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绝世情缘:相识惟恨未娶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58:22

张学良和宋美龄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时间是1925年6月。

那是14日晚上9点,黄浦江上暴雨如注。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上,一片灿烂的华灯。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少帅,是作为张作霖镇威军麾下的陆军中将兼东路军总司令,率领东北军三个加强旅的士兵,沿着津浦路经南京首次抵达了江南重镇上海!

是夜,美国领事馆的三层小楼里贵客如云,女眷纷至,外边的倾盆大雨并没有冲淡厅内欢愉的气氛。在灯红酒绿中张学良忽然发现一位身穿粉红色紧身旗袍的青年丽女,在那些中外贵宾中一闪而过。尽管前来赴会的女性多为秀丽美艳之人,可是让张学良感到眼前一亮的,就是那位气质高雅的女子,她是谁呢?张学良此次率领东北军进驻大上海,意在奉命调停因“五卅惨案”而激起的中外冲突。上午,当英姿勃勃的少帅统军在上海北火车站刚一露面,就被上海各界人士隆重欢迎的场面惊呆了。张学良坐在酒桌前仍在回想着上午的欢迎仪式,他记得就在车站出席各界人士欢迎大会的主席台上,曾经与刚才那位在人群里匆匆闪过的青年女子见了一面。只是他并不清楚这女子的身份和姓名。

当时,张学良正在台上发表演讲。他大声讲道:“我张汉卿是个军人,外交本非专责,惟此次来沪为调停双方冲突及维持秩序,此乃为军人的天职。且我所率领的军队一定要在大上海开军人维护地方安全之先例,如有人胆敢违犯军纪,本人一定要以军法从事。”他的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发现那位秀发乌黑身着红色旗袍的青年女子,也在人群里拼命地冲着他鼓掌。他感到她那热烈的眼波里,含着发自内心的感佩!让他见了心中微微一动。那时的少帅正是风华正茂,无论在东北沈阳还是平津一带,身边不知有多少妙龄少女在拼命地追求他。然而在这众多的异性追求者中,真正让张学良心动的却是凤毛麟角!

到了夜晚,张学良没想到白天在各界人士集会中曾经出现的俊逸姑娘,竟又来到了戒备森严的美国领事馆的宴会厅里。他知道今夜的鸡尾酒会与白天集会迥然不同,能够来这里出席鸡尾酒会的女宾客,不是上海高官将领的内眷,就是外国使节的太太、小姐,而那位气度高雅的姑娘,她究竟是何许人?

“汉卿将军,莫非您真不认识宋小姐吗?”张学良的目光在杯光酒影中悄悄移向那位已经转向侧席的女子背影,坐在他身边的恰好是曾在国民政府任过外长的胡汉民。胡发现张学良对隔座的女子投以询问的目光,便主动介绍说:“她可是沪上无人不知的宋家三小姐!不但生得标致,她还是留学美国的文学学士呢,英语讲得相当流利!”“哦,宋小姐?”张学良初抵上海,所以对胡汉民的介绍没有听懂,说:“她是谁的太太?”

胡汉民笑道:“谁的太太也不是,人家宋美龄小姐现在还待字闺中呢!对了,我倒忘了,你一定认识她姐姐吧?”张学良仍茫然不解地摇摇头:“她姐姐是谁,我怎么会认识?”

“她姐姐就是孙夫人宋庆龄女士!”胡汉民发现张学良对宋美龄竟一无所知,连忙说:“这可是中山先生的妻妹,你有眼不识泰山!”“啊呀,怪不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她!”张学良崇敬孙中山。在孙中山北上经天津赴北京之前,他就在天津与孙中山有过几次接触,自然见过孙夫人。现在他没想到在上海竟然见到了宋庆龄的妹妹。好客的张学良当然不肯放过结识宋美龄的机会,他连忙起身,举着斟满红酒的高脚杯,由胡汉民陪着,来到隔桌宋美龄身边,爽然祝酒道:“原来是中山先生的妻妹,宋小姐,其实咱们早就是熟人了。中山先生在天津的时候,我经常前去问安,我的内人于凤至和孙夫人也早就是朋友。今天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孙夫人的妹妹,汉卿真是三生有幸。如果宋小姐不嫌弃的话,请与我张汉卿满饮三杯?”

