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宏下觉法师于2006.7.8日开示(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33:36
第一我们要了解,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都需要听闻佛法,在听闻佛法之时,在佛教的传统里面讲师徒关系,师徒关系就是建立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老师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老师,这样子我们才有办法把这一个法轮转动。反而都不了解,不知道大家都需要学什么,我们因现在这个关系(原因),实际就是学的有限、听的有限。故此呢,都是以分别的、比量的分别来推理而已,不是像佛陀这样,是从现量的境界当中。他不用我们的虚妄分别,是以正知的量,当下观察,每个人当下的应机是什么,做一个非常圆满的引导。今天我是接到一个功课表单,是说給大家一起互相探讨所谓禅修的事情,是吧,你们有没有拿到这个表?没有。法师是不是这样?是这样。大家学佛很多年了吗,还是刚接触佛法?刚接触佛法的举举手。有学过佛的,跟过去听过经的,或者自己阅读过的有没有呢?还不少。
佛法到底讲什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说佛法?他自己贵为太子然后出家,去修学,最后所说的言教我们称之为佛的言教,说的人释迦牟尼我们称之为佛,佛就是一个觉悟的人,说什么是觉悟呢?觉悟了身心,觉悟了世间,然后为什么要舍弃世俗的生活到森林里去做一个艰苦的禅修者?他无非是为了一个人生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追求身心的究竟安乐,我们人生在世,不管是什么人,上至国王,或者我们现在上学、修行;下至乞丐,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求得身心的安顿,求得生活的幸福,用土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求快乐。学习佛法也是为了求快乐,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在世间上求快乐,而到僧团里面追随着释迦牟尼佛,所谓修道,去追寻一种真正能够得到身心安顿跟究竟解脱的快乐?到底是不是有它的道理在?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考虑,所以很多人学佛,学佛的人很多,学佛人的动机也非常多,每个人都不一样,到庙里来拜佛,五台山到了礼拜六、礼拜天的时候,人真的很多,有的人来朝山,有的人从南方来,几千里一万里背着一个朝山袋,苦哈哈的过来,做什么来?来礼拜文殊菩萨,为了求得菩萨的加被——所以很多人学佛的动机就是为了现生人身的安乐,就想自己心里得到安慰,希望到菩萨的圣地,希望到佛的殿堂来,祈求佛跟菩萨的加被,使我的家人能够比较平安,希望我的身体能够比较健康,希望我能够获取利益。这种动机的人不少。
有一种人呢,他觉得这个生活的安定,或者说这个财富的积累,或者他工作非常顺利,但他学佛,因为他自己内心里没有办法安顿,因为他自己随着自己的内心,当他这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想到)是不是我们人生一辈子就是为了工作,家庭,吃喝玩乐,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够真的让我得到内心的安乐,促使他想找一个不需要依赖物质而能够让心里安静、安宁的方法。有这种动机的学佛的人,他就求一种内心的超越。现在乃至未来的世界,科学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可是真正的快乐,会越来越微弱。我自己的经验——因为我是经常在国外的——感觉到现在的人,到最后迷失自己的人非常多。所以这种动机的学佛的人就比第一种学佛的动机的人就深刻一点,他需要的不只是菩萨的加持,让我现在的身心可以得到更好的安乐,最主要的是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能够找一位引导我们的老师,带领我们的心灵从物质上去解脱,从身心的执著上去超越自己,到达一个真正心不依于物、不浮于物的一个独立的解脱精神上去,这种动机的学佛之人比较深刻一点。
还有一种人呢,这种人的个性生来就是悲天悯人,心量非常的广阔,他不是想着自我的问题,他可能想到我们身边的朋友,亲友,以及未来的很多人,我们放眼看去很多人非常苦恼,自己并不快乐,明天不一定更好。为什么明天不能更好,因为内心的烦恼,苦恼,身,口,意三种行为的造作的不如理,所以明天不一定更好,所以他为了真正让自己跟一切众生,跟自己的行为,明天能够更好,他需要追寻一种自我的解脱,也能够引领大家同时并进,去做一个究竟的人,一个解脱的修行人。这种人学佛,他的心量就更广阔一点。
不管我们是哪一种学佛,不管是为了自我解脱,为了现下的安乐,还是为了未来究竟的安乐,为了自我还是为了一切众生,或者为了自他,在佛法里边说,在弥勒菩萨的学说里面告诉我们,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要想进入学佛这条路,也就是跟着以前的圣人——佛、菩萨、罗汉都是圣人——如何跟着圣人的足迹,他告诉我们四个次第,必须、最好地按照这样一个过程去走,你会走得比较好,比较平坦,然后呢,能够逐步地深入,到最后真正得到学佛的利益:
