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能否拉动虎年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52:40

“三驾马车”能否拉动虎年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01:50  北京商报

  

 

  商报记者 李薇 崔启斌 许甜/综合报道 焦剑/漫画 韩玮/制表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2009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拉动国民经济的马车,对2009年的经济贡献一目了然:数据显示,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在2009年创出新高,达92.3%,拉动GDP增长8%;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则为-44.8%,拉动GDP增长-3.9%。那么在即将到来的虎年,这三驾马车能否“越跑越欢”呢?

  马车一:

  投资“排头兵”地位难以撼动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主要担当起了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使命。从昨日的数据看来,资本投资不负众望,对经济贡献达92.3%,创下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表明,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

  但专家们纷纷指出,虽然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调整以投资为主、消费为辅的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主动力切换成消费,但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投资仍将是新一年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而如何带动民间投资则是投资趋于合理的关键。

  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在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率先在世界推出总额达4万亿元的一揽子扩大内需计划,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新政”,从而也带动了“全球新政”。有了这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2009年的中国经济出现了与往年不一样的情况,投资成为我国GDP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直接有效,有力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推动了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民生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不久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今年拟安排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927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722亿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今年经济工作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4万亿元投资,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在2009年只完成了一半,大约5900亿元。这5900亿元的大部分都放在了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就是路、水、电、气及环境保护和技术改造。还有一部分是安排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像京沪高速铁路,以及重要高速公路的联网,这些将会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起作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分析,4万亿元是一个长期规划,余下的投资将在2010年陆续到位,这意味着今年仍将是政府投资唱主角,且这种投资是可持续的、可追加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也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仍将占主要地位。

  投资方向将进行微调

  在4万亿元投资流向市场时,产能过剩、信贷风险、资产泡沫等声音随之而来,各地开始了“大、干、快、上”的盲目建设,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在一年之内的“过山车”效应,让学者和经济学家对4万亿元的流向产生疑问,并对4万亿元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产生担忧。

  陈凤英分析,4万亿元投资的确大部分流向了国资,在投资增大、需求减少的大背景下,难免会造成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国家其实已经看到了这些风险,多次发文遏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对房地产市场加强了宏观调控。所以从整体来看,今年政府投资肯定会出现局部小的调整。

  不少专家还认为,从2009年的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来看,基本上是投资“独轮”在转,消费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而投资又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营企业家的热情并未调动起来,民间投资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今年如何带动民间投资将是投资领域拉动增长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玉栋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情况下,应让微观的市场去发挥作用,也就是让民间投资去发挥作用,但如今民间的投资处于低迷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力量。然而经济增长最终还要靠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

  防止投资过度引发通胀

  相关资料显示,去年全年信贷量为10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一倍,而2010年第一周的信贷量已经达到6000多亿元,呈现井喷形势。投资膨胀不仅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还可能推动物价上涨。

  虽然多数经济学家及学者强调言通胀过早,今年只会温和通胀,通胀应该是明后年要关注的事情,但老百姓却发现,邻国已开始通胀,大洋彼岸的许多国家物价也飞速上涨,就在国内,食用油、大米、服装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有小幅上涨,到底通胀离我们还有多远?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可窥见一斑。

  那么,在既要保增长又要防止通胀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调整今年的投资呢?事实上国家已有动作。

  专家们普遍认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预防通胀之重要举措,对股市和楼市将带来一定影响,将收缩市场过剩资金,影响到股市、楼市的资金流。央行最后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6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曾于2008年下半年先后四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时隔一年半重新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标志着央行启用灵活的货币手段预防通胀。

  马车二:

  2010年出口贸易能否涅槃重生?

  尽管2009年12月出口贸易杀出回马枪,结束了连续14个月的负增长,实现增幅17.7%,但仍未能扭转全年为“负”的颓势。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这也让曾经身为中国经济最强大引擎的出口——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弱的一环。

  不可否认,去年四季度以来,出口贸易已现回暖迹象,降幅正在逐渐收窄。那么,今年的出口能否重振雄风?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的判断是——2009年是冬天,2010年是初春,仍将乍暖还寒。

  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尽管出口贸易有回暖迹象,但众多官员与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国内出口贸易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2010年全国出口条件会有所改善,但是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善。”针对出口贸易的发展态势,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所长汪同三做出如是判断。