“多谢少帅盛情,”刚才还在座席悄悄观望张学良的宋美龄,这时举止优雅地站起来,满月似的面庞上还挂着些许娇羞。她的心怦怦狂跳着。因为在宋美龄眼里,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张学良,在当时的中国乃是江南塞北无人不知的东北军要人。特别是张学良在率军前来上海调停中英矛盾冲突之前,她已在报上注意到正在华北督军的张学良的动向。她第一次对张学良产生好感,是在上海“五卅惨案”发生的次日,张学良在天津发表的《致上海五卅爱国学生电》。宋美龄时至今天仍然记得张学良那充满激情的电文:“报载上海学生因援助失业工人,遭到英国巡捕的开枪射击,死伤多名。展读之余,曷胜悲悼。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天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兹本人类爱群之心,谨以廉俸所入,捐助二千元。即日由中国银行汇上,慰藉死伤。宵烛寒光,力难远济,聊以尽心而已。”

从那时起,早年留学美国的宋美龄,就从心里对张学良产生了良好的印象。这位孙中山的妻妹至少认为张少帅与张老帅有本质的不同。她认为张作霖是大军阀,而张学良则是爱国者。宋美龄对少帅印象的良好,来自于他捐款支持受伤学生的义举。此刻她见张学良不顾中将之尊,主动来到自己面前敬酒,心里一热,她那白皙漂亮的面庞上,不知为何竟然泛起淡淡的红晕。宋美龄毕竟出身名门望族,加之又是宋庆龄胞妹,所以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地回敬说:“不过,与少帅对杯豪饮,实不敢当。连喝三杯更是不敢,如蒙少帅允许,美龄索性就陪您喝了这杯酒,以尽敬意,如何?”张学良发现站在面前的宋美龄非但天姿国色,而且仪态万方,从容应对中更显出聪慧女性的迷人风采。特别是她那双幽幽的眼睛,让他看了不觉心旌摇动。宋美龄应付自如的坦然举止让他无可挑剔,张学良想起在天津会晤宋庆龄时的情景,便说:“在天津时听孙夫人曾经说起,美龄小姐早年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萨米特就读?后来又和孙夫人一起去乔治亚州的威士理学院读过大学?听说,美龄小姐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学业优秀,也是被破例录取的少年大学生,可是当真?”

“谢谢少帅夸奖,不过,去乔治亚州读大学倒是真的。”宋美龄在张学良和中外官员们的注视下,并没有飘然自傲,而是慢条斯礼地和张学良

碰了杯,然后嫣然一笑:“只是我在乔治亚州读书的时间不长,后来就转到麻省卫尔斯莱女子学院读书了。当时因为我非常喜欢英国文学,所以就放弃了对理科的学业。”

“原来如此,怪不得刚才胡先生说,宋小姐在美国还得到了文科学位。”张学良听宋美龄时而以标准上海软语,时而又用娴熟的英语和他对话,心里对她越加产生几分好感。他感到宋美龄绝非官场上的时髦交际花,更不是依靠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特殊关系,跻身上海官场交际圈的无聊女性。她是以自己的超人品貌而跻身上流社会的佼佼人物。

胡汉民看出张学良对宋美龄心存好感,在旁继续介绍说:“汉卿,宋小姐从小就在美国生活,据说她的学问曾让美国多所学校看好,还接连获得五个荣誉学位呢!”

张学良又为宋美龄敬杯酒,由衷赞许地说:“宋小姐,结识你真是三生有幸,看起来我这次奉命到沪,真是不虚此行啊!”

宋美龄本来无意在众人场合饮酒,但见张学良对她如此倾心,盛情难却,再陪他饮了一盏,两杯酒下肚,她那姣媚的面庞更显得状若桃花了。接下来,她陪张学良在桌边坐定,开始以英语交谈。在幽幽雨夜里,他们在灯影下倾吐着彼此的敬慕之意。只因这次意外的邂逅,张学良在宋美龄心底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天夜里,美国领事在鸡尾酒会过后,又在三楼舞厅举办一次拉丁舞晚会。从小就喜欢跳舞的张学良,接连与宋美龄跳了几场。他和她仿佛早就是相识的情侣,特别是宋美龄那婆娑的舞步,尤让张学良感佩。只因这次意外结识,张学良和宋美龄从此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友谊。尽管他与她因种种阴错阳差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情侣,但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漫长幽禁岁月中没有遭到杀身之祸,确与1925年夏天他在上海邂逅宋美龄有着不可言喻的关系。