第一点,我们学佛的最重点,一定要找一个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找到一个很好的指导老师,如果这个老师找不到,那我们是无头苍蝇。因为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想去了解超越于我们知识之外的,无限的,或者说绝对的佛法的真谛,那你是找不到的;
用我们的想象,你要想求证佛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弥勒菩萨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去找一个真正能够带领我们,趋向于跟我们学佛的意愿相吻合的一条道路上,这个老师是非常重点。所以我今天提供大家一个讯息,说找老师是第一个。为什么说找老师那么重要,你要知道这个世间上人学种种的技艺、技术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老师引导,(如果)你跟上一个技术超高的人,那你可能学到中等中上的技术,你跟上一个一般的中等的老师,你可能只能学到下下的技术,你如果跟上一个末流的老师,那你就学到一个不入流的技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一个呢,我们现在找老师说起来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最难的一件事情。现在老师也满天飞,所谓法师其实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标准,特别是在汉传佛教里面,当法师没有标准,你只要会讲几句话,都是法师,没有考核制度。你对老师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现在找老师难,如果老师找错了的话,那就“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佛比学世间的学问找老师更加的慎重,因为我们要把我们的真心,要把我们的慧力,建立一个非常清静的教授。如果老师不清静的话,他的身口意三业,仍然是以自己的自我知见为中心,生起的种种不是非常明白的教授的话,那我们跟他就跟错了,那越走越远,这一点非常重要。找老师时,老师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也要很好的观察,要慎重的观察,所以找老师的时候你要按照弥勒菩萨的教授,最起码要跟他住三个月,去了解他,去了解他的思想,去了解他的行为,就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言行不一致就不能跟他,做他的学生,他也不够资格当老师,因为佛法的东西也不只为了理论,理论只是一个引导,实际的行持,身口意三业的改造调服才是重点。而如果自己本身的身口意三业都没有如法如理地按照佛的教授去调整的话,那他不够老师的资格。这个在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里有精辟的论述,所以说对老师一定要做很深入的观察,最短时间也要三个月,最长时间要十年,为了真正找到一个老师,你宁可在旁观,跟他跟十年。当然了我们可以折中,你可以观察他一年两年,那是最好的,所以我这里有一句大师说的话,我讲课有时讲到,那个大师讲话可能是语言比较直接、粗鲁一点:说我们学佛的人,不要看到一个现出家人象的就要拜他做老师,不要随意的拜他,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好意思讲:“不要就像狗看到肉包子,就想咬它一口”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很慎重,第一个找老师必须要非常慎重。
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一定要按照佛所说的教授,佛所说的最基本的教授是什么?一、戒,他的行为非常的规范,戒的精神一是自律,二是不害他,对别人没有恼害。第二个,他的心性非常稳定,不会容易暴怒。他的心性非常的清心寡欲,对世间的物质,对任何东西没有极大的贪求,可以说是一个很好养的人,易养易满,不是难养难满的人,不是很难满足他的需求,他非常满足,一个出家人乃至一身禅袍衲衣可以穿一辈子,粗茶淡饭可以过一天非常快乐的生活,他的心性是这样的,他的行为,这是第二。他对修行的道次,对引导修行的方法,他非常善巧地给以次第的引导,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授。再一个呢,就是这位师父非常有智慧,他对佛法起码非常的了解深刻,对法相,对佛法所说的一些名词、一些理论非常地清楚,非常清楚地判断,这是在名相上。对于这个佛的教授,他能够经过自己的身口意的三业,如理地精进修行,他觉悟了,觉悟到和佛觉悟的一样的法性,有这样一个深入的契证,这样是一个功德。最起码要具足这三点。有戒的功德,他的自律非常的严格,对自己严于律己,对别人呢慈悲宽待,绝对不是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马列主义,他是对自己非常的马列主义,对别人呢是非常的自由主义,你可以随性,要这种法师。