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菲律宾美式民主蒙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29:02
  2010年2月9日,菲律宾大选为期90天的竞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除了两位参议员(前总统阿基诺夫人之子阿基诺三世,以及地产巨贾、前参议长维拉)竞争6年一任的总统宝座外,包括卸任总统阿罗约在内的候选人还将角逐国会中12名换届参议员和200名直选众议员的位子,另外还有近1.7万名地方官员面临改选。菲律宾全国8800万人中,约5000万拥有选举权。
  1946年独立后实行美式民主的菲律宾,一度被视为“东方民主橱窗”,其总统、两院国会和法院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以及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皆为美国翻版。

什么让菲律宾美式民主蒙羞?

作者:储昭根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0-03-27  浏览:1690 显示全文     2010年2月9日,菲律宾大选为期90天的竞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除了两位参议员(前总统阿基诺夫人之子阿基诺三世,以及地产巨贾、前参议长维拉)竞争6年一任的总统宝座外,包括卸任总统阿罗约在内的候选人还将角逐国会中12名换届参议员和200名直选众议员的位子,另外还有近1.7万名地方官员面临改选。菲律宾全国8800万人中,约5000万拥有选举权。
  1946年独立后实行美式民主的菲律宾,一度被视为“东方民主橱窗”,其总统、两院国会和法院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以及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皆为美国翻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也居领先地位。1960年菲律宾的人均GDP为254美元,同年韩国只有156美元、泰国只有97美元;而到1987年,菲律宾人均GDP为590美元,反比韩国的2690美元、泰国的850美元落后许多。2008年菲律宾人均GDP达到1804美元,但与此同时,菲国差不多集中了发展中国家的所有病症:人口暴涨、贪污腐败泛滥、司法不公、贫富悬殊、国家负债达到极限、银行业瘫痪、投资退缩,经济长期紊乱。2009年11月23日,菲南部棉兰老岛马京达瑙省发生一起57人遭残杀的血腥绑架案,其中共有31名新闻工作者遇害,多名女性遭强奸后被射杀。这场因2010年5月10日大选而引发的大屠杀曝光后震惊世界。《泰晤士报》评论说:“菲律宾正成为东南亚的一个失败国家。”
  而《环球时报》的一篇深度报道则认为,选举暴力之困扰菲律宾,是“照搬了美式民主”之后“嫁接出的苦涩果实”;民主在“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就成了政治毒药”。北京政治学者吴稼祥坚决反对上述观点,认为“祸害菲律宾最深的”是“独裁暴力”,选举暴力是马科斯血腥独裁所致。因此,菲律宾的民主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菲律宾自殖民时代以来的政治历程中来探寻到底是什么让菲律宾的美式民主“蒙羞”。
  
  殖民影响
   “菲律宾”一名取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1521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到达菲律宾,1565年该地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占据总督位置,总揽绝大部分权力,此外也任命一批当地人担任地方长官,形成了殖民当局和天主教会“政教合一”的封建集权统治。
  西班牙人还一度把本国的赐封制度用于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常把大片土地赠给有功的军官、官吏、天主教修道院和支持政府的地方士绅。受封者实际上相当于地方长官,拥有在封地内征税和分派劳役以及维持治安、协助教会传教等权力。久而久之,菲律宾便形成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大田庄制。西班牙人还垄断了对外贸易,大量掠夺资源和财富,并逐渐为菲律宾植入单一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300余年殖民统治下来,几乎造就了两大截然对立的阶层——掌握各种资源的西班牙贵族和少数当地贵族阶层,以及永远贫困的广大佃农阶层。大量无地的农民只有租种土地才得以生存,并在租种土地过程中形成了依赖心理,把地主视为自己的恩人和保护人,保护人制度和主从关系由此而生。这种主从关系不仅从西班牙殖民时期经美国殖民时期延续到独立之后,而且从经济领域渗入政治领域,扭曲了菲律宾的民主。
  有人曾这样形容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西班牙人是一手拿刀,一手拿十字架征服菲律宾的。”菲国国民大多数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社会等级高的阶层往往借助教父、教母的宗教身份来和社会等级低的阶层结成保护-扈从的依附关系。由于宗教的影响深入人心,当世俗的政权无法控制社会秩序的时候,教会就由隐性权力机构转变为显性权力机构,实际控制国家权力。无疑,教会的存在削弱了中央专制集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经由天主教的作用,菲律宾社会原有的不平等依附关系被放大、固化,由此滋生出大量任人唯亲的现象。
  1901年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将西班牙人赶出了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统治政权。新殖民者为换取菲精英阶层的支持、缓和菲社会的反殖民运动,在菲推行以“菲化政策”为中心的政治策略,提出“菲律宾人的菲律宾”口号,逐步实行“本土化”和“宗主国化”并行的政策。美国殖民当局竭力笼络菲上层人士,在从省、市、镇地方政府到中央行政各部门、最高法院、菲律宾委员会以及1907年后创设的菲律宾议会中广泛安排了菲籍人士。唯独例外的是,几十年间,美国人一直占据着教育部长一职。当局规定英语为正式官方语言之一,以英语为教学媒介,采用美国的教科书,实行公费留学制度,有计划地派遣菲律宾留学生到美国深造,培养亲美人士。在美国的培植下,菲律宾形成了一个人数不多、但受过教育的上层集团,包括地主、自由职业者、律师、法官和政客等等。所以在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形成了强大的精英阶层和地主阶级。而当时,只有少数受过教育、拥有财产的阶层才拥有选举权。这种既要遵循一定的民主程序又要依靠裙带关系的半民主半传统的选举制度一确立,地方政治立刻被本地区的少数地主家族所把持。此后,这些家族又通过自己掌握的公共资源巩固家族地位,并进而形成政治家族。因此,在美国殖民统治时期,特权阶层在菲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得到巩固。他们建立起“政治精英操控政府,资本家聚敛财富,地主掌握土地并以与佃农的私有契约关系作为参与政治角逐的选票基础”的经、政权力相结合的复杂塔型结构。有碍于现代民主发展的庇护制和主从依附关系不仅没被消除,反而在菲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实行“训练菲律宾人使之自治”的统治政策,美国殖民者在思想上俘虏了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菲化”政策的实行则给菲地主资产阶级提供了广泛的参政机会,使其感恩戴德。而这种表面上朝着“自治”方向发展的政策,软化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使菲律宾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从武装斗争转向渐进的、“合法”的和平请愿的道路——用和平请愿、民意测验等方式,向美国表达菲律宾要求独立的愿望,提醒美国遵守诺言,早日给菲律宾独立。因此,在美国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独立,不是走武装斗争道路,也没有发生一场伟大革命,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殖民社会模式。相反,独立后菲政治发展与殖民时期一脉相承。因而,独立后菲律宾在政治生活背景、政治机制的运转、政治发展轨迹等方面,暴露了种种问题。
  还应看到,美国对于菲律宾的民主改造,是在沿袭自西班牙殖民时代菲国治理结构的框架内进行的。美国殖民者的惯例是,树立一个全国领导核心,作为最大的平衡法码,先是让奥斯梅纳,以后又是奎松集中了巨大的权力。正是依赖宗主国的强权,奎松获得了同国内政敌斗争的筹码,才得以摧毁反对派,减少对本党领导人的依赖。同时,外国的庇护也使奎松能够同广大民众保持远距离接触,便于操纵民意。这样,在殖民背景下,所谓民主体制的移植一开始便被操纵了——它一方面使菲地方政治寡头成为美国殖民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使所谓寡头精英对菲社会的控制合法化、永久化,这是形成当今菲律宾寡头政治之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