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100中医e百-医古文学习十二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03:31
                                                        医古文学习十二法                                                 发表时间:2008-5-11

       来源:伤寒网     作者:唐书生(河北省磁县肿瘤防治研究所) 董瑞霞(河北省磁县肿瘤医院)

       医古文,是学好中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通向打开祖国古典医学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医古文学习中,根据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些学习方法,用其学习古典经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概述为医古文学习十二法,供初学者参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中心概述法:是指学者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应首先了解课文前“说明”中交代的时代背景、作者、文章出处、中心大意等。这样,学者不但能做到胸中有数,在学习中逐步深入,而且对不同时代的字词大意和文章风格还能有所鉴赏。
       例如学习“《脉经》序”时,就必须知道本文出自《脉经》,作者王叔和,魏晋之际的医学家。《脉经》共十卷,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本文指出了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说明编著《脉经》的原因及其内容体例,勉励后学者深入钻研,赶上前贤。知道了这些后,就能很轻松地边阅读边理解到文章大意。其次,根据文章“说明”,还可提供两种学习方式:一是根据交代的年代,可将文章按时代先后次序排列一下,然后可按文言的接近程序归为三大类。一类是先秦两汉文章,如医师章、秦医缓和、“素问”三则、异法方异论等;二类是晋代至宋金时期的文章,如《脉经》序、《甲乙经》序、养生论、极言篇等;三类是明、清两代的文章,如赠医师葛某序、医原、诸医论、《本草纲目》原序等,通过这种由古到今、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可以了解和鉴赏到不同时代的文言变化和文章风格。二是根据说明中交代的体裁和内容,可将文章分门别类,常可分为医史文献,如秦医缓和;医家传记,如华佗传、李时珍传;医著序文,如《伤寒论》序、《类经》序;医学论文,如标幽赋、小儿则总论;医案医话,如医案三则、医话二则等等。通过这种分类学习,综合对比,便于集中学到同类有关知识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古汉语的阅读能力,上述从纵横两个方面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初学者从宏观上把握到学习门径,利于知识积累、比较,便于掌握语法规律。
       二、准确朗读法:是指通过准确、熟练、富有感情的阅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含义。准确朗读是获得古代汉语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而感性认识是学习医古文的必要条件,感性知识越丰富,越深刻,理性知识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练。
       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现代汉语是这样,古代汉语更应如此。
       初学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默读,更重要的是要朗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含义,才能理解得深,记得牢。对于一些文理优秀的文章,最好能全篇背诵,如“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都是较好的思想教育篇。既学到了语言,又学到了思想,实为一举两得。医古文是学习古典医籍的文学基础,如初次印象错误,将怡害不浅。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古今字、假借字通用,它们有音同字异的,有音同义否的。如“解蔽”篇中“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句子“景”字(同“影”)就得念影,方能译出原文的真实意义。故在阅读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字音,切不可望文生义,对于一些生字,要借助古汉语字典予以解决。
       三、字词辨析法:是指对文章中的字词认真归纳、比较,准确理解其含义。古汉语由于时代的不同,使词义范围发生了种种演变。词义范围演变有三种形式,即扩大、缩小、转移,注意从这三方面分析词义的变化,对于正确地掌握词义,是很有益的。如“菜”,古代专指蔬菜,今则蔬菜、鱼肉蛋等统称为菜,即诃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如“禽",古代泛指鸟兽,现则专指鸟类为禽。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涕”,古代指“眼泪”、“哭泣”,现在专指“鼻涕”。另外还要注意对一词多义、同义词、词类活用等加以辨析。在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把一些字词的意义、用法加以归纳、比较,通过前后文对比、古今对比,找出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点,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摘录在笔记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虚词“夫”字,就有三种意思:
       ①置在句中,作代词,多起提示作用,常译为“那”或“这”。
       ②置于句首,作助词,有提起全句,开启议论或承括上文继而议论的作用,一般不对译。
       ③置于句末,作语气词,表示感叹。译为“何”、“么”、“哪”等。
       再如文言“走”字,现代称“跑”,现代的“走”字,古代称“行”。通过古今对比,便了解到了相互区别。全国高等医学院《医古文》教材文末均列举了重点单词,对初学者很有帮助。由于虚词关系着语句的修饰、限制、关联、组织和语气,因此,理解虚词,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尤其对作者深含之义与弦外之音的揣摩,每每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人称代词“之”“其”,特殊的助词“者”和“所”,介词“以”“于”“为”,连词“而”“则”“然”“且”,疑问代词“何”“安”“孰”“胡”“焉”“曷”,表语气的助词“也”“矣”“乎”“哉”“焉”“耳”等要能熟练地掌握其使用范围。另外在进行字词辨析时,还必须掌握一些汉字常识,如汉字的构造、古今字、通借字、异体字、繁简字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层次分析法:是在辨析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逐层分析课文,推敲其中大意。它包括句中词组的结构,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形成、每句话的意思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就必须了解各类词组的不同结构关系。