  “外需不足仍是制约外贸增长的主要矛盾。”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表示,外贸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速几无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都有哪些因素为出口贸易设置了障碍?这些障碍能否很快消除?”一位出口企业负责人显得十分焦虑。

  谈到今年的外贸形势,商务部部长助理鲁建华称,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外需大幅反弹尚待时日,发达国家就业形势恶化,全球投资额消费难有明显起色。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危机之下各国侧重考虑国内就业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国际合作意愿减弱,国际争端进一步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鲁建华分析指出。

  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20亿美元。

  外贸专家透露,贸易救济措施充当竞争工具的动向越来越明显,应对的难度以及调查当局裁决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断加大,2010年出口反补贴调查将继续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热点和重点。

  面对不断升级的国际经贸摩擦,陈德铭表示,今年将积极采取应对战略,统筹运用政治交涉、法律抗辩、WTO争端解决机制等手段,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继续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同时深化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据悉,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建成。

  外贸“雷区”越来越多

  在整体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之下,个体国家的风险自然更令人担忧。2009年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发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危机后全球除中国之外的191个主权国家的风险重新做出评估和分析。

  报告表明, 37个国家的风险评级发生了变化,在被评估国总数中占比达19.4%,其中30个国家的风险水平上升,风险评级调降。记者查阅《报告》后获悉,我国外贸主要出口地美国、欧洲、亚洲等地的信用风险仍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

  对于中信保2009年承保金额和已决赔款增长最快的欧盟地区,《报告》表明,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大,大部分国家经济在2009年为负增长,经济发展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乌克兰、希腊、瑞典、西班牙等国仍存在再度衰退的可能性。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梁志东分析,亚洲是中信保业务规模最大保险责任最为集中的地区,目前41个主权国家中评级调升和调降的国家均为3个,在所分析的地区中风险评级变化最小,但仍存在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导致信用风险加大的问题。

  对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直接冲击较弱的拉美地区,因外资撤离等因素遭受第二轮冲击较为严重,阿根廷、委内瑞拉以及加勒比海诸国面临较多困难。在拉美33个主权国家中,4个国家评级调降。

  在所有分析的地区中,非洲的信用风险将最高。在非洲53个主权国家中,3个国家的风险水平下降,13个国家风险水平上升。

  由此可见,世界各地整体信用风险加大,任何一个地区都可能成为国内出口企业的“雷区”。

  出口机遇仍可深挖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共识,但也不乏从这一全球性的危机中寻求开拓新市场的机遇。“风险不等于危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识别和规避风险可以赢得机遇。”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指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出口下降17%的同时,国内的对外工程承包增长了25%,而工程承包会带动成套设备的出口。可见,危机之后为国内企业寻求新市场带来了机遇。

  严峻的出口形势是横亘在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前的共同难题,谁从中嗅到机遇,很可能谁就会在危机后迅速崛起。据悉,危机爆发以后,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经趁着这场危机出去并购一些国际品牌,掌握海外销售的渠道。

  金可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伙荣表示,在迪拜危机爆发后,很多人纷纷撤资,这反而腾出一些市场。“我们缩减开支,减少驻国外人员,减少出国次数,以前出四个集装箱,现在出三个,降低库存,相信可以应对这次危机。”

  有关分析报告指出,平时出口形势好的企业,只要有利可图就积极进行外贸交易,但很少去考虑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且以加工制品为主,科技含量普遍较低。这一危机很可能倒逼企业在产品结构方面做出一些调整。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就认为,2010年中国要借助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行科技兴贸,实施贸易增值链提升战略。

  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

  “虽然目前企业出口并没有受到直接影响,但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和衍生的风险,我们还是有些担心。以后一些货款回收风险较大的订单,我们不会再接。”温州一家服装出口公司负责人刘明面对迪拜金融危机如是表示。

  众多的企业老板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以后接单将更加谨慎,他们对于可能衍生的诸如中间商倒闭、货款不能及时回收等情况非常担心。

  面对严峻的外贸环境,出口型企业应该何去何从?尤其在迪拜金融危机浮出水面后,让企业老板感觉到阵阵寒意,哪里还存有风险雷区?

