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声:宁波人与奥运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0:17:05


文化大讲坛旨在开阔文化视野,传递文化信息,激发文化创意,引领文化理念,用大文化视野解读城市,观照世界,剖析社会,品味人生,为建设文化大市提供智力支持,为增强城市软实力寻求精神支撑,增强城市文化创造力。
文化大讲坛以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作为讲坛的常设场所,将邀请全国各地在某一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知名专家,就当今最前沿、最热门的话题与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包含文化、艺术、社会、城市、生活各个方面,展示各国城市风格各异的文化特色,探寻新世纪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把握未来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推进宁波都市文化建设。

图书馆作为一座面向社会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传递信息的桥梁、学习新知识的课堂、联系干部和群众的纽带,是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甬图假日系列讲座就是利用节假日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受益。
谢振声:宁波人与奥运会[音频]
7月5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34天,天一讲堂邀请到江北区政协教卫文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谢振声先生为听众讲述有关宁波人与奥运会渊源的话题。为实现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有多位宁波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当中,有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的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中国首位执法奥运会篮球决赛的裁判舒鸿、中国首位“走”进奥运的竞走比赛选手周余愚、中国首位“跑”进奥运的聋哑人楼文敖等。谢振声先生详细讲述了他们与奥运结缘的始末,并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参与家乡公益事业的有关情况。


来源:宁波市图书馆     发布日期:2008-07-07     作者:文景/文  文樱/摄
讲稿选摘:
宁波人与奥运会
主讲:谢振声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隆重开幕。围绕北京奥运会,我们曾高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火炬接力传递路线发布仪式上,又再次呼唤“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一百年前,1908年出版的《天津青年》杂志曾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够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今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奥运三问”的梦想将成为现实。为实现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宁波人曾为此作出不少贡献。“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曾带领短跑名将刘长春参加第10届奥运会的沈嗣良、奥运史上首位篮球决赛裁判舒鸿、第11届奥运会中华体育代表团助理教练江良规和竞走运动员周余愚、我国跑进第14届奥运会的第一个聋哑运动员楼文敖和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重要贡献的魏纪中、楼大鹏都是阿拉宁波人。
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号子白,奉化金溪乡税务场村(今属西坞街道)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191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能讲流利的英语和法语。曾任上海宁波同乡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全国道路协会会长等职。1919年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之一,在对外交涉中忠于职守,在会上舌战群雄,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并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拒签对德和约,其爱国壮举获得国内舆论好评。历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职,是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著有《王正廷博士演讲集》。王正廷对家乡公益事业非常热心,先后倡议建筑鄞奉公路,捐资开办务本小学,资助鄞奉公益医院、奉化孤儿院、育婴堂、中正图书馆等。