和张学良在上海短短几日接触,宋美龄的心情格外愉快。其原因,当然不仅在于美国领事馆的鸡毛酒会上,她与张学良的交谈及共舞;还在于以后几天,她跟随少帅在上海接连出席了几场记者招待会和会见外国使节。从前在宋美龄心里,张学良不过是借“东北王”张作霖势力起家的公子哥儿。此前她对张的了解,不过是从报上的传闻和国民党官场上层人物望风扑影的评价。宋美龄记得,有一个时期上海报上到处都刊载着张学良和谷瑞玉的风流韵事。所以,宋美龄对张的印象只是个花花公子。在她看来一个倚恃父辈余荫从东三省讲武堂毕业的学生,一跃而执掌东三省警卫旅,不久又晋升为东北军少将和中将的权贵子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曾在美国生活了10年的宋美龄,向往的始终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她景慕像孙中山那样有真才实学,靠自身才能赢得群众威望的政治家和实业家。所以,这次听说张学良来沪主持调停中英冲突,她是抱着不以为然的观望态度去出席欢迎仪式的。但让宋美龄暗暗吃惊的是,年仅25岁的张少帅不但英武潇洒,而且并不像有些人传说的那样轻薄无聊,更不是终日纵情声色的纨绔子弟。打动宋美龄芳心的是张学良在车站广场上的公开讲演,他支持上海工人、学生的严正立场与他在天津捐助爱国学生的义举,都给宋美龄留下了良好印象。特别在当晚的鸡尾酒会上,他与她以英语交流思想,尤让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宋美龄大为惊奇。她甚至无法理解一个生活在落后东北的军阀之子,怎么学会了比较难以掌握的英语呢?尽管在她眼里其英语仍是初级水平,可这在宋美龄看来已是难能可贵了。

在那天的舞会上,见惯西方夜生活的宋美龄,也没想到张学良的恰恰舞竟跳得那么潇洒。这种拉丁舞在她眼里是种高雅的消遣,绝非一个胡匪世家子嗣所能如鱼得水的。而他———从前在上海上流社会传闻中以大烟吗啡为嗜好的张学良,居然与她在舞池里接连跳了三曲。与自己相比,她看不出他有什么逊色。宋美龄心中多年追求的偶像,绝不是单纯的武夫,更不是一般握有军权的草莽人物。由于大姐和二姐选择的夫婿均是当代中国的杰出人物,她知道无论凭自己的如花容貌,还是凭在美国留学获得的学识,她都不能轻易委身于平凡之人。即便当年在姐夫孙中山面前得宠的蒋介石三番五次托人向她提媒,她都婉言拒绝了,因为在她眼里,蒋介石只不过是个靠巴结孙中山起家的一介武夫而已,金枝玉叶的宋美龄至少在那时还无法接纳他!但是张学良则大不相同了。他那英武的形象和魁梧的身材,再配上他那与生俱来的睿智头脑,应对裕如的外交才华,都让在西方见过世面的宋美龄为之倾倒。她感到如果自己早点与张汉卿结识,她也许不至于到目前仍待字闺中。让宋美龄感到从心里敬重张学良的,还有他出口成章的演讲才能。真没想到张作霖一个胡匪,居然会有这样一个才品双绝的儿子。“鄙人这次来沪,一则因为沪军官民冲突,一则因西捕惨杀案。本人也是国民一分子,颇愿以个人的资格,据理力争。至于带兵来沪一节,皆因在津时惊闻惨案发生以后,外国人正在纷纷征调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登岸,所以,学良为保护治安之计,才奉命统兵前来,诸位自然深能谅解。”宋美龄记得自在美国领事举行的鸡尾酒会结识后,经张学良的提议,在少帅随后的公开活动中,宋美龄担任了他的临时英语译员。特别是6月15日中午张学良在临时行辕接见在沪华侨学生会代表的时候,宋美龄第一次站在少帅身边以英语面对众人。

听着张学良口若悬河的即席讲演,宋美龄的心底萌生出由衷的敬意。她不知那敬意来自何方,究竟是因为张学良讲话的浩然正气,还是他善于以理智平息华侨们对英国巡捕的义愤,复杂的心绪无法说清。但有一个感觉是肯定的,就是以前对张学良的所有不良印象,都因她随他到处走马灯似的会见各界人士而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没有谁比张学良更让她佩服的了。宋美龄在他身边以娴熟的英语把张学良的话译给外国公使和领事们听。她惊奇地发现,张学良是个有特殊才华的军人。在上海和广东,宋美龄因身份地位的特殊,见识过孙中山国民政府中所有的高级官员,当然也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各派军事将领。但是,凭心而论没有一人可与年轻英俊的张少帅媲美。她看到,所有听过张学良讲话的外国人,都不得不以敬佩的目光面对这位来自北方的青年将官。宋美龄心里清楚,当初“五卅惨案”发生时,许多西方驻沪官员们,大多同情和庇护重兵在握的英国人。可是自从张学良到上海后,一些西方使节在他的感召下改变了观点,有些人甚至以同情的眼光正视发生在上海的这场血案,其中美国驻沪领事的态度最为明显。他曾在宋美龄面前毫不掩饰地说:“真没想到在腐败的奉系军阀中,会有像张汉卿这样既开明又有民族自尊心的青年将领!”也许正由于这些耳闻目睹,才让宋美龄对英武潇洒的张学良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好感。“各位记者,从今天凌晨起,学良我就见客不断。真是说得舌敝唇焦,适有数团体代表以最后的手段作为后盾,这当然是一大好事。我曾经对各界人士说过:爱国之心,我自问与各界人士无异。但是我们处在这种艰难的时局之中,眼光都宜放得远一点才是。步骤也应该更加严整一些才好。国人多年来都在痛骂军阀的穷兵黩武,我张学良也是军阀之一,而且我不承认自己是坏军阀。同时我应该坦率地告诉各位,我心里的真情实意是爱好和平,而不是希望战争。去年的直奉大战,我也是迫不得已才参战的;现在回忆起来,尸横遍野的景况仍然在我眼前闪动着,想起来就让我痛心啊!”让宋美龄难忘的是,她随张学良出席在沪各国记者招待会的时候,那盛大的场面真是让她大开眼界。只要她一闭上眼睛,脑际里就会出现张学良面对黑压压记者席慷慨陈词的动人场面!

