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35:57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冰
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
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307号南京政治学院13队
邮编:210003
在传播的历史上,英国人格兰威尔曾经提出 “以太”的观念。“以太”是一种心理物质和物理物质的结合体。他认为一切进行传播的事物都以“以太”为载体。人类大脑的活动激活“以太”,心理作用和物理机制借助“以太”实现融合。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液态媒介”,释放了自身的心理需要。①且不谈格兰威尔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我们今天的确在科技进步的意义上以“以太”为载体构建了把地球缩小为村庄的因特网。
网络世界中“以太”满足了人类的心理寄托,网络舆论借助“以太”的无限承载性使人类的心理感受得以无限延伸。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三大类别、七个层次②A、基础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B、心理性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当今网民使用网络主要分为满足心理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以此构成了“以太”承载的主要内容。网民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显示着“以太”巨大的包容性,这其中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充斥着非理性的个人情感宣泄。“铜须事件”中,参与者集体狙击被设定为“非法”的猎物,甚至殃及人家无辜的女友和可怜的父母,这意味着猎杀不仅出于某种道德渴望,同时也是集体娱乐的需要。郭敬明抄袭案败诉,“粉丝”们“抄袭有理”的声音理直气壮。好象侵犯别人权益的人反而成了受害者,被侵权者反而成了罪人。网络中弥漫的这种看不见、说不出的“戾气”,显示我们社会心理的脆弱,而不具有公民社会的“民意”的理性认识。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发展,不加引导与控制,理性的声音则可能消沉下去,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
网络非理性舆论产生的心理机制
网民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网民的需求除与他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等)有关,还和心理因素有关。
1.大多数网民在接受信息时有“先入为主”的心理
认知心理学有关注意的信息选择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即“注意神经元”,也叫“新异特探测器”。该神经元将外来的刺激进行分析、处理,由于那些新异内容的刺激,“注意神经元”对有关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舍弃老调重弹、与己无关的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信息。这里受众注意的“激活”和“警觉”主要表现为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的浓厚兴趣,即人们更愿意接受第一时间得到的信息。这就要求在网络高速更新的信息流中,信息发布部门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如果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者失语或信息延迟,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网络舆论方向增加困难。
2.网民把网络作为显示“本我”的窗口
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人积累了心理能量总要找宣泄的出口,进而带来情绪上解放感。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普通的社会成员。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对现实环境状况心存愤恨不满,或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而对社会问题缺乏科学判断。BBS、ICQ、EMAIL、BLOG等网络舆论阵地恰巧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空间。在网络上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是普遍,很难想象这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会出现。它折射出在当前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
3.部分网民的“意见领袖”欲增强
网络给网民提供了陈述观点、发表评论的平台。网民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充当传者的角色。部分网民希望成为主导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为了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他们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内敛与谦逊相疏离,且乐此不疲甚至标新立异,以此希望成为享有声望的“意见领袖”。标新立异的另一方面往往是视传统和权威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③
4.网民有传播“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
网民的需求有高尚的,也有低俗的。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其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本我由“求乐原则”支配,追求享受。正是本我的“求乐原则”因素导致受者心理有着接受与传播媚俗化信息的欲望。由此我们发现,受众天生有一种接受“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一些轶闻趣事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网民的参与和注意,首先是因为网络信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抓住了人们寻求快乐、自我表现的本能,并且根据这种本能的需要,提供了一个能够让人们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满足了参与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引人注目欲望,甚至于不少网民群体式娱乐,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生存方式寻求逞口舌之快。
网络非理性舆论的引导策略
新闻媒体只有了解受众,才能引导受众。网络媒体可以通过网上调查或交互式交流的方式,遵循网民的普遍心态及兴趣,利用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信息来进行潜意识的文化与观点的渗透。
1、遵循“第一时间”原则。信息发布部门要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媒体和网民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对突发事件要主动在第一时间做出正面回应。或在网上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以真名参与讨论,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营造多元意见空间。多元的意见空间,就是指在意见选择上,要破除单维度意见,给多维度意见以更多的生长空间;在意见表述上,要采取多样的表述方式,客观上形成意见呈现的多元化。舆论的一元空间是造成受众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有节制地反映某些有强烈反应的消极社会舆论,使其适度宣泄,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为积极。当然同时也要把握好网上主流舆论,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健康的舆论环境。
3、吸引高端群体参与网络评论工作。领导者、管理者、资深专家教授和学者等高端群体大多社会阅历和资历丰富、思想成熟,思辨能力强,他们对网上言论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也具有全面、客观、理性的思维和眼光,如果经常邀请他们以网民的身份参与网络评论工作,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则将是引导网络非理性舆论的重要途径。
4、增强文化亲和力。“引导”是要指引受众的需求良性发展。一味满足部分网民“轶闻趣事”的心理偏好,传播势必走向媚俗化。而如果一味盛气凌人的驳斥,也难以被网民接受。这就需要传者加强引导艺术。一方面可以利用我国长期已经形成的传统而又根深蒂固的观念、特定的意识形态等民族文化来引导本站网民,使其产生文化亲和力;一方面以一种关爱帮助、解决问题、平等理解的心态与网民自由交流,有时适当采取一些诙谐、幽默、调侃的方式还可以缓解紧张气氛,更易被网民接受。
虽然近来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案例越来越多,但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与控制,将使它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它将使我们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刚刚,伴随着火热的德国世界杯开赛,网络舆论再推央视名嘴黄键翔因口误而成就的“解说门”事件,这里因足球而泛化的民族情结再显国民心理。
参考书目:
①参见 美 彼德斯著 何道宽译 《交流的无奈》第71页 2003年版
②参看黄希庭的《心理学导论》第19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和孟昭兰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370-3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沃尔特?李普曼 林珊译:《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