王正廷十分热心体育事业,曾在全国性体育组织及筹备国内、国际重要竞赛中担任要职。他参加了自1913年开始的历届远东运动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是远东体协的发起人、历届远东运动会的赞助人。1915年第2届、1921年第5届和1927年第8届远东运动会均在上海举行,这对中国早期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正廷作为当时中国著名的体育领导人之一,担任了第2、5、8届远东运动会会长,为中国体育走向亚洲和亚洲体育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1920年,国际奥委会承认远东运动会和远东体协,使远东体协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曾派日本委员加纳五郎为代表出席第5届远东运动会并致词,自此中国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初步联系。1922年,王正廷当选为中国第一位和远东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使炎黄子孙首次与国际奥委会“亲密接触”。自此中国便与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是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互相认可和接受的重要里程碑。1924年,王正廷被推选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体育协进会”或“全国体协”)名誉会长,后任主席董事。国际奥委会于1931年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从此奥林匹克运动更有了在中国发展的雄厚组织基础,古老的东方大国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中国也与国际奥委会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1932年7月8日,中国运动员刘长春离沪去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时,王正廷到上海新关码头进行授旗典礼,并致词:我国此次派君参加奥运会,为开国以来第一次,实含有无穷之意义。余今以至诚之心,代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授旗与君,愿君用其奋斗精神,发扬于洛杉矶市奥林匹克运动场之中。刘长春肃立行礼接旗后,庄严答道:“我此次出席奥运会,受全国同胞之嘱托,深知责任重大,当尽我本能,在大会中努力奋斗”。1936年和1948年,王正廷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总领队,率团先后参加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1949年定居香港,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王正廷是我国近代体育的早期领袖之一,还担任过旧中国第5、第6届全国运动会的筹备委员、审判委员及竞赛委员会主任,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贡献卓著,因而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第十届奥运会中国队领队——沈嗣良
1932年7月30日,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纪念体育场举行。全国体协因经费问题原想仅派总干事沈嗣良1人前往出席会议、观礼,本不打算派选手参加。而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伪满州政府,为了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竟然电告国际奥委会:拟派刘长春、于希渭作为“满州国”选手参加第10届奥运会。此事震惊国内体坛,举国一片哗然。东北大学体育系学生刘长春是远东和中国男子100米跑纪录保持者,他不被威胁和利诱所动,毅然决然于1932年5月初在《大公报》上发表声明:“苟余良心之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马牛?!”明确地表明了他决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10届奥运会的立场。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全国体协将计就计,决定由刘长春、于希渭作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沈嗣良为领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当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慷慨解囊8000银元,给全国体协以热心资助。而于希渭因日方阻挠破坏,未能成行。第10届奥运会参赛国家共37个,运动员共1048人,其中女子127人。中国代表团是在政府不予财政支持的状况下首次参赛。在开幕式上,刘长春执旗前导,沈嗣良、宋君复以及留美学生刘雪松、旅美教授申国权、美国人托平(上海青年会体育主任)等6人组成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场面宏伟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拉开了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序幕。