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缺乏逻辑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15:11

  最近在肯尼迪学院上的一门课叫《文化、政治和权力》,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方式,针对本国以外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尽量抛去可能的成见和假设。除了拉美和非洲几个小国外,中国是这门课讨论的唯一大国。教授是位美国中年男子,对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推崇备至,所以每次上这门课时,我都会思考一下自己作为中国人在逻辑方面的心历和体会。

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人都不会对GRE或GMAT感到陌生,除了要死记硬背一些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单词外,其中的逻辑题往往是中国学生眼里最大的拦路虎,记得当时周遭的大多数人声称这是最没把握和信心的环节。时有国人检讨自己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但我似乎很少看到尝试从文化、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综合审视和比较的文章,看到过的少许文章也大都浅尝则止,不够畅快。

中学时上政治课的最大收获可能就是辩证法的概念了,至今在听同胞们相互之间争论时,也会经常听到“一分为二看事情”的说法。我们这一代,包括在欧美呆过很久的人,不管中学时代的政治课考试成绩如何,目前应该都是殊途同归,思维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辩证有余但逻辑不足的烙印。

个人的体会是,中国人在辩论时注重于列举具体事例,尤其喜欢类比,来增强自己的论点,虽然这种逻辑方式容易使讨论跑题,甚至流于不知所云的境地。西方的逻辑注重就事论事,必要的时候甚至将事物从一个整体中分离出来,通过描述和定义事物的性质来进行判断和推理,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时常会有所谓不要“拿桔子和苹果比”( 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的说法,也就是论题跑偏。

其实,纵观历史,中国并非一个缺乏逻辑思维的民族,只不过我们建立在阴阳学说、易经理论和孔孟之道基础上的思维模式是另一种套路而已。和西方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的逻辑思维偏重于自然人文伦理的协调,西方更习惯在个体基础上进行细节推演。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在大框架内不断细化,而西方人更喜欢从细枝末节处不断向外延伸。肯尼迪学院的一名中国同学就此举例说明:写信写地址的时候,中国人是从大往小处写,西方人则是以人名起头。两种逻辑方式谈不上孰优孰劣,着重点各有不同,一方强调整体,另一方注重个体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代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就安然无恙了。恰恰相反,不少中国人的逻辑缺失有点大发,既不是古为今用,也谈不上洋为中用。网上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很多评论基本上张嘴就来,情绪色彩浓厚,成见和假设泛滥,不但没有任何逻辑而言,而且歪理比较多。在海外的几个知名华人论坛上,就时常能够看到逻辑缺失的言论。最近看到的一个帖子,探讨和批评国内诸如毒牛奶、地沟油这样的社会现象,几名“革命小将”立刻跳脚出来,大声疾呼美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对中国不可多加责怪。姑且不说论据是否正确,这种逻辑方式就很有问题,不能说美国有同样问题,就可以下结论说问题在中国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平常免不了要就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和老外们唇枪舌剑。这些年在欧美的经验告诉我,作为中国人即使有合理的论点论据,但若在逻辑思维和沟通方式上却不能或不愿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环境里,最终还是很难说服对方。对于海外的中国人来说,除了文化上的不同以外,其实不妨多挑战一下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想想为什么西方人在很多中国问题上的认知上和我们存在诸多不同,这样也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自身在思维上的封闭性,也才能最有效地与对方沟通。

据说肯尼迪学院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档子事儿:一名中国学者和老外们展开辩论,由于逻辑思维方式的大相径庭,双方始终在两个平行的轨道上各说各话。这名教授出身的学者很是急躁,干脆拿出了文攻武斗的架势,近距离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吼叫,最后引来校警出面,被架走了事。有意思的是,传说中的这位老兄在国内大学里被不少学生推崇,认为他既幽默,又有风度。

记得看过一部讲中国问题的纪录片,一位前政府官员在其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原话记不清了,大体意思是:当今中国不乏可以热血澎湃的心,但缺少的是能够冷静思考的脑,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敢于自我剖析和否定的精神。他的这番话,也不妨可以理解为一种对逻辑的呼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