  中国银行(4.20,-0.05,-1.18%)公司金融总部助理总经理姜煦指出,走出去的企业不管做一般贸易出口,或者是对外投资,关注的无外乎几个风险,一个是国家风险,一个是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另外还有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我觉得我们企业走出去,很重要的一条是考虑这些风险的时候要想在前面,也就是说你在开始决定要签约的时候,最好能够跟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先去做一个咨询,就是说我该不该跟我交易对手签约,这个国家是不是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据介绍,目前与外贸对接的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在从事出口地和交易对手的资信调整工作,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很好的参谋。统计显示,2009年中信保仅一家分公司就出具海外买家资信调查9251份,帮助出口企业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

  姜煦提醒,在采取的支付条件方面,银行会给出很好的建议,可帮助企业规避各种风险,如果采用赊销的方式应当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目前来看,尽管利用信用保险保驾的出口企业增长迅速,但占比仍很低,在出口方面多数企业仍主要采用自担风险方式。如河北全省出口额在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4000余家,但投保的仅占1/20。

  商务部也在呼吁出口企业,应及时通过商务部网站了解进口国市场准入情况,尤其是技术贸易措施方面的变化,如标准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否则产品将被拒之门外。

  据了解,很多出口投资型企业并非因受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而是被当地工会拖垮。因此,张骥表示,出口投资应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更应详细了解当地工会的发展情况。

  马车三:

  消费市场的“形影相随”

  2009年,当世界各国都在盘算着如何实现经济止跌的时候,中国提出了“拉动内需”的经济增长“保八”目标。外部环境恶化,外贸萎缩,仅靠投资与国内消费能否拉动中国经济的庞大马车?不仅仅外部诧异和质疑,就连国内老百姓本身大多也都抱着“捂紧口袋”的想法观望着。

  然而,在国务院利好政策的重重刺激下,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能力开始了爆发和释放,这直接促成了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但仍有专家表示,虽然2009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但是实现经济全面复苏的道路还很长,前路仍然充满挑战,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实情况仍需要经受时间的检验。

  政策刺激继续拉动消费

  随着经济发展曲线的强势反弹,中国的消费市场“形影相随”。在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惠民政策下,金融机构成为拉动个人消费的“火车头”,房子、车子等大额消费快速增长,这一轮“政策消费热”可谓波澜壮阔,但经济复苏的前路仍然漫长,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扩内需的政策还需持续发力,在休闲经济等多个领域释放老百姓的消费潜力。

  经历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较快恢复,供求双方都展现出对市场的信心和热情。消费市场转旺,得益于政府、金融机构和消费个体三者的“共振”。国家实施一揽子计划,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复苏的引擎,奠定了中国经济的新局面。

  消费市场出现复苏,大量消费集中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专家分析,这个根源在于市民的购买能力提高,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花钱更有底气了。中国工商银行(4.90,-0.05,-1.01%)研究人士钟俊敏认为,市民在享受到新产品带来的更高品质的生活以后,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将继续推出创新的金融服务,引导支持市民对消费进行升级换代。

  扩内需仍有三大隐忧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由于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市民“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仍然深入人心。当前在增收、减负等多个领域需要发力,打消市民花钱的后顾之忧,让市民敢于花钱,放心花钱。

  其一,消费能力最强的“中产阶级”的消费力并没有充分解放。钟俊敏认为,拉动内需的重点应该放在消费能力最强的“中产阶级”身上。当前不少市民还是“量入为出”,例如在买车的时候,大部分市民还是选择自己一次性付款。据经销商和专业按揭机构提供的信息,目前广州车市只有10%的购车人选择贷款买车,贷款渗透率相对较低。下一步,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扩内需的力度。

  其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中国人寿(28.74,-0.44,-1.51%)广东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人,老龄化率为12%。老年人口基数大,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工作面临严峻现实。而我国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老百姓即使有点钱,也不敢乱花,以备养老、上学、看病之用。

  其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国民休闲产业空间巨大。钟俊敏表示,旅游、教育领域近年来展现出了旺盛的消费实力,前景也被业界看好,建议增加在旅游、教育领域的扩内需政策。旅游和教育的产业链较长,以之为中心可以带动酒店、服务、图书市场等相关行业齐头并进,对经济的发展和聚集人气的作用十分突出。扩内需的政策覆盖到这两个领域,将带动休闲经济的消费热情,消费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