此举挫败了日本侵略者企图把伪满洲国塞进奥运会,从而骗取世界各国承认伪满洲国的政治阴谋。刘长春原拟参加3个短跑项目,因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在海上航行了21天,旅途劳顿,身体非常疲惫,故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预赛中,刘长春前50米一路领先,行至80米时,其脚步明显吃力,被后来者超过,曾跑出10秒8好成绩的“中国第一飞人”在奥运会小组赛的成绩只有11秒l,列小组第五名。在200米预赛中,他列小组第六名,因此均未能取得决赛权,遭淘汰,但刘长春表现出的奋斗精神和奔跑姿势却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刘长春单刀赴会,开创了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纪录,对世界体育界的影响深远。在洛杉矶奥运筹备会的报告书中,曾刊登过一幅刘长春全身照片,上面写着“中国四亿人的惟一代表刘长春”。
中国代表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写下了中国体育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刘长春亦以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而留名于中国奥运会史。带领这位短跑名将参加奥运会的领队沈嗣良(1896—1967),是鄞县人,曾在宁波三一书院(今宁波三中)就读,其父沈载琛(再生)是该校第一教习,长期执教并主校。1918年,沈载琛当选为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的第一个华人主教。沈嗣良于1919年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应聘为圣约翰大学教务长兼体育部主任。次年发起筹设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沈嗣良曾担任过该会董事、名誉主任干事、总干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是中国体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中国人自己组织体育赛事,自己管理体育运动由此开始。这位著名体育活动家为开拓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工作,竭尽全力,四处奔走,征得上海大地产商、优游体育会创办人程贻泽的慷慨资助,以1万两白银买下中华棒球场地面建筑物,收回洋人在该棒球场的使用权而闻名。他曾发起创办华东运动器具有限公司,主持筹建了上海江湾体育场,还担任过上海足球联合会第1、2届理事长。1925年,沈嗣良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7届远东运动会,还与王正廷、张伯苓等人筹办了在上海举行的第8届远东运动会。1936年,他作为总干事与总领队王正廷一起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1941年任圣约翰大学校长。抗战胜利后去美国定居,1967年病逝。著有《中华全国体协进会史略》、《中国的国际体育》、《两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告》、《远东运动会的报告》等书。
首位执法奥运篮球决赛的中国裁判——舒鸿
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篮球被首次列入正式比赛项目。1936年8月14日下午,在柏林的露天红泥球场举行了第11届奥运会篮球决赛,三千余名观众惊奇地发现,一位身穿白毛衣白长裤、戴眼睛、身材适中、面容清瘦的黄皮肤人,作为本场比赛的裁判,带领参加决赛的美国队和加拿大队跑步进入球场,并站到了奥运会篮球决赛场的中央,他就是浙江大学的体育教授舒鸿。
美加两队实力相当,美国队凭藉人高马大控制空中优势,加拿大队人虽个子矮些但灵活快速,哨响后双方激烈交战,比赛打得难分难解,扣人心弦。因为当时规定,球场上只设一名裁判,所以需要舒鸿在球场上不知疲倦的灵活跑位,加上篮球决赛开始后,突然之间下起的倾盆大雨把场地浇得一片泥泞。在如此艰苦、困难的情况下,舒鸿很好地控制住了场上的局面,他不但英语讲得十分流利,而且执法手势干净利落,规则更是背得滚瓜烂熟,他果敢利落地判罚使双方犯规队员心服口服,观众亦被他那流利的英语、灵活的眼神和精确的判罚所折服。舒鸿在赛场上目光锐利,反应敏捷,执法公正,使得这场争夺金牌的决赛打得有声有色而又十分顺畅。最终,美国以19:8夺得奥运会篮球赛首枚金牌。
舒鸿(1895—1964),祖籍浙江省慈溪县庄桥舒家(现属江北区庄桥街道葛家村),出生于上海。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23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体育学府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春田大学)体育系,继而在克拉克大学攻读卫生学,1925年获硕士学位。春田大学是篮球的摇篮,在该校执教并亲自带领校篮球队的是篮球发明人奈史密斯教授,舒鸿曾是校篮的灵魂人物和奈史密斯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他历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体育教授、体育主任。