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文热:老外改行教中文嫁华人老公(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00:11

美国中文热:老外改行教中文嫁华人老公(图)

 2010年04月12日 10:40   上海侨报罗婉欣老师展示学生们制作的“中国护照”。侨报记者高睿摄

  洛杉矶县的哈岗学区在全美率先推出中文教育,并把中文教育从幼稚园一直普及到高中。该学区在全美带了个好头,是因为该学区有一批愿为普及中文教育而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教委和中文教师。由于他们的努力,中文不仅吸引了OBC和ABC,而且还吸引了一大批西裔学生。这些教师中有两代师生一同教中文的,更有“老外”改行教中文的,并为此嫁给了华人老公。

  教西语裔学生的中文老师

  中国的崛起带动了中文教育在国外的普及,它不仅让那些已经“数典忘祖”的ABC(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华人)和OBC(在中国出生在美国长大的华人)重新捡起已经淡忘了的母语,而且还吸引了许多西裔学生主动选修中文,其中不少人目的明确,就是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能用上中文的工作。拉朋地高中中文班的学生们就是这样一批清一色的西裔学生。

  谈到这里的中文班,就不能不介绍中文老师夏镇洋。

  为了吸引西裔学生对中文这一“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产生兴趣并学以致用,夏老师每天早晨五点就爬起来备课,后半夜一点还在批改作业,研究教案。为了把枯燥的语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他广泛收收集文化素材,其中包括中国“汉办”提供的戏剧、宗教、武术资料,以及自己收集的中餐菜谱和生肖计算等材料和光碟。

  不仅如此,他还从台湾观光局和中国教育部收集风俗习惯和人文环境等书籍,邀请从中国暑期夏令营归来的美国学生讲述中国之行的感受和体会,带领学生们到西来寺参加年节的宗教活动,教唱中文歌曲,请他们到家里学习包饺子,从中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他的这些材料和活动调动了学生们了解东方文化的胃口,让他们百看不厌,乐在其中。

  两代师生共催中文热

  洛沙托(Los Altos)高中的王瑞雪是哈岗学区具有16年教龄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她教的120名学生可谓微型联合国,什么族裔都有,但大多数是ABC,华裔新移民占10%。为了吸引学生对中文的学习兴趣,她领着他们到中餐馆点菜,到华人超市买东西,策划中式新年晚会,她还自己写剧本,让西裔学生表演《花木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学生目前已达到可用中文写故事的水平,可读几百个单词,能听说简单的对话,还会用电脑打中文字。“我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毕业前能够掌握一到两千个汉字”。

  王老师坦言,她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的原因一是身上的责任感,二是“如果孩子们走了,我的饭碗也就没了”。

  最让王老师引以为豪的是,她的中文学生林子芸如今也继承她的事业,和她一起在哈岗学区当上了一名中文老师。教授一年级中文课程的林老师,其成功秘诀是寓教于玩。她用讲故事的办法教中文,通过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其中包括“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共同进餐”、“可以看到黑板上的外星人”。

  林老师还自己掏钱购买“货币”,孩子们表现好就可以得到“奖金”,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到设在教室一角的“商店”购买书本、铅笔和橡皮等;表现不好就没有“奖金”,而且“商店”也不开门。“有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大闹,我就关闭商店,结果一个学生竟然因为买不到学习用品而哭鼻子。”

  林自己独有的教学经验就是要把自己装扮成孩子,让孩子们觉得她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曾经有个小女孩问她,“老师你长大想当什么?”林回答,“当老师。”小女孩点头道,“我也是”。“有些孩子需要老师的重视,否则就哭鼻子,遇到这种情况有时我就先哭,结果哭鼻子的孩子反过来哄我别哭,嘻嘻。”

  “老外”教中文,学生心服口服

  牛顿(Newton)中学的中文老师是一位名叫罗婉欣的“老外”,从小去过台湾,喜欢上中国文化,并最终嫁给华人丈夫的她,由开始跟着丈夫学中文,到后来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拿到中文硕士文凭,直至今天在哈岗学区成为一名中文老师,走过了一段让她自己都感觉十分传奇且浪漫的历程。

  走进罗老师的教室,就如同走进了“亚太博物馆”,里面大到十几米长的舞龙,一面墙的长城壁画,小到文房四宝、玩偶、熊猫、灯笼、兵马俑、象棋、毽子、风筝、京剧脸谱、鼓乐、酒盅、算盘、折扇、瓷器、国画以及春联等应有尽有。这些“教具”有的是她亲手制作,有的是她从别人扔的垃圾中捡回来的,而更多的是自己花2000多元一点点买来的。看到如此“厚重”的中国文化,罗老师中文教育的成功秘诀自在不言之中。

  她买来周杰伦的CD教唱中文歌,通过“大风吹”、中英文连线、说话贴图、中文朗读比赛等游戏讲授中文。

  中文教师们的教育瓶颈

  罗婉欣老师认为汉语的四声对学生们来说最难,例如“大人”和“打人”发音不一样,意思也截然不同,可是美国学生往往把这两组汉字发成同一个音。罗老师用飞机在跑道上行走、起飞、遇上气流和着陆等动作来形容四声的变化,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理解作用。夏镇洋老师的中文教学瓶颈是学生们缺少语言环境,“在全部都是西裔学生的学校,我的课堂是他们唯一可以练习中文的环境,但出了教室的门,他们的中文就再也用不上了”。为此,他准备带领学生参加前往中国的暑期夏令营,为西裔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在“说、读、听、写”教学中,王瑞雪老师认为“写”是学生们觉得最难的。为解决这一难题,王老师从中文的字型入手,“我从部首和象形字的概念上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就让复杂的汉字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们就不再叫苦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