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生:从台州到延安的红色教育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58:08
www.taizhou.com.cn      2009年07月27日     08:35:24     星期一     来源:台州日报

林迪生
7月,革命圣地延安。
入住位于市中心的宾馆,刚打开电视,就看到根据杜鹏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保卫延安》。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这令人向往的延安,有一位杜鹏程的老师是台州人。
他当过杜鹏程的老师
引领杜鹏程步入红色文学殿堂的,是三门人林迪生。
1938年盛夏,为了心中的一抹理想,刚满18岁的杜鹏程,辗转数百里踏入圣地延安,随后来到关中马家堡的鲁迅师范学校学习。
鲁迅师范位于马家堡一座空旷的山坡上。当时,学校只有10余名教职工,学生130多人,校长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色教育家林迪生。
林迪生是三门泗淋村人,1936年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不久担任了鲁迅师范学校的校长。
据杜鹏程生前回忆,开学第一天,学校给每人发了一个粗糙的笔记本和一支蘸水笔。校长林迪生在地上随便捡了块土疙瘩,在简陋的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几个字。正是在这里,杜鹏程接受了一年左右的新式教育,这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鲁迅师范后,杜鹏程任过教员,当过记者,后来又成为名作家,先后创作了《保卫延安》、《年轻的朋友》、《杜鹏程小说选》等多部作品。
成名后,杜鹏程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在延安读书的那段日子,没有忘怀老师林迪生,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以志纪念。
延安大学追寻前辈遗迹
不久,林迪生来到延安大学,担任了这座中共中央创办的首所大学的学生部主任。
顶着炎炎烈日,我们来到延安大学,寻找这位乡贤昔日留下的踪迹。
幽静的林荫小道、气派漂亮的运动馆……一走进位于杨家岭附近的延安大学,我们发现,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延安大学早已成为一所现代化大学。
幸运的是,为了保护文物,延大特意保留了当年的6排窑洞教室。最近,又斥资对窑洞进行了翻新。
我们去时,正是中午时分。设在底下第一层窑洞里的延安大学校史馆和路遥文学纪念馆,都大门紧闭。路过的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窑洞,现在多用来供游客参观游览,已很少被用来上课讲学。
站在学校的中心操场里,目睹那一排排从土坡里挖出来的窑洞,遥想林迪生们在这里执鞭教书时的场景,令人不得不感慨:就是在这座当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窑洞大学,竟培养出了李鹏、叶选平、布赫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武衡、彭士禄等16位院士及大批人才。
对于执鞭延大的那段日子,林迪生始终十分怀念。  解放后,尽管担任多级教育部门主管公务繁忙,但老先生还是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抽空写了《校史简述———延大》一书,替母校留下了一份独特的校史资料。
参观了林迪生曾执教过的那一排排窑洞后,我们要转身离开,延大一位抱着书本的女生说,她好像在校园网里看到过林迪生的相关资料。回到宾馆一上网,果然发现林迪生的相关资料赫然在目。
对于塞北高原上的这所大学,我们由此多了一份好感。
链接:林迪生(1903-1997)原名林攸绵,三门县泗淋乡泗淋村人。省第六中学(即台州中学)毕业后,于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专修英文两年后,又考取上海大夏大学专攻教育学。在校期间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受组织委派,到宁海、临海、仙居等地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党组织。1929年春到上海搞工人识字运动,同年秋到日本留学。1931年秋,回家乡创办泗淋小学。1936年至延安,先后任延安师范教师、中央苏维埃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鲁迅师范校长、延安大学中学部主任等职,直至1949年。1950年3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1953年3月调任兰州大学校长,直至1979年。“反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78年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调到北京,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1988年离休后,享受正部级待遇。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不吃请、不受礼,住的是国家教委宿舍一套普通的两居室,穿的是老粗布内衣,用的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可是对农民集资建校舍,他一次捐助了5000元;党费一次就交了一万元。乡亲们到京打工的、办事的,常在他家落脚,他管吃管住,还自己掏钱给他们买火车票。直到病重住院,组织才知道他根本没有什么积蓄。
作者:林远锦朱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