曾参与创办中华运动裁判会并任会长,经考试成为中国第一批国际裁判员。舒鸿在这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篮球比赛中,以自己准确的判罚被誉为“奥运篮球第一哨”。当时上海《申报》出版的号外整版只有六个字:“舒鸿为国争光!”《大公报》等上海各报对舒鸿担任美加篮球决赛裁判均作详细报道。随团记者冯有真时任中央通讯社南昌分社社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学生时代就是足球健将,这位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就此写道:“裁判一职,由我国教练舒鸿担任。舒氏抵德后,经大会篮球委员会聘为裁判员,屡次执法,铁面无私,目光犀利,赏罚分明,极得好评。故决赛一幕,特聘请舒氏充任裁判,极为荣誉……”。据《国立浙江大学日刊》报道:“我校师生赴车站侯迎舒鸿凯旋归来。并在健身房举行盛大欢迎会。”竺可桢校长在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致词慰勉舒鸿造福浙大体育,全校师生都来参加并齐声高喊:“舒鸿,Ra!Ra!Ra!(加油!加油!加油!)”。新中国成立后,舒鸿曾任浙江体育学院院长,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省体委副主任,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还担任过全国体育总会浙江省分会副主任,浙江省篮球协会主席,省政协常委等职。他一生致力于我国的篮球裁判事业,在篮球训练和裁判方面造诣精深。曾与乐秀荣一起研究国际英文版的篮球规则,并译成中文。担任过中国篮球协会委员、裁判委员会主任、国际篮球裁判。为我国篮球裁判队伍的成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1届奥运会中国队助理教练——江良规
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正式开幕的第11届奥运会,第一次开创了现代奥运会传送奥林匹克火炬的传统,约有3000人参加了将火炬从希腊的奥林匹亚山传递到体育场的仪式。这届运动会还首次在电视中播出比赛,约有20万观众在柏林各处的闭路电视中观看了奥运会比赛。为迎接柏林奥运会,1935年,全国体协就开始选拔和训练运动员。沈嗣良等负责足球、举重运动员的选拔,舒鸿是篮球运动员选拔委员会成员。中国共派出69名运动员组成中华体育代表团去柏林,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六个大项的比赛。中华体育代表团总领队王正廷,总干事沈嗣良,助理教练舒鸿和江良规、竞走运动员周余愚都是宁波人。
江良规先生(1914—1967)是奉化人(另一说为鄞县鄞江桥人)。在7岁时因其母病逝,由时任定海女中校长的大姐江姗英照料,先后求读定海女中附小、杭州慧兰中学、上海昌世中学和吴淞水产学校。他在中央大学体育系求学时任越野赛队队长,率队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江南八大学越野赛,荣获冠军,在运动场上初露头角。1934年毕业后任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次年10月在新落成的上海市江湾体育场举行了旧中国第6届全运会,江良规任全运会男子篮球赛裁判员,由他训练的上海女篮荣获冠军,表现出他多方面的才能。后去德国留学,毕业于柏林体育研究院并获德国体育教师合格证书,1938年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曾创设音乐专修科,他训练的学院篮球队获湖南省运会冠军。尔后担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总务长、体育系主任,一度兼任江津国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1945年任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副主任兼交通组主任,后任中央大学教授会主席。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体育系主任。曾担任过上海市体育协进会理事、正中书局董事会秘书、总经理等职。
江良规教授无论在体育的学术领域或实务方面,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和贡献。笔者收藏的《体育原理》(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初版,32开,204页。)是反映其体育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分十章:1.绪论。2.体育之史的考察。3--5.体育之生理学基础(上、中、下)。6.体育之心理学基础。7.体育之社会学基础。8.体育之哲学。9.德美两国体育概况。10.理想之中国体育行政系统。他强调“体育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的教育”,提出的体育定义包括了体育的内容、实施方法和教育目的,具体为:“体育是教育,以经过选择组织的大肌肉活动为方法,以特有的场地设备为环境,以有机体固有的身心需要为依据,使个人在实践力行中,使体格获得完美的发展,行为加以理性的控制,动机能有正当的满足,动作富于和谐的协调,进而扩展经验范围,提高适应能力,改变行为方式,传递固有文化,一方面繁荣生活,一方面发扬生命意义。”他所提“体育即教育”的概念成为其后相当长时间里体育学界的共识。江先生还著有《女子游泳训练法》、《田径训练图解》、《体育场》、《德意志体育概况》、《足球裁判法》、《新体育原理》、《篮球》、《篮球指引》和《体育行政》,译有《劳工康乐活动》、《运动生理学》、《体育学原理新论》等书。
