日战争。在一个战争频仍、离乱不断的环境下,一省的入学率还能达到这么高。
刘文辉主政西康期间,十分重视教育。1939年,在一次演讲中,他语重心长地对国立康定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学生,很有希望,很有前途,我们国家很需要你们,你们是我们国家的后起之秀。特别是我们这个康定、康巴地区文化素质比较差,希望你们,好好地学习,把你们的文化程度提高,把你们的知识提高,将来为这个康巴做点贡献。” 当时当地的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而一些县政府却破烂不堪。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为了表示对刘文辉的响应,当时的巴安县县长赵国泰就曾放下繁忙的公务,亲自到当地小学代课教书,当起了国语老师。他的行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刘文辉治下的西康省,重视教育早已成为自上而下、实实在在的行动。 勤俭为政、倾囊兴教,开化民智、建设桑梓,是刘文辉一以贯之的思想。他的执政理念,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透射着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展示了那个时代地方实力派兼容并包、继往开来的特质,是民国兴教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原创]民国时期的教育-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邓丽君先生传-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德国装甲部队-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林希翎:《八无八有》哭耀邦-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愚公移山------愚昧的神话-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文革的真相,你们都搞错了-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听台湾老板讲蒋介石的生活小事-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蒋中正的圣人情结和独裁心态-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后宫殉葬制度-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蒋中正的圣人情结和独裁心态-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袁崇焕被杀是不冤枉的-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我看“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真实性-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拷问苏联剧变的根源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不同的教材教育出不同的人.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杨迪之子谈“毛岸英之死”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深刻剖析“三年自然灾害”-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老佛爷,人民永远怀念您!!!-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再看马克思主义-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遵义会议、两次庐山会议、1978年底会议之比较-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假如中国没有参加朝鲜战争-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林昭祭-史海钩沉-凯迪社区-江南伯虎 [原创]国民党中央军10大抗日名将-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苏联是否在困难时期逼债?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2898792#2898792#... [原创]何应钦艰苦朴素,蒋经国生活困难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