作为译员,宋美龄有时也为张学良的处境担忧。那些来自欧洲,特别是和英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新闻记者们,在向张学良提问时,所使用的尖酸字眼和猝不及防的古怪问题,常让宋美龄感到尴尬。然而,让她大为惊奇的是,张学良尽管年轻,但在回答这些刁难的发问时,他竟对应如流,面不改色。例如一个意大利记者问道:“少帅对上海的罢工、罢学、罢市有何感想?”

宋美龄知道这正是张学良的难题,因为他这次到上海就是为了和缓局势,劝阻那些参与罢工罢课和罢市的学生、工人、市民们放弃这一主张,尽快恢复上海的稳定。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而意大利记者如此发问显然想挑起张学良对工人和学生的恨火,甚至误导他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流露对罢工、罢课的不满情绪,从而破坏张氏此次来沪的使命。让宋美龄大出意外的是,张学良面对不怀善意的外记,坦然一笑:“我并不赞成国人自己牺牲过大,罢学会让学生荒弃了求学的光阴,而对手方面,正希望我们的学生无知无识;罢市,则华商日损三百万元,对手则不及十分之一。如果能即刻开市的话,不仅能够打败外国商人的垄断,而且能维持华人的生活,其效力如何伟大。罢工仅华商雇工,而对手雇用华工,则反而无一致举动。此乃等于我们自杀。而且我国正宜一致力起,抵御经济侵略。今此现象,实非国家之福。因此,我本人并不赞成罢工和罢学。但是,我上海工人和学生的罢工和罢课,都是不可否认的爱国之举,我本人又颇感同情!……”

宋美龄把张学良的汉语译成英语,外国记者发出无法掩饰的惊嘘感叹。这些外国人没有想到张学良的对答竟然滴水不漏。他既说出了自己对上海民众罢工、罢课的担忧,又表明了自己对此举的同情。所有外国记者不能不惊叹,张学良作为军阀的代表,他这样公开讲话非但没有对英国人显现任何怯懦,反而在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宋美龄不能不为少帅面对困境,大胆出击而暗感惊佩了!

就在宋暗暗为他叫好的时候,一个德国记者提出了更为敏感的问题:“张将军爱国情重,可是,有人说你的军队不敢接近英国租界。如果一旦接近,必然会遭到英国巡捕和海军陆战队的坚决阻击。请问这种说法是否确实,请张将军给予证实。”

宋美龄感到那个以英语发难的德国人,从骨子里不怀善意。他显然出于列强的利益向少帅公开挑衅。她不由得为少帅捏了一把汗,没想到少帅却大声回敬:“谢谢你对本人和所率东北军的关切。可是,事实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悲观。请你不要忘记,任何租界都是在我们上海的土地上,英国租界也不例外。如果为了治安和军事的需要,我的军队可以在上海任何一块地面上驻扎。至于你说的英国租界会不会因为我的军队驻扎而发生冲突,我要对各位报告的是:根本不会!”

作为译员,宋美龄有时也为张学良的处境担忧。那些来自欧洲,特别是和英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新闻记者们,在向张学良提问时,所使用的尖酸字眼和猝不及防的古怪问题,常让宋美龄感到尴尬。然而,让她大为惊奇的是,张学良尽管年轻,但在回答这些刁难的发问时,他竟对应如流,面不改色。例如一个意大利记者问道:“少帅对上海的罢工、罢学、罢市有何感想?”