1936年,江良规先生作为中华体育代表团助理教练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1947年初,任中国运动员遴选委员会成员和篮球遴选委员会主任,负责办理选拔和训练选手事宜。次年作为领队率中国篮球队赴伦敦参加第14届奥运会,当年还任旧中国第7届全运会裁判组长兼大会总裁判。在台湾期间,江良规博士多次组训篮球队并举办各项运动比赛、筹备成立台湾省大专体育联合会、筹设台湾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体育研究所,设计初中入学加考体能测验等。曾创办亚洲杯女子篮球比赛,并任亚洲篮球协会副会长。1956年,江良规博士作为台湾代表团总干事,率领21名运动员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第16届奥运会田径、举重、射击、篮球、拳击项目的比赛。1964年他以台湾代表团副团长身份,与55名选手一起去日本东京,参加第18届奥运会田径、篮球、举重、自行车、拳击等8个项目的比赛。江良规先生毕生致力于海峡两岸的奥林匹克运动,曾为此付出许多心血,为实现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作出了重大贡献。
走进奥运中国第一人——周余愚
提起王军霞,人人皆知这位著名的“马家军”人物。但早在上世纪的旧中国,已有一人率先“走”向世界,他就是鄞县人周余愚。周余愚青少年时代就在旧上海马路上练竞走,19岁时他立下誓言:“余愚立下移山志,苦练十年进奥运。”经过不懈地奋斗,终于在28岁时参加了第11届柏林
奥运会50公里竞走比赛,成为最早走进奥运会的中国人之一。
周余愚(1908—1994),原名周钦良,鄞县人,曾在上海和安小学、上海中学就读,后就职于太古洋行。他自幼喜爱田径运动,尤喜练长跑,后又热衷于竞走。周余愚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田径运动员,是中国竞走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曾在上海“万国竞走赛”中第一个夺取个人锦标,在体育界有“神行太保”的美称。
1915年第2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7岁的周钦良与和安小学的同学们一起,被选中参加开幕式的团体操表演。体育场中人头攒动,彩旗飘扬,音乐激昂,如此庞大的场面深深地感染着年幼的周钦良。每当看到有中国运动员出场比赛,坐在场边当观众的周钦良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并扯着嗓子高喊“加油”,可惜当年中国运动员的表现令人失望。这次运动会给周钦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他从一个体育爱好者变成参与者。从此他每天都坚持在马路上跑步,不久即能做到跑过四五条街道也面不改色,尔后还是个孩子的周钦良居然能与成年人一起参加越野比赛了。1927年周余愚与长跑名将陈虚舟等组建虹口田径队(因训练地点位于上海虹口公园而得名),并任副队长。次年在一次民众运动会上曾获第一。他们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战胜日本,故采用“白虹贯日”的典故,改名为白虹田径队。周余愚不仅忙于组织训练活动等队务,并且经常参加比赛。1930年4月举行的苏沪越野长跑比赛行程180里,周余愚连续长跑9小时,荣获亚军,且神色不变,态度安闲,使旁观者骇然!
上海是中国竞走运动的发端地。“万国竞走赛”始于1904年。周余愚小时在街头跑步时,总看到有一群外国人在路边快速摆动双臂,步伐紧凑, “匆忙”地行走,经询问后他才知悉这叫竞走并开始产生兴趣。通过刻苦练习,他在上海竞走界已小有名气,并参加了中华竞走队。1928年12月第一个星期日举行的“万国竞走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200余名,其中20名是中国选手。比赛是从上海石门二路出发,经南京西路、万航渡路、长宁路、哈密路、虹桥路、上海交大、衡山路、复兴中路、陕西南路、威海卫路,到终点跑马厅(今人民广场西首)的大看台,比赛全程约27.9公里。在马路两旁观众的助威下,周余愚越走越快,以2小时37分24秒的优异成绩第一个到达终点,成为这个传统比赛上的第一个中国冠军,并创造了新纪录,由周余愚、张造寸、石金生、吴淼康组成的中华队也一举夺得团体桂冠。当年周余愚只有20岁。1930年,上海中华竞走会成立,承担了开拓上海竞走运动的重担,周余愚是该会的发起人和中坚力量,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竞走运动。他们组队参加“万国竞走赛”,多次获得个人和团体冠军。并倡办了13英里竞走比赛和女子竞走赛。在他们的积极组织倡导下,竞走逐渐成为沪上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赛事,竞走也列入1933年第5届全运会的表演项目。193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通知上海中华竞走会,委托其负责选拔队员参加于1936年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竞走比赛。周余愚因成绩突出,当仁不让地入选奥运会代表团。这对立志“苦练十年进奥运”的周余愚来说,不但梦想成真且“提前”完成任务。当时希特勒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柏林正处于纳粹主义的阴霾中,在奥运会练习场上,将参加50公里竞走比赛的周余愚与荣获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4枚金牌的美国黑人选手欧文斯相遇,欧文斯说道:“我参加了100米比赛,我们两人,一个是奥运会中最长距离比赛的选手,一个是最短距离比赛,真是最长与最短的有趣组合。”并鼓励周余愚:“我们都是有色人种,一定要在赛场上还击希特勒。”可惜正式参赛时,周余愚因此前一路舟车劳顿,水土不服,再加上当时柏林的竞走比赛路线中有许多坡道,而周余愚在上海从未进行过坡道训练,故最终以5小时25分12秒的成绩获第23名。另2位中国竞走运动员蔡正义和张造九在50公里竞走比赛中分列第21、24名。