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加一点,这个老师非常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一定要建立在前面三个条件的基础上才可以,这个慈悲心的建立才是对的,如果说前面三个条件没有,他很慈悲,那你会跟他学坏,那是没有规则,没有原则的人,这一个条件非常重要。当他自律非常严格,心性非常稳定,对任何世界的欲求非常的淡薄,对佛所说的教,所说的证都有甚深的契入,在这个条件之下,还要有慈悲心,他诲人无倦,对任何去求法的人,他都以慈悲的心去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他在与别人说法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希求,不是“你要怎样对待我,然后我才对你说法”他没有这种想法,他唯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你听到法以后,能够如实地去用。不要我们听到法,学到佛法了,只是在收集一些资粮、资料,同事之间,同学之间,自己聊天的时候可有话题了。他不希望你这样,而是学佛,我们在学习佛法以后,听证听闻佛法,主要是为了对治自己,我们身、口、意这三种,身的行为、心的行为,还有语言的行为,能够把以前的习惯在听了佛法以后调整过来,以前的习惯是什么习惯?随着我的习性。我们的习性是什么呢?我爱, 爱自己;我执,执着自己;那现在佛法的习惯是要把我爱的习惯改变过来,爱他;对一切众生同样地慈爱,不要执着我。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真正学佛的学生,听到佛法的时候,学习佛法,修学佛法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佛法真正用到自己的身心上去。他希望这个方法你们自己用了以后得到一种觉受、得到一种感受以后,把这个佛法再传播出去,所以这个老师他的慈悲心是希望佛法不断,希望众生离苦,我有这样一个希望,这是一个条件。
如果再加一个条件呢,那就是说,他很有德,很有慈悲心。他不怕累,他自己的修行每天都在进步,他对于别人的教授每天都在继续的做。最起码要看看有没有这五种条件的老师,你找到了以后呢,以我自己的经验,如果找到一个老师,千万不要轻易的去改换。你可以多跟几个老师学,但是你主要的一个老师要自己在心里确定下来,你任何的学问上的事情、修行上的事情、身心调整上的事情,你都可以就近的或者是很远也可以去请教,现在通讯方便了,现在的话他也可以有手机也有EMAIL是不是,这方便,但是真正要求法,千万不要把手机拿起来就问师父法,不尊重。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要对法升起一种极大地恭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所以古人,像中国文化中,“诚”跟“敬”才能够得到法的受用。我们现在很多人是“师父!”特别是我有时候去南方:“师父给我讲几句!”合掌也不会,作揖也不会,他就“师父给我们讲几句,师父 !”师父变成说书的了。那就说的人不知足,学的人不知足。所以法就起不了法轮的作用,在佛法里面说,我们说佛说法是转法轮,什么意思呢?法轮的意思是觉悟的教义,能够转到你的心里去,就像车轮碾过路一样,把不平的路都可以碾平,把我们内心不平的东西都能够因为法的关系、觉悟教授的关系 ,把我们[内心不平的东西]都能够碾平了。这是它的意思,这是我们学佛第一件事情要做到的。
第二件事情呢,如果找到一个师父以后做什么呢?不是跟师父喝喝茶、吃吃饭,就要开始学法了,就跟老师学了。你说:“师父,我现在跟你,如果我们确定了,师父我跟你学法,你教我好不好。”通过严格的观察以后,要去向老师承白,要去表白我们的心意。“老师,我说白一点吧,我经过很多时间观察,我认为你可以当我的师父,你能不能当我的师父?”那师父也要反过来观察学生,而不是师父为了收红包来多收几个徒弟。老师收徒弟那是一种承诺,希望把佛法能够延续下去,不要让自己从师父、师父从师父那里学来的佛法在他身上断了;希望能够有真正想真心学佛的人,想调整自己身心,想得到身心解脱的心意的人,让他能够得到,这种传承下来清净的法流,能在他身心上起一种真实的作用而收徒弟的。所以说收徒弟,老师收徒弟是一种承诺,收了徒弟以后还要教授。不是收了徒弟以后老师说,我收了某某哪些有名徒弟,觉得收了徒弟,师父脸上有光,不是这样。收了徒弟,师父肩上有担子,是这样的事。然后师父也不是说讲几次,大家都拜拜,那没有什么多大的意思,那就是结个缘而已。那种师父可以说是终生依止的,跟随修学的师父。这样以后呢,师父也要观察这个学生是不是真是想到佛法来,想在这个佛法得到修学的引导,你是真心的吗?还是凑合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来找师父是到这里来找师父消遣的,师父没事,找个师父来聊天,“啊,师父,我过来和你喝个茶可以吗?”也有这种人,这一种很多。在国外的时候,因为这个国外也有一些人学佛,他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消遣,是休息。因为这个礼拜天不知道怎么打发,我要到庙里去跟师父聊聊天,有素斋吃,又可以听到佛法,这个不是学佛的态度。这个老师真正经过了考虑,经过了观察,也觉得你是真心学佛的,那他就答应了,那个答应可是很慎重的答应了。这个时候,真正的这个学佛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老师的脸孔可能就变了,没有那么慈祥了,手段可能就比较激烈了,错了就会说你,然后这个该叫你做的,虽然你很辛苦,还是叫你做,就不跟你客气了,这样才能够真正进入到佛道的修学了。老师开始承认了关系了,关系很确定了,这时候老师就开始手上拿着香板,那就叫你该做前行的做前行,该做正修的做正修,该听的就听。这就是第二个,我们学佛的时候,要听闻佛法。
