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与三农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15:56

“一号文件”与三农问题

(2010-01-27)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c2{font-size:10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 .c3{font-size:12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8pt;color:#333333;} 二战以来最严重 欧洲领空大关闭 冰岛火山灰局面恶化,各国领空关闭范围为二战以来最大。到昨天为止受影响的国家达29个。
送干部到海外培训 中国首选新加坡
青海地震已致1484人遇难 胡锦涛前往灾区
红衫军24首领 要在下月中自首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疱疹湿疣--口服疫苗上市
★早泄-阳痿-别盲目补肾
糖尿病—化糖清血新突破
牛皮癣—排毒净血抗复发

  ● 邓聿文(北京)

  “一号文件”并不是指政府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而是指该文件在当年的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文件被排在一号,意味着当年各地政府需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今年即将出台的“一号文件”主题是“三农”。这是新世纪连续第七年将“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也是改革以来第十二次。

  以“三农问题”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而言,其被如此“关照”实不为过。另外,客观地说,过去11个“一号文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推进中国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赋予农民民主权利,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这样,中国的“三农问题”,困境似乎依旧,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有所恶化。

至今为触及核心问题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也不单单是中国才有的,而是后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现代化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同时,又带来自由、平等、人权意识,由此,“三农”才会进入公共视野而成为一个政治社会问题。

  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是人口太多,而工业化尤其是城市化长期发展滞后,不仅难以带动乡村,吸纳和消化农村人口,反而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将大量农村人口长期维持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成农民就业不足,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土地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只有与土地结合,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但在土地收益的分配上,农民获取的份额很少,大部分土地收益都被资本和政府拿走了。农民之所以不能从自己的土地上获取相应的收益,根源就在于现行的土地制度没有赋予农民对土地收益的处置权;而农民之所以没有处置权,又在于政府要降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代价,因为如果农民有对土地收益的处置权,农民将大大提高议价能力,势必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成本。

  以此观照中国政府改革以来所采取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就会发现,虽然总的趋势是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农民和市民的平权,但这一进程十分缓慢,并时有反复。

  以11个“一号文件”为例,前五个文件”的突出特点是放权,把权力还给农民。放权让利也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一个总的特点。正因为此,那时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最快。

  可是,80年代末,中国改革转向城市,此后的17年,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到城市,农村相对被忽视,“三农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话题。从2003年起连续出台的六个“一号文件”,都把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

  为此,国家调整了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取向,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例如,取消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对农产品进行补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试行新的农保等。

确立农民与国家共享土地

  然而,这些政策措施基本是在外围打转,主要原因在于,“三农问题”涉及到城乡两大集团的利益调节,主政者偏向城市而忽视农村,像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直接投向农村的不过3700亿。

  现在的一个共识是,政府和社会都意识到,要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将集中于土地上的多余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在中国,这种农业剩余劳力估计还有一、两亿。这就是所谓城镇化战略,也是今年“一号文件”的重点。

  就提高农民收入而言,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农民太多,直接从农业上获取的比较收益就少,所以必须减少农民。但问题在于,假如城镇化只是简单地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而不在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下工夫,尤其不将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治安管理以及技能培训工作等列入城市政府的管理范围,并予以财政保障,仍是治标不治本。

  从目前看,农民在中小城市入户并不难,很多城市甚至一些大城市都放宽了入户的限制,但农民入户的意愿并不强烈,关键就在于城市没有足够的财力来为这些新市民提供上述公共服务。相反,许多城市还通过向农民工提供暂住证、务工证、计划生育证等方式,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使他们从城市打工得来的微薄收入又部分还给了城市。所以,社会如果没有比较彻底的平权,城镇户口放开后,农民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对社会会造成更大危害。

  另一面,城镇化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根本而言,要比较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在以下几点进行制度构建:

  一是对施加于农民身上的就业、教育、迁徙和纳税等任何制度性歧视要废除,让农民自由进入城市;

  二是从法律上确立农民与国家共同享有土地产权,以改变目前的“模糊产权”对农民的土地利益造成的损害,使农民拥有保卫土地财产权并在土地上进行投资的信心;

  三是将金融、保险、水利、供销、批发、农机等涉农领域放开,让农民合作组织免税进入,获得足够的利润以组织自发自愿的规模经营;

  四是在农村推进现代福利体制建设,把义务教育、失业救济、最低保障、医疗服务、养老保险、法律援助、公共文化推广到全部农村地区;

  五是推进村务公开、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总之,是时候把“三农问题”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总体性解决了。

作者在中国从事媒体工作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