解放后周余愚先在上海港务局工作,后借调至全国体育总会上海市分会筹备组,1968年退休。1994年2月,王军霞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权威田径大奖——杰西•欧文斯奖的中国人,与欧文斯有一面之缘的周余愚为此曾激动得彻夜难眠。当年5月16日,周余愚病逝于上海。
跑进奥运会的第一个聋哑人——楼文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顾拜旦(1863—1937)曾在第11届奥运会上致词:“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加;生活的本质不是征服(索取),而是奋斗。”正是凭着参与热情和奋斗精神,镇海籍的聋哑人楼文敖作为当时国内长跑纪录创造者,1948年去伦敦参加了第14届奥运会,是我国跑进奥运会的第一个聋哑运动员。
楼文敖是镇海贵驷沙河头楼家人,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愚园路岐山村(今江苏路西首)的清洁工,家境清寒。3岁那年,他因病变成了哑巴,后来耳朵也聋了。1943年前后,楼文敖(当时24岁)好奇地跟在一批青年后面练长跑,被长跑队伍中一位热心体育运动的小商人王有富发现。不久王有富成了楼文敖的启蒙教练,热心地带着他到虹口公园田径场一起训练。楼文敖是聋哑人,虽与人交流有诸多不便,但他有一股“憨劲”,肯吃苦耐劳且有惊人的耐久力。楼文敖练习长跑,不管寒暑从不间断,每天清晨便起身到附近的中山公园跑道上练习,若遇大雨就在家里水门汀上跳跳蹦蹦,一刻不停。经过短时期的勤学苦练,他的长跑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46年6月,他随益社田径队赴南京与中央大学进行对抗赛,以32′56″4的成绩破万米全国纪录(34′1″)。在1947年上海市运动会上,他以32′38″的成绩打破第9届远东运动会上日本运动员保持的32′42″6的万米最高纪录。不久在福建莆田、江苏南京,又先后以31′56″和31′27″的好成绩再创万米个人最高纪录。1948年,他和另一位长跑名将王正林去美国参加波士顿长跑赛,楼文敖不负众望,一举夺魁。接着在5月份上海举行的第7届全运会上,楼文敖作为上海体育界的代表人物,被组委会选为开幕式火炬接力手中的最后一棒,在万众瞩目下跑进了主会场。比赛中他一人独得5000米(16′08″)和10000米(31′47″)两块金牌,并打破5000米跑全国纪录。当时人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他的身上,媒体称其为:“今日中国田径界最出色的一个人。”楼文敖的长跑一度称雄上海体坛,聋哑人练就的“飞毛腿”保持着解放前我国田径5000米、10000米最高纪录。他超人的毅力给全国的教练员、运动员和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假如当时就有残疾人奥林匹克比赛的话,他很可能会成为世界冠军。
1948年,我国由王正廷担任代表团总领队,派出33名男运动员到伦敦参加第14届奥运会。作为国内长跑项目无人可以替代的顶尖运动员,楼文敖原定参加奥运会5000米和10000米两项比赛,后又临时要他再参加马拉松比赛。7月31日,楼文敖第一次穿上钉鞋跑1万米,按照他平时在国内的比赛成绩,应该能得一枚奖牌。惜比赛中一颗铁钉穿破鞋底,使他脚底磨起血泡且破裂,一双钉鞋让“飞毛腿”在奥运会上发挥失常,他虽坚持跑完全程,但名列17。次日他又参加5000米比赛,与世界名将扎托匹克同分在第2组,在12人中列第7名。8月8日,马拉松长跑比赛正式开始,从未经过马拉松训练的楼文敖穿着胶皮平底跑鞋一上跑道就拼命跑,许多运动员频频向为自己加油的马拉松爱好者致意,而他只是偶尔挥动一下拳头,口中发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哑哑”声。许多外国人惊奇地喊出声:“天哪!那个中国人是个哑巴!”开始他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在跑到2万米路段仍然处于第2名,但没多久脚上就磨起了血泡,接着开始流血,其足迹过处血迹斑斑,疼痛钻心使他实在跑不动了,最后晕倒在道旁,被抬上了救护车。受伤的脚和经验的缺乏,让楼文敖再次功亏一篑。
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元老——魏纪中
魏纪中先生是余姚人,出生于1936年11月。他擅长排球,195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时就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继而成为南京市和江苏省代表队的队员,曾参加过全国联赛和国际排球赛。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家体委从事体育工作,曾任国际司司长、国家体委专职委员、主任助理。这位资深体育外交专家担任过中国自行车协会秘书长、中国排联主席,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荣获亚举联“卓越贡献金质奖章”。他长期从事体育管理工作,著有《我看中国体育》,在国内、国际体育界享有较高声望,被誉为“福将”。他主管排球时,亲历了女排的五连冠,至今他还是国际排联第一副主席兼亚洲排联主席;这位中国跆拳道协会第一任主席在抓跆拳道时,陈中、罗薇接连在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上斩获金牌,现在他仍是世界跆拳道联合会执委。