宋美龄知道这正是张学良的难题,因为他这次到上海就是为了和缓局势,劝阻那些参与罢工罢课和罢市的学生、工人、市民们放弃这一主张,尽快恢复上海的稳定。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而意大利记者如此发问显然想挑起张学良对工人和学生的恨火,甚至误导他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流露对罢工、罢课的不满情绪,从而破坏张氏此次来沪的使命。让宋美龄大出意外的是,张学良面对不怀善意的外记,坦然一笑:“我并不赞成国人自己牺牲过大,罢学会让学生荒弃了求学的光阴,而对手方面,正希望我们的学生无知无识;罢市,则华商日损三百万元,对手则不及十分之一。如果能即刻开市的话,不仅能够打败外国商人的垄断,而且能维持华人的生活,其效力如何伟大。罢工仅华商雇工,而对手雇用华工,则反而无一致举动。此乃等于我们自杀。而且我国正宜一致力起,抵御经济侵略。今此现象,实非国家之福。因此,我本人并不赞成罢工和罢学。但是,我上海工人和学生的罢工和罢课,都是不可否认的爱国之举,我本人又颇感同情!……”

宋美龄把张学良的汉语译成英语,外国记者发出无法掩饰的惊嘘感叹。这些外国人没有想到张学良的对答竟然滴水不漏。他既说出了自己对上海民众罢工、罢课的担忧,又表明了自己对此举的同情。所有外国记者不能不惊叹,张学良作为军阀的代表,他这样公开讲话非但没有对英国人显现任何怯懦,反而在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宋美龄不能不为少帅面对困境,大胆出击而暗感惊佩了!

就在宋暗暗为他叫好的时候,一个德国记者提出了更为敏感的问题:“张将军爱国情重,可是,有人说你的军队不敢接近英国租界。如果一旦接近,必然会遭到英国巡捕和海军陆战队的坚决阻击。请问这种说法是否确实,请张将军给予证实。”

宋美龄感到那个以英语发难的德国人,从骨子里不怀善意。他显然出于列强的利益向少帅公开挑衅。她不由得为少帅捏了一把汗,没想到少帅却大声回敬:“谢谢你对本人和所率东北军的关切。可是,事实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悲观。请你不要忘记,任何租界都是在我们上海的土地上,英国租界也不例外。如果为了治安和军事的需要,我的军队可以在上海任何一块地面上驻扎。至于你说的英国租界会不会因为我的军队驻扎而发生冲突,我要对各位报告的是:根本不会!”

作为译员,宋美龄有时也为张学良的处境担忧。那些来自欧洲,特别是和英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新闻记者们,在向张学良提问时,所使用的尖酸字眼和猝不及防的古怪问题,常让宋美龄感到尴尬。然而,让她大为惊奇的是,张学良尽管年轻,但在回答这些刁难的发问时,他竟对应如流,面不改色。例如一个意大利记者问道:“少帅对上海的罢工、罢学、罢市有何感想?”

宋美龄知道这正是张学良的难题,因为他这次到上海就是为了和缓局势,劝阻那些参与罢工罢课和罢市的学生、工人、市民们放弃这一主张,尽快恢复上海的稳定。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而意大利记者如此发问显然想挑起张学良对工人和学生的恨火,甚至误导他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流露对罢工、罢课的不满情绪,从而破坏张氏此次来沪的使命。让宋美龄大出意外的是,张学良面对不怀善意的外记,坦然一笑:“我并不赞成国人自己牺牲过大,罢学会让学生荒弃了求学的光阴,而对手方面,正希望我们的学生无知无识;罢市,则华商日损三百万元,对手则不及十分之一。如果能即刻开市的话,不仅能够打败外国商人的垄断,而且能维持华人的生活,其效力如何伟大。罢工仅华商雇工,而对手雇用华工,则反而无一致举动。此乃等于我们自杀。而且我国正宜一致力起,抵御经济侵略。今此现象,实非国家之福。因此,我本人并不赞成罢工和罢学。但是,我上海工人和学生的罢工和罢课,都是不可否认的爱国之举,我本人又颇感同情!……”

宋美龄把张学良的汉语译成英语,外国记者发出无法掩饰的惊嘘感叹。这些外国人没有想到张学良的对答竟然滴水不漏。他既说出了自己对上海民众罢工、罢课的担忧,又表明了自己对此举的同情。所有外国记者不能不惊叹,张学良作为军阀的代表,他这样公开讲话非但没有对英国人显现任何怯懦,反而在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宋美龄不能不为少帅面对困境,大胆出击而暗感惊佩了!

