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你所不知道的书籍进化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00:06
世界读书日——你所不知道的书籍进化史(2010-04-23 15:35:13)转载  

    中国的书籍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从古至今书籍的各种承载形式。
 


一、 【口传的活书】
 
     从人类语言的产生起,人们就开始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
 


二、【绳串联】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绳串联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
 


三、【青铜器铭文】


     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青铜器是古代上层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就是指铸刻在这种青铜器物上的文字。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这些器具当时大都是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特别是其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 就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春秋战国时期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

     青铜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 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书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四、【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竹 
 
五、【帛书】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帛书
 
     帛书出土于1942年,宽38。7厘米,长47厘米,文字为墨书,共900余字,字体为楚国文字,图象为彩绘,帛书四周有12个神的图象,每个图象周围有题记神名,在帛书四角有植物枝叶图象。
 
六、【石经(石碑)】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七种。
 

 
                

                 石 经
 
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
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有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
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
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6. 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
7.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
 


七、【拓印】
 
     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画印在纸上。也可用纸紧覆在物体(如植物的叶等)表面,将其纹理结构打拓在纸上。
 

 
 
                        拓 印
 
     刻石的拓印,由来亦久。其方法在今日看来也颇为简单、便易。只要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装有丝棉絮做成的"朴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涂匀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方法,与雕版印刷颇为近似。所异者,碑刻文字是凹下的阴文,而雕版印刷的印版是凸起的阳文,复制下来的拓片和雕版印刷品,一为黑地白字,一为白地黑字.就印刷复制术而论,拓印术实际上已经是雏形中的印刷术了。
 


八、【卷轴(卷子装)】
 
     中国书籍的装裱形式之一。

 

 
                                

                             卷轴
 
     有竖式,如中堂、对联、吊屏;有横式,如手卷、横披。有单幅为一轴,也有多幅为一轴。
 


九、【旋风装】
 
     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装帧形式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底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它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形,又解决了翻检时的不方便。
 

 

                             旋风装
 
     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装帧形式及历代诸家对此的称谓,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装帧方式,是以一幅比书叶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而后将单面书字的首叶全幅粘裱于底纸右端。其余书叶因均系双面书字,故以每叶右边无字之空条处粘一纸条,逐叶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在每叶之外的底纸上。由于每叶都是粘在上一叶的底下,故右边粘连处看不出相错的粘连缝痕,而左边则形成上叶压下叶的错落相积的状况。收藏时,与卷轴装卷向相反,是从首向尾卷起。从外表看,仍是卷轴装,但内部书叶却逐次朝一个方向卷旋转起,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古人称它为旋风叶子、旋风叶卷子,即旋风装。因其书叶鳞次栉比,貌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打开来翻阅时,除首叶因全幅粘裱于底纸上不能翻动外,其余书叶均能和阅览现代书籍一样,逐叶随意翻览。这种装帧形式既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待到书叶摆脱掉粘裱自身的底纸,册叶装便真正产生了。
 


十、【蝴蝶装(册叶装)】
 
     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以后,特别是进入宋代雕印书籍盛行以后,由于书籍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起书籍装帧方法和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雕版印书不同于用手写书或抄书。写书或抄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纸接一纸地写下去。而后连接起来,或卷起成为卷轴装,或折叠成为经折装。雕印书籍要受版面制约,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数,且通常都有边栏界行。这样印出的书叶,都是以版为单位的单叶。这种书叶若是仍然沿用卷轴装或经折装,就必须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设法去掉或掩盖每叶的左右边栏,劳师费时,极为不便。于是适应雕版印书的特点,创造了蝴蝶装。
 
 

                        蝴蝶装
 
     因蝴蝶装所有的书叶都是单叶,打开来,总是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且两个单叶极易相连,翻阅时常是一翻两个单叶,见到的下一叶仍是无字的背面,极为不便,故逐渐为包背装所代替。
 


十一、【包背装】
 
     古书装帧形式之一。宋、元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普遍流行蝴蝶装。蝴蝶装书籍的书叶都是单层,打开来,总是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如果书叶纸质较薄,极易造成正面与正面相连。翻阅时稍不注意,很容易将两个单叶同时翻过,见到的下一叶仍是无字的背面,极为不便。为此,书籍的装订工人又创造了包背装。其具体装法,是将书叶正折,版心向外,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齐向书脊。这就使得正面文字向人。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再以版口一边为准戳齐,在右边栏外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用纸捻穿订,砸平固定。而后将纸钉以外余幅裁齐,形成书背。再用一张比书叶略宽略厚略硬的整纸,比试书册厚度对折,用浆糊粘连,包裹书背。再将天头地脚裁齐,将包背纸在左边版口处的余幅剪齐,一部包背装书籍就算装帧完毕。这种装帧缘其包裹书背,故名包背装。
 

 


                       包背 装
 
     包背装书籍大约出现在南宋后期,北京图书馆所藏南宋刻本《文苑英华》残册上,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二十五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条记可证。以后元、明、清历代,特别是政府官书,多取这种装式,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等。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一目了然。但由于其书背是纸捻装订,浆糊粘背,故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最终为线装所代替。
 


十二、【线装】
 
     古书装帧形式之一。中国用线装订书籍,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王洙原叔内翰尝云‘ 作书册粘叶为上,久脱烂,苟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抄录。屡得逸书,以此获全。若缝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数册,错乱颠倒。伏读岁余,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缋之弊也。’”表明宋代还用线装订过书,由于弊病较多,未能实行开来。到明代中期,书籍的阅读更加频繁,包背装容易散落,不能适应需要,线装书开始盛行。
 

 
                线 装
 
     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即正折,版心外向。所不同者,包背装是以整张书皮粘裹书背;线装则是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线装装帧在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线装书既便于翻阅, 又不易散破。散破了也便于重装,恢复原貌。这种装帧仍在流行,并被视为典雅的装帧。
 


十三、【电子书】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时下最大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的书籍----“电子书”也就应运而生了。
    电子书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 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
    其中近年来尤以电子杂志的形式广为流行。
    电子杂志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在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是很享受的一种阅读方式。
 

 


                 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四大优势】


   1.首先,电子杂志是机读杂志,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惊人的运算速度和海量存储,极大地提高信息量;
   2.其次,在计算机特有的查询功能的帮助下,它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找寻所需内容成为可能;
   3.再者,电子杂志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是声、图、像并茂,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图片,还可以听到各种音效,看到活动的图像;
   4.总之,可以使人们受到多种感官的感受。加上电子杂志中极其方便的电子索引、随机注释,更使得电子杂志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电子杂志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大约于1993年在深圳由海天电子图书公司首次开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