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央宏调施价格“霹雳手” //中央调整引资政策 外资“超国民待遇”时代谢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8:09:57
《瞭望》文章:中央宏调施价格“霹雳手”
2010年04月25日 08:02:28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强调高度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根据实际经济运行需要,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对位”,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特征
“短短九天之内,温家宝总理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次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并召开能源委第一次会议,密集部署宏调政策的目标都指向了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矛盾焦点——价格。”近日,一位宏调部门权威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解读说,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了“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在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特别是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重要判断,定下了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宏调关注重点。
他告诉本刊记者,一季度GDP高达11.9%的增长率“包含着潜在的不稳定”。一方面,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加快,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以及PPI涨幅较高,资产价格更是高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因此出现困难,加上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差距继续扩大,导致内需和自主增长的可持续性比较脆弱。
“最关键的是,以房价为主的资产价格暴涨,已经成为导致通胀预期增强的主因,不但是潜在推动中国经济虚高的重大可疑因素,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健康复苏的最大威胁,而且正在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拦路石’。”在他看来,当前的价格问题不是实体经济过热所导致,而是流动性过剩下投机炒作引发的资产价格虚涨,而此次中央以“霹雳手段”治理房价,真正抓住了当前经济问题的“七寸”。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肯定了中央政策调控的思路,并解读说,治理高房价不能采取全面紧缩需求的政策,否则就会与保增长目标产生尖锐矛盾,“目前采取的针对性很强的收紧按揭贷款的政策就很好,既防止了过量货币向房地产市场的流动,也有效地抑制了购房需求的快速扩张。”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向东也告诉本刊,应对当前的复杂形势,不宜出台“关总闸式”的加息政策,“与其‘关总闸’,不如修类似房价这样的‘漏水龙头’。要根据经济形势的演变,更多地体现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何况我们手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政策空间和工具还很多,不一定非要到加息这一步。”
“过热”强化通胀隐忧
围绕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一个主要争议焦点是,通胀预期加强导致的经济过热担忧。一个直观的体现是,一季度CPI上涨2.2个百分点的数据,并没有使民众的通胀预期降低,加上对今年农产品价格的担忧,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加重了市场通胀预期。
向东亦向本刊记者表示了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当前的通胀预期主要缘于四个方面:第一,防灾抗灾的形势比较严峻;第二,今年春天的到来晚于往年,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些问题;第三,最近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有上涨趋势;第四,房价的大幅上涨。”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看来,CPI高涨的可能性并不大。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如果仅从一季度数据的表面来看,“既有高速增长,又没有通货膨胀,单从速度来看,是很幸运的数字。”
他表示,从CPI数据来看,3月份CPI环比回落,表明此前的价格上涨是短期的波动性的,今后一段时间不大可能有持续性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像日用品等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不会随着流动性的增加就出现价格大涨,因此,此番CPI下落具有趋势性。但是要考虑到,燃油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居民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
张立群则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表示了赞同,“实际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投放超常增长的状态就已经结束。这表明通货膨胀预期不会向持续增强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流通中超量的货币并未导致需求的剧烈扩张。一季度消费、投资实际增长率下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他看来,目前企业投资仍然相当谨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政府投资的逐步收缩,需求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过热,而是相对不足,“未来市场供求关系是总体平衡,局部供大于求的。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提高。预计全年CPI涨幅不会超过3%,PPI涨幅也会趋稳。”
向东也表示,“今年物价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其一,尽管受干旱和冰冻雨雪等因素影响,但6年连续丰收,在保证农产品供给上,只要措施得当,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其二,全球经济复苏依旧脆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承受高油价能力也较弱,油价暴涨至当年每桶140多美元的景象暂时难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不会过度演绎。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全年整体价格形势乐观。袁钢明表示,当前一些价格指数的高企所带来的问题比CPI更加严重,比如原料、燃料、动力指数,“一般而言,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警戒值是10%,超过这一数字就表明经济热度过高,而3月份已经达到9.9%。”这也需要宏调部门时刻保持警惕。
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中央调整引资政策 外资“超国民待遇”时代谢幕
2010年04月24日 21:48:52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瞭望》文章:外资“超国民待遇”时代谢幕
真正有竞争力的在华外企需要的不是“超国民待遇”的特权,而是市场环境的公平和公正、政策环境的稳定和透明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摆脱资本短缺制约的中国,引资动力已逐渐减弱。外企如不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接受政府的正常监管,继续抱着‘超国民待遇’不放,肯定没有希望。”4月22日,一家知名跨国公司中国区公关总监私下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十天前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9号文)是一份标志性文件,意味着“过去那种无条件的‘外资优先’时代结束了。”
今年以来,西方企业界和境外媒体竞相提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3月下旬,某西方国家驻京商会在其调查结果中提出,“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将外资企业排除在中国一些蓬勃发展的市场领域之外,在华跨国公司的不满情绪日益抬头。”比如,有利于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新规定,以及使外资企业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政府采购政策。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向《瞭望》新闻周刊解读说,“一些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力求让企业在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下竞争,是对吸引外资政策的进一步改善。这是改善外资的综合政策环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根据9号文规定,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表示欢迎,但对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受到限制。合格的外资公司甚至可以在华上市,发行公司债券或开展中期票据业务。
“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很正常。”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指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好的,只要是在中国规范投资,不是靠以前‘超国民待遇’生存的外资企业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已经规范的企业不会把这当作一个很大的负担。”
事实上,外资内部也有相当的肯定意见。例如,还是上述某西方国家,其驻沪商会同时发布的调查报告则显示,约90%的会员表示,过去6个月内,自己的企业在此期间经营状况持稳或有所改善;近2/3会员表示,其在华业务计划没有改变;即使改变,也是在增资而非减资。这与其驻京商会公布的结果形成鲜明对照。
“不过,外企针对国内投资环境的抱怨,也并不全无道理。”在黄卫平看来,作为政策制定部门,对于外企的抱怨都应该认真倾听,“被投资国有责任有义务为投资者创造好的投资环境。何况国内市场本身不完善之处还非常多,比如市场公平和政策透明等。要多听外资的抱怨也要善听抱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关乎国家信用的大事。”
重拳不断 外资行收紧一线城市房贷
中国,对外资最具吸引力
多重政策信号释放 外资投资中国“升级”
普华永道:京沪城市外资吸引力全球领先
刘明康:外资银行运行和监管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