就在宋暗暗为他叫好的时候,一个德国记者提出了更为敏感的问题:“张将军爱国情重,可是,有人说你的军队不敢接近英国租界。如果一旦接近,必然会遭到英国巡捕和海军陆战队的坚决阻击。请问这种说法是否确实,请张将军给予证实。”

宋美龄感到那个以英语发难的德国人,从骨子里不怀善意。他显然出于列强的利益向少帅公开挑衅。她不由得为少帅捏了一把汗,没想到少帅却大声回敬:“谢谢你对本人和所率东北军的关切。可是,事实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悲观。请你不要忘记,任何租界都是在我们上海的土地上,英国租界也不例外。如果为了治安和军事的需要,我的军队可以在上海任何一块地面上驻扎。至于你说的英国租界会不会因为我的军队驻扎而发生冲突,我要对各位报告的是:根本不会!”

“什么,不会?”“真是海外奇谈,英国租界会允许你们东北军驻扎?”“不可能,这根本不可能!”“少帅,你千万不要把这些大话继续讲下去,小心引起中、英军队的正面冲突,到那时上海的局面就更不好收拾了!”外国记者听了宋美龄的翻译,顿时哗然,有人甚至跳到椅子上挥舞手臂,尖声叫喊起来。望着无法控制的混乱场面,宋美龄真为张学良暗暗担心。她不知年轻气盛的少帅会不会在这剑拔弩张的记者会上失去冷静,如果他勃然大怒,那么,他所充当的军事调停角色就会大大逊色,甚至失去民望。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呢?为什么诸位对我张汉卿的谈话毫无信心?其实本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以军人天职和中国人人格为基础的。不信的话,请诸位看一看,这是什么?”宋美龄从没经历过这样紧张的记者会,在美国的时候她也出席过对立党派的公开听证会,提出的问题当然也相当激烈。不过从没像现在这样剑拔弩张。忽然她听见张学良从容不迫的朗声大笑,只见他从衣袋里掏出张打字纸来,当众一举说:“这就是英国驻沪领事昨天给本人的外交照会。他告诉我:如果我张汉卿想率领中国军队进入英国租界地,他表示甚为欢迎!但是,我本人谢绝了英国领事的好意。因为以我观察,上海英租界现在并无派兵的必要,昨天我亲自到那里观察一下,租界很平静。不过为了军事的需要,我今天早晨还是派一营东北军驻防在曹家渡,以防止有人在英国租界制造事端,或者发生有害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到那时我军可以随时进入英国租界,进行治安防范。”

不料一个英国记从记者群中跳出来,当众嘲笑张学良说:“请张少帅不要妄自吹嘘。据我们所知,少帅这次从天津带到上海的所谓东北军,不过都是些军校学生,他们都没有战争经验,而且人数太少,充其量不过三千多人,又怎么可能控制上海万一发生的事变呢?”

宋美龄把英国记者的质问译成中文后,她看见张学良那血气方刚的脸庞顿时涨红了,他把桌子重重一拍,喝道:“不错,我们进驻上海的是军校学生,但我要对你说,我们东北军刚刚结束第二次直奉战争,而且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所投入的军队数量早在报上公布了。现在留在津浦路一线的军队,至少也有二十万之多。如果上海真需要军队来维持,那只要我在这里打一个电报,不出一天时间,二十万军队都可以顺利进入上海。我不信英国不到一万人的海军陆战队,会抵抗我们二十万东北军?!”

全场立刻悄然无声,就连刚才最为嚣张的英国记者,也不敢趾高气扬了。因为他们都看见了张学良那凛然如炬的目光,也许正因为张提到了正在津浦路待命的东北军将士,所以刚才还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的西方国家记者,才一个个变得消声敛气了。宋美龄把佩服的目光移向张学良,就是从这时起,她的脑海里有了深深的烙印:张学良是个了不起的将才!

“汉卿将军,谁也没有想到,因为您到了上海,一场险些酿成大祸的惨案,这么快就平息了。”少帅到上海已经整整七天了,他还是第一次有暇游览市容。他一边透过车窗观望街景,一边回想着宋美龄和自己的谈话。

“不能把所有功绩都归于我一人,惨案的平息,也是众望所归。是咱们上海工人和学子们的正气吓倒了英国人,他们终于不敢继续命令他们的兵舰从长江开往苏州河了!”张学良想起宋美龄对自己的夸奖,就想起他来后对上海治安状态的改变。特别是他在6月18日张贴在上海大街小巷的《布告》,显然对惨案的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学良口授的《布告》表达了他的意志:“自从惨案发生以来,各界人士的爱国精神,为外交后盾,本军长极为钦佩。现在交涉业已开始谈判,提出条件,事前又经各界协商,公理俱在。自应听候当局和平解决。如有假借团体名义,破坏秩序,危害外人生命财产,为大局之障碍,招致邻国之责言者,本军长为维持治安计,不得不执法以绳……”