1997年,魏纪中先生奉命组建并担任中国体育产业集团的董事长,现任总裁特别顾问,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曾用“中国体育产业第一人”的称谓给予其中肯评价和很高赞誉。魏纪中先生是北仑小港李氏后裔的女婿,曾来甬出席小港李氏家族聚会,应邀在“天一论坛”作过精彩报告。2004年10月,他代表国际排联亲赴北仑,考察这个中国排球协会推荐的中国女排“新家”,给予充分肯定并详加指导。世界女排大奖赛是国际排坛最具权威性的三大赛事之一,号称“排球世界杯”,受到全球数以亿计的排球球迷的关注。魏纪中先生为2005年北仑承办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和世界女排大奖赛,进而取得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承办权起过促进作用。
1958年,魏纪中在南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毕业时,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报道:“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在国家体委,魏纪中先生最初的工作内容就是翻译与国际奥委会相关的文章并加以研究,他发愤学习业务,除了法语之外,他自学了英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1974年,他在西班牙初识萨马兰奇,曾为萨马兰奇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做过不少具体工作,其勤恳表现给萨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尔后2人成了好朋友。参与奥运会、到国际上去展现自己是中国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974年开始,魏纪中和同事们一起走上了“谋求进入奥运大家庭”的漫漫谈判路,。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恢复中国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确认中国奥委会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奥委会,允许在台湾的奥委会在改旗改歌的条件下,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义持续其在国际奥委会的会籍。1988年他任中国参加第24届奥运会代表团副秘书长。尔后魏纪中负责和国际奥委会的全面合作,其后主持、参与了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他和楼大鹏等奋战了五天五夜,完成了用英法两种语言、近600页的申办报告书。可惜此番辛苦并没有换来第一次申奥成功。1993年9月23日,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丧失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当时许多人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给魏纪中确实是沉重的打击。他认为“我不服这个气!一些非体育的运作给我们造成了压力,如果真正按国际奥委会的那套来走,我们不一定输。”1999年4月,北京再次申奥时,魏纪中从台前走到幕后,主要负责财务预算和市场开发计划,并和楼大鹏承担申办报告几十万字英、法文字稿的工作。魏纪中从担任翻译开始,历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2000年奥申委秘书长、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执委,北京2008奥组委高级顾问。现任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和奥运会服务部顾问,他亲身经历奥运50年,从抵制,到参与,再到申办奥运会,在中国崎岖的奥运之路上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位体育活动家的足迹。魏纪中为叩开国际奥委会的大门花费许多精力和心血,是北京两次申奥的见证者,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过杰出贡献,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元老。
北京申奥功勋人物——楼大鹏
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13亿人的不眠之夜!也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日子!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奥委会第112次代表大会上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为北京。北京申奥代表团13日下午在莫斯科做最后陈述时,楼大鹏的精彩表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时任中国奥委会体育主任的楼大鹏就是宁波鄞州区人。