师父给你讲修行之前先要告诉你修行的道理。我们学习佛法,很多人来读经典,读学佛的经典,佛的经典就是佛当时教授弟子怎么样修行的一个引导,不是现在很多人念经,求功德。“般若般若密”,念了一万次,不知道经里面在讲什么。大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念了经典不知道念什么,天书,然后师父说:“不用了,不用了,你念就好了。”那不是好老师。读佛经就是要懂得佛经。佛在讲什么,佛教我们怎么去改变我们的事情,所谓佛法,所谓觉悟,就是怎么样去觉悟,能不能觉悟的问题,这个要如实告诉你。第一步就是,我们要学,老师要说,把佛法的教育给大家做一个非常清楚的次第的讲示教释。比如说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所遗留下来的言教总括的内容是什么,它的主要的内容――戒、定、慧,修学的次序告诉你――闻、思、修,非常清楚。这个佛法的所有教育都是戒,第一个戒,第二个定,第三个是慧,如何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有一个规范,有一个规矩。我们世间人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那学佛法,你要想解脱,没有魔鬼训练哪可能造出一个非常特殊的特工呢?就是这道理,真的学习佛法,没有魔鬼训练是做不出来的。现在,看到佛拜一拜,看到师父,哈拉哈拉,我想解脱,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我是说实话,跟你们哈拉没意思,我想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但要真的进入佛法,那个训练是非常严格的,没有严格训练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人学佛,为什么生不起佛法的真实的受用,为什么得不到(解脱),佛经里说,我们修行可以解脱,可是我还是不解脱,看到什么东西还是想,别人讲我不好听的,我心里还是怒。身心种种的,身跟心都不能解脱为什么?那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真正的学佛,是吧,是这个问题。所以说这个第二问题就是听闻。
听了以后呢,听了佛法之后做什么?马上就进入思维,马上进入“思”,所以我们读了经以后,很多人读完经后,合起来就没事了,不是的。读完经典以后,你如果用半个小时来念经,那你接下来十分钟就坐在那里,你到底这一次你念的当中懂了几句,几句懂了,是什么意思?你要做一个深刻的思维。比如说我们今天来,我们是互相学习,那这一堂课学习下来,到底老师讲些什么东西?这个法师一个人坐在那里,夸夸其谈,都谈什么?有没有道理,哪几句我懂,哪几句觉得是这样;哪几句跟我的生活,跟我们所学的知识有相吻合的地方,做一个非常深刻的思考。思考完以后,觉得是对的,那你就抓住它,不要放掉它。今天思考完了,明天还要再思考,继续把这一个自己思考过的东西记忆下来,没有记忆是没有发挥的。学习佛法,我们特别说,尤其佛的经典,有些佛的经典以及论点里面,有些特别精彩的,或者是非常深刻的教授,要一个一个地把它抄下,记忆下了。这对我们以后修学佛法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们脑袋里有东西记忆,一个人坐车也好,坐飞机也好,自己一个人行走也好,爬山也好,你身体在动,你的心会闲下来,这个时候你干什么?心里面就有所安住,住在哪里?住所记忆的佛的教授上,言教上,你的心就不会空掉,你的心就能够随着佛的教授,随时随刻的熏习、熏修了。这个时候呢,思考过的道理,记忆的佛的教授,通过不断的思考以后,产生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是对自己言行的矫正。
第三个就是“修”,修什么?以佛的教导,来转变我们的行为,这就是修。自己的身口意,这是法,跟着佛所说的去做相应的调整,这叫修行。这样的修行,你修一天是一天的功德,修一个月是一个月的功德,绝对功不唐捐。你只要能做,你就可以得到一点受益, 你不做就得不到实际受益。所以我们对于佛所说的戒,所说的定,所说的慧,要经过闻,经过深刻的思维、思考,还有真正走进自己的身心,去身体力行,去做,你才能够,不枉我们去找师父,不枉我们学佛一场,不枉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在佛法里面学习,很重要啊。听了佛法就是要修行佛法,然后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四个条件,也就是弥勒菩萨对我们四个教授:跟随老师,找一个很好合法的老师;然后非常认真地去学;然后很深入地去思考;再一个,真实的,绝对不是为了像我们现在这个教育一样,为考试而去背诵,而是真实为了自己的修行去修的,去学的,这四个点,那就是我们学佛的经过,那进入以后呢,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