张学良深知恩威并重的道理,所以他在沪短时间就能控制局面,主要是他的果断与正直所至。而在他所有外交活动中充当临时译员的宋美龄,对他及东北军的举措当然都看在眼里,她对他的评价均出于真心。宋美龄在随他接连处理几起涉外的棘手事件后,曾这样对张学良说:“尽管事变平息的原因很多,可是以我观之,如果这次北洋政府不派你张汉卿到上海来,恐怕控制局面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张学良听得出宋美龄与那些簇拥在自己身边的上海中方官员口径一致,心里也知道她绝非出于无聊的吹捧。同时,他也从宋美龄投来的羡慕的目光中读懂了她以言语无法表露的心迹。说不清为什么,在北方见过无数艳丽女子的张学良从不动心,而今在上海竟在这萍水相逢的宋美龄面前有些神不守舍了。他觉得几天来的调停的重任几乎压得自己喘不上气来,可他仍然在紧张的公务之余拨冗和宋美龄单独约会了几次。

有一次和她听戏———上海共舞台著名京剧名伶周信芳的《徐策跑城》;还有一次是一起去“大世界”。那时初来上海的张学良,还不知大世界是何种场所,在宋美龄的提议下,喜欢游乐的他用半个下午到那里转了转。去后果然耳目一新。他对宋美龄惊喜地说:“没想到江南果然和北方不同,上海怎会到处都是好玩之处呢?”

宋美龄如数家珍地指点说:“这是黄楚九先生的杰作。这里原是法国租界,黄楚九能在法国人的租界上兴建这个娱乐场,也真是个奇迹呀!”张学良随她来到那人流如梭的娱乐场,发现大世界里不仅有戏楼,还有电影院和木偶戏、魔术、杂耍、曲艺、商场、餐馆、小摊、弹子游戏和各种名目繁多的游戏节目。在张学良看来上海大世界就俨如沈阳北市场的杂巴地和北京天桥。尽收眼底的都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摊床。特别让张学良大开眼界的是那些江南小吃。前面拥挤着黑压压人群,尽管上海刚发生“五卅惨案”,可在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进驻上海和交涉谈判以后,最先得到秩序恢复的娱乐场就是大世界。当张学良看到大世界里老百姓的笑脸时,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他已看到自己此行的胜利结局。就问身旁的宋美龄:“宋小姐,这姓黄的商人生意做得如此之精,他是怎样利用法租界建成这么兴隆的商场呢?”

宋美龄在他面前俨然是上海通:“当时的法国驻沪领事叫甘司东,他为什么会支持黄楚九在他的地盘上建大世界呢?依我所见,他是想利用黄楚九建大世界,来繁荣他的租界地。进而推进他们的文化侵略,您说对吗?”

“宋小姐,你说得好!是一种文化侵略啊!”张学良感到宋美龄头脑聪慧,智商非同一般女流之辈。通过几天的接触交谈,张学良对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时甚至感到他和宋美龄那较为先进的西方思想非常接近。宋美龄不仅美貌又思想新潮,还会说英语,让张学良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倾慕之情。

事过半个多世纪,张学良在台湾恢复人身自由以后,在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的时候,曾经多次谈到他当年初到上海和宋美龄结识的经过,他说:“76年前我第一次进上海的时候,和当时还是小姑独处的宋美龄见面,惊为天人,极为倾倒,一度想追求。……当时她还没结婚,我立刻为她的气质所倾倒,真是美如天仙。还和她约会了几次。如果当时没有太太(指于凤至),说不定还要猛追她呢!……大约就在这时候,我不知道蒋先生也在追她,而且追得很凶,还跑到了东京,最后她还是嫁给了蒋先生。”

从上述这番话,不难看出当年张学良在上海和宋美龄初识时的心态。那时,他如果不是已和于凤至结成了秦晋之好,说不定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关系将会与张学良倒置!那样一来,民国历史将会是另一种模样!

1925年6月22日下午,也就是张学良即将结束在沪军事调处,准备返回天津的前一天,他最后和宋美龄见了面。这次他是应宋美龄约请,前往她供职的上海儿童劳工委员会视察。同时,张学良也与宋美龄作最后的话别。几天来的接触,已让他对宋小姐有了十分的好感,她留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汉卿将军,您能来我这里视察,是我们儿童工委会的荣幸啊!”当张学良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工委会大院时,发现宋美龄早已布置好欢迎的队伍。那些孤儿们都换上了新衣,整齐列队在门前的路上。人群里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欢呼声:“欢迎张将军!”“向张少帅致敬!”童声童气的脆亮叫声,让张学良心中一动,暗暗惊叹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宋美龄果然心智聪敏。他后来知道宋美龄并非是依靠宋氏家族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她是以自己从西方学到的知识,在上海身兼两个社会职务。一是上海儿童劳工委员会的副委员长,另一个是上海美英华妇女联席会议的委员。正因为她有两个职业,所以才在上海上流社会成为备受瞩目的人物。“宋小姐,不必客气,我应该感谢你才对。如果没有你的指点,我这次到上海还不能和孩子们见面呢!”张学良发现今天的宋美龄显得越加妩媚。前几次她喜欢穿中国式旗袍,今天则改换了米黄色西装,高跟皮凉鞋。如此高雅的淡妆再配上她白皙秀美的姿容,越加显得清丽淡雅,浑身上下有种中国古典与西方洋味交融的风姿。让张学良见了暗生羡慕。他心中的宋美龄无疑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特别是当他见到宋美龄身边簇拥着一群衣饰整洁的孤儿和女教师的时候,心里对这位宋家三小姐就更产生出由衷的爱意。

