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手册:怎样逃生、自救、互救、应对高原病—家庭医生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20:58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赴玉树救灾人员预防应对高原病

  高原反应,是指未适应高原环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中氧分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高原不适应症。玉树地震发生后,多路救援人员陆续赶赴地处高原的玉树灾区。全力救灾的同时,救援人员如何在高海拔地区加强自我保护,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出发前应做哪些准备?

  援人员在出发前要做一次身体检查,在确定心肺等主要脏器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启程。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病变以及有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盲目进入高原,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寒冷和呼吸道感染都有可能引发急性高原病,救援人员应准备足够的御寒衣物,以防受凉感冒。救援人员应尽量携带些防治急性高原病、感冒的药品以及维生素类药物。

  抵达后应注意什么?

  由于玉树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寒冷干燥,刚到高原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如果高原反应不很严重,建议最好不要吸氧,以更快适应高原环境。身体健康者2至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同时,进入高原后尽量争取多吃碳水化合物、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及易消化的食品;多喝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最好不要饮酒和吸烟;同时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此外,初到高原的前几天,要避免受凉引起感冒,而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

  出现高原病怎么治疗?

  急性高原病是人们初到高原时最容易出现的疾病,它是因急性缺氧反应引起的,分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3类。

  在到达高原数小时后至一两天内,若发生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便可能患上了急性轻型高原病。此时要立即停止重体力劳动和吃药,症状即可逐渐消退。

  如果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出现头痛、心悸、失眠、厌食和恶心等症状,然后频繁干咳,并渐渐加重,伴有紫绀、呼吸困难,接着咳嗽更厉害,咳痰,痰液呈粉红色泡沫状,或呈薄稀的橙黄色液体,状如啤酒或橘子水,或呈白色清水样,就是患上了高原肺水肿。这种病病情急、发展快,发病后需要及时抢救,只要诊治及时、准确,症状可在数小时内缓解,一般7日至10日可痊愈。

  当到达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区,在中度缺氧至重度缺氧的过程中,人的分析判断记忆等能力会有所减弱,容易困乏思睡。除有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外,还出现丧失方位感、丧失记忆、幻觉、意识障碍、嗜睡昏睡以至昏迷等症状,这就意味着患了高原脑水肿。该病治疗原则与高原肺水肿相同,但由于病情危重,不得延误抢救,应抓紧时间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进一步接受治疗。

地震逃生十法则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摇晃时立即关火、灭火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处

  ·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汽车靠路边停车

  ·注意山崩、落石或海啸

  ·避难时要徒步,少携带物品

  ·不听信谣言,不轻举妄动

  震后自救的5个注意事项

  一、震后如果被埋一定要沉着,最重要的是树立生存的信心。

  二、保护自己不受新伤害,震后余震会不断发生,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三、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其他人,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

  四、与外界联系不上时,要试着自行脱险。

  五、暂时不能脱险,要耐心保护自己,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以延缓生命。要设法寻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节约使用。如果受伤要想办法包扎。

  震后互救的5个注意事项

  一、先救近处的人。

  二、先救青壮年和医生等专业人员,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救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三、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以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四、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大地震时,丰南县一名妇女,每救一个人时,先把其头露出,使之能呼吸,立刻转救下一个,结果,她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救治了12个人。

  五、扒挖接近被埋压人时,不可使用利器;扒挖时要注意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一般的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扒挖时应尽早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还可先将水、食物或药品送入以增强其生命力;扒挖过程中灰尘太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人员窒息。对难以扒挖者,可作一个记号,以利专业救助人员施救。 如何防范余震?

  一般经历过地震的灾民应该对余震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余震来临时应根据本人所在的位置采取不同方法。首先要避免惊慌,以免出现踩踏、挤伤。余震发生时,如果在家,要尽量选择躲在卫生间、厨房等面积稍狭小的地方,关闭电器阀门。如果在学校,要有序地前往空旷地带,不要乱跑或跳楼。如果正在街上走,最好将身边较软的物品顶在头上,也可用手护在头上,不要躲在电线杆和围墙附近,应立即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危难时刻如何正确使用电梯

  乘电梯时遇到地震,乘客应保持膝盖弯曲,并将整个背部和头部紧贴电梯内墙,呈直线状;如电梯有扶手,最好能够紧握扶手,尽量将自己与电梯固定,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坠梯而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

  防震避震,平时准备工作如何做

  1. 自己家的安全对策是否万无一失?

  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对大衣柜、餐具柜厨、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厨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厨、壁橱的门上安装合叶加以固定。

  2. 紧急备用品准备好了吗?

  (1)饮用水 (2)食品、婴儿奶粉 (3)急救医药品 (4)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 (5)现金、贵重品 (6)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3. 从平时起,建立邻里互助的协作体制 搭建防震棚需注意三个事项

  第一,棚舍搭建的场地要开阔,农村要避开危崖、陡坎、河滩等地,城市要避开高楼群和次生灾害源区,不要建在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附近,也不要建在阻碍交通的道口及公共场所周围,以确保道路畅通。

  第二,在防震棚中要注意管好照明灯火、炉火和电源,留好防火道,以防火灾和煤气中毒。

  第三,防震棚顶部不要压砖头、石头或其他重物,以免掉落砸伤人。

  地震后如何现场施救

  地震后施救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先做心脏复苏,把人救活,再进行创伤救治。

  心脏复苏共分八个步骤:判断意识,呼救,摆成侧卧位,打开气道,检查呼吸,口对口吹气,检查脉搏,心脏按压。

  创伤现场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伤口包扎:使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暴露肢端。

  地震小常识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起因

  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 4.诱发地震 5.人工地震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

  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称为破坏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