楼大鹏生于1936年10月,自小随父母旅居英国,在伦敦他与体育、与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暑期,12岁的楼大鹏亲历了伦敦奥运会,观看了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田径比赛,还一直珍藏着当年奥运会的纪念章。参加第14届奥运会的中国田径选手陈英郎在国内曾获100米、200米、400米冠军,他有幸与少年时的偶像陈英郎亲密接触,并留下珍贵照片。1952年,楼大鹏告别了在英国工作的父母,满怀希望地回到了祖国,1954年成为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的学生。在大学求读时,他是一名优秀的跨栏选手,在20岁那年首次打破男子200米低栏全国纪录,在1958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又以25秒2的成绩再次打破这一项目的全国纪录并获金牌。1959—1966年,他在北京钢铁学院体育教研室任教,凭着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运动经验,楼大鹏被调到国家体委工作,曾任国际司副处长、训练竞赛三司副司长,参与了中国乒乓外交的破冰之旅,经历了中国在各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恢复的全过程。自1982年起历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主席,亚洲田径联合会副主席并兼任竞走和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田联理事、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等职。曾获国际田联元老奖章和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3年和2001年,北京两次申奥。楼大鹏因具有三大优势:十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他能与西方人进行无障碍沟通,运动员出身使他精通多项体育赛事,理工科的学科背景又让他对场馆建设颇有心得,故两次出任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成为奥申体育规划和场馆建设规划的关键人物,并两次担当申奥主要陈述人。他在2001年北京申奥陈述词中写道:“53年前伦敦那个炎热的夏季,我只是一个小男孩,有幸目睹了伟大的扎托匹克,乌兰托•索恩斯和其它运动员那些写入奥林匹克历史的比赛,这些塑造了我的一生,激励我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两次申奥元老,楼大鹏始终认为奥运会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大好契机。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他多次提及:“我们还有事要做。对北京来讲,最重要的还是人文奥运,就是通过这个奥运会让各国人民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了解世界。通过奥运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
举办北京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奥运选择北京,世界看好中国。正如国际奥委会在评估报告中评价: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是的宝贵遗产”。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奥运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将更大规模地普及,奥林匹克精神会更广泛地弘扬。2008年的北京,天空会更蓝,城市会更美,五环的旗帜会更鲜艳。鄞县籍的钱澄海曾任男篮主帅16年,1984年率领中国男篮队获得奥运会比赛第十名。我市运动员韩亚琴(赛艇)、汪亚君(排球)、刘坚军(羽毛球)和王成意(射击)曾在1988年汉城、2004雅典奥运会夺得铜牌。宁波体操名将桑兰是2008年申奥形象大使,日前在北大求读的桑兰还担任了“奥运文化进校园”大型奥运主题宣传活动的体育委员,并拟参加残奥会乒乓球比赛,争取为中国拿一枚残奥会金牌。现今宁波人、宁波企业迎接、参与奥运的热情日益高涨,已有不少宁波企业与北京奥运会牵上了手。我们期待着宁波运动员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宁波与奥运的不解之缘正在延续。
主讲人简介:
谢振声,浙江余姚人,中国化学会、科技史学会、新闻史学会和宁波文化研究会会员。毕业于宁波师专化学科、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执教高中化学十余年,为中学一级教师,获省第六届春蚕奖,曾任宁波市慈湖中学副校长。现任宁波市江北区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从事研究近代中国科技史、报刊史和宁波地方史研究,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撰写过条目“中国近代科技报刊”。在《化学通报》、《中国科技史杂志》、《科学》、《出版史料》、《人民政协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主编过《江北之骄》1--2辑和《奥运篮球第一哨---舒鸿教授纪念文集》。
在线收听:[1]
领票地址:宁波市图书馆大厅服务台
相关链接:2004’“派丝凡克”文化大讲坛
宁波市图书馆 主办 宁波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地址:宁波市永丰路135号 电话:0574-87362346 Email:webmaster@nb70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