“有人说我是广东人,其实不然,因为我和姐姐庆龄都出生在上海!”简单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宋美龄陪同张学良和随员们来到一间间孤儿宿舍视察,她借机谈自己的过去:“也许您对我当年那么小就去美国读书有点不可思议,可是生活在上海,确实与你们东北不同,我的家庭决定我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我是1907年夏天和二姐庆龄一起到美国去的,那时,我对美国还是一张白纸,甚至连新泽西州也是第一次听说。汉卿将军,到那里我开始以英文为自己的语言,真没有想到,在美国待了这么多年,回来后竟和孩子们打上了交道。”

“其实宋小姐更适合在政界供职。你和孙夫人有着共同的气质,你的才华决定你将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会有用武之地的。”张学良在宋美龄陪同下,参观了由她一手主持的上海孤儿院,他发现这所有数十名孤儿的所谓劳工委员会窗明几净,如同宋美龄其人一样,处处给人以清爽之感!张学良从宋美龄的谈吐中品味到她怀才不遇的遗憾,急忙转了话题,说:“不过,宋小姐从主持孤儿院和美英华妇女委员会入手,也可从另一领域显现你的才气,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你会在中国找到发挥才能的新天地!”

“谢谢,汉卿将军!”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话心领神会。经过几天接触,她从心里暗暗羡慕起少帅来。如果那时张学良不是早有于凤至主持家政,如果那时她和张的接触空间更大一点,也许宋美龄的婚姻生活就会是另外一种前景。不过,宋美龄毕竟是位有教养的知识女性,她纵然在心里敬重和爱慕张学良,但她只能适可而止。在与张学良分手之时,宋美龄感到深深的遗憾,因为她们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毕竟太短暂了。

张学良离开上海的次日,宋美龄在上海《申报》上见到他发表的《离沪启事》:“此次学良来沪,蒙各界人士优遇,盛谊隆情,莫名感谢。顷奉镇威将军令,刻日率部返津。匆促言别,不克一一走辞,殊深歉疚。敬效君子赠言之义,愿各界对外宗旨,坚定团体固守手段,务取和平举动,勿涉轨外。圆满解决,自在意中。一得之愚,尚希亮察……”

这次,宋美龄没有出席各界欢送张学良的活动。最后和少帅见面的机会她放弃了。只有宋美龄清楚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她知道自己已从心底对风流倜傥的少帅产生了好感,而这种好感又是她永远也难以如愿的。她不敢面对张学良离沪赴津的隆重场面,担心自己的感情受不了刺痛。当宋美龄手捧那张刊登张学良挥手告别大幅照片的《申报》的时候,一串晶莹泪滴竟夺眶而出,扑簌簌打湿了她的面庞。


开机慢?运行慢?IE慢?马上去提速!

.cPic7_de{ width:100%; padding:6px 0; clear:both;padding-left:10px;}.cPic7_de li{ width:80px; margin:0 4px; display:inline;text-align:center; float:left;}.cPic7_de li img{ padding:1px; display:block; background:#fff; border:1px solid #DADADA; margin:0 auto;}.cPic7_de li a{ display:block; padding-top:6px; border:1px solid #fff;color:#999;}.cPic7_de li a:hover{background:#ECEFF5; color:#f60; border:1px solid #CED5E1; }

最近读过

  • 洞庭老牛12
    刚刚
  • 飞沙如雪
    4分钟前
  • leslievane
    3分钟前
  • 北方的狼王
    5分钟前
  • rose.2009
    11分钟前
  • whl小不点
    13分钟前
  • 最后一片枫
    21分钟前
  • 凤翱翔
    23分钟前

评论

[发小纸条]

1楼无价财富 说:

回复2010-04-17 21:15:27

[发小纸条]

2楼露水珠李谷二 说:

回复2010-04-17 21:22:26

[发小纸条]

3楼晓色云天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