       如联合词组、偏正词组、述宾词组、述补词组、主谓词组、复指词组、介宾词组等。在分析述宾词组时要注意对具有使动关系,如“生之”、“药之”,意动关系,如“业医”、“轻身”,为动关系,如“殉物”等复杂关系的辨别。实际上,我们在课文中接触到的各类词组往往比较复杂,只要注意在上述基本词组基础上分辨,是不难区分的,初学者最好用图示法练习一下复杂词组的结构关系,对分析课文很有帮助。句子类型按用途来说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按结构类型来说可分为主谓句、省略句、无主句等,区分了这些,有助于体会语感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经过上述分析后,还需判别单句、复句类型(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和句了构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总结句子的意思,分析出上下句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不过古汉语句子构成成分与复句类型与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只要稍借助参考资料,是不难理解的。可见层次分析是语法的具体应用,是进行译文的基本功,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其次,初学者还应多做一些句读练习,为将来阅读古医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只有句读正确,才能更好的进行层次分析。
       五、提纲挈领法:经过层次分析,将课文分为若干大的段落,总结出其中的中心意思,然后即可提炼出全文中心思想。这是学习每篇课文的关键所在。如在学习“用药如用兵论”时,要知道本文根据意思可分为四段。如第一段(圣人……其道同也)大意:用药目的和误用危害。第二段(故病之为患也……所以捣其穴)
       大意:知已知彼,多方以制之。第三段(若夫虚邪之体……振威武也)大意:攻补原则。第四段(然而选材必当……尽之矣)大意:方法众多,难以言尽。这样就不难看出全文的中心思想了。即使全文学过很久,从脑海中也易提纲挈领的反映出全文概貌。另外,学好古汉语基础知识,也是学习医古文重要组成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均编在书末,往往易被自学者所忽视。笔者体会,在学习前先看一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如“工具书”、“汉字”、“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对课文中所遇的部分难点可以迎刃而解,或边学课文边参阅基础知识,可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词汇集锦法:古代医家很多都具有较深的文学修养,从每篇课文中可见一斑。全国统编《医古文》收录文章体裁广泛,语言比较典范,且词汇丰富,对于我们写文章时布局、措词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好的词汇要分类的摘录在笔记本或卡片上,以备今后参考。如学习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序)”、“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大医精诚’)”“抗志以希古文,虚心而师百氏(《温病条辨》叙)”“耽嗜典籍(‘李时珍传’)等,编写类;如“奋切编摩,心殚厘定,凡有攸关,糜不收掇(‘李时珍传’)”,“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温病条辨》叙)”等等都是很好的词汇。另外医古文中引用的成语和典故也相当多,如《医方集解》序中“金针不度”“空谷足音”、“致远钩深”“尝鼎者不仅一脔”“得鱼者忘筌”,《类经》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壁影萤光”“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河海一流”“泰山一壤”,《温病条辨》叙中“按图索骥”“指鹿为马”“当名辨物”“听然而笑”“阳春白雪”等要在理解原义的基础上记忆,集中摘录,可以解决医古文很多障碍。
       七、句式摘要法:掌握句式是进行古代汉语译成白话文的重要途径。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句子与现代表达方式有别,如选择其重要给予记录,学一课摘录一些,日积月累,必有大效。如常见的句式:“奈……何”、“如……何”、“若……何”、“以……为”、“何以……为(奚以……为)”、“不亦……乎”、“有以……”、“无以……”等,在学习每篇课文时,要加以理解掌握。如在学习《脉经序》“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一句中,就必须明确,“以……为”、有“把……当作”的意思,可译作“把缓脉当作迟脉,危险就立刻出现”。再如在学习《医方集解》序“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为?”一句中,要知道“何以……为”的意思是“为什么要用……呢?”可译为:“处方用药的奥妙,全在心中的灵活运用,为什么还要医方呢?”另外对于某些特殊句式的表示更应留心记住,如被动句、判断句、句子成份的省略以及实词活用所形成的句式。
       八、信达雅译法:“信”、“达”、“雅”是清末翻译家严复(1853~1921)倡导的翻译三原,是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的标准。“信”指准确,“达”指通顺,“雅”指优美。三者在译文中缺一不可,但其核心是“信”,这就是说,首先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翻译的方式有两条:一是直译,二是意译。
       一般初学者以直译较好,虽然生硬,但容易紧扣原文。个别地方,有时也可结合意译,不然译出的意思就不好明白。如《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一句,如直译可能不好理解,如意译就易明了。可译作:很幸运地获得宝贵的经典,便把它作为指导学习、解决问题的依据。不论直译还是意译,总的原则不能脱离“信”、“达”、“雅”。有人说,译文是再创作,可见译好一篇文章并非易事。因为语译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凡是古今汉语的各种知识,如词义、语法、句读、词序、分段等,在语译中都要正确地处理,综合地表现于译文当中。
       所以要想学好医古文,还必须具备一些现代汉语知识,否则就会译出不伦不类的文章。
       九、再造想象法:是指依照课文的描述在脑海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在学习“《扁鹊仓公列传》”、“华佗传”、“郭玉传”、“孙思邈传”等名医列传中,根据文中所描述的举止言论,加以想象,就会如临其境,深受其教,均可作为今人之楷模。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再如学习“大医精诚”篇时,孙思邈先生向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精”,即技术精湛,二是“诚”,即品德高尚。并以“心”“体”“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描述,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如能边读边思,一个“大医”的美好形象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对于今天的每一个临床工作者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十、问题启发法:学习每篇课文时,要开拓思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从“言在此,意在彼"中启发思路。如在学习“鉴药”篇“食精良弗知其旨”句中,还要联想到古代与“食”字相似表示“吃、喝”意义的其它词,如尝(上古神农始尝百草)、饮啜(煮炼有节,饮啜有宜)、饮(饮是以上池之水)、啖(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服(服是中以瀹昏烦而锄蕴结)、饵(予受药以饵)、瞰(恣瞰甘肥)。在阅读课文中,如发现有与以前学过相同的字或词,就要想到原来课文中在字词的意义。如在学习《串雅》序的“殆亦柏云所兴许焉”句中,“殆”是“大概”的意思,而在学习《鉴药》篇中“促和蠲毒者投之,滨于殆,而有喜”句中,“殆”则为“危险”之意,这样前后参照,纵横比较,就可以掌握一个字的多种意义。
       十一、联系实际法:在学习课文中,要注意联系当前中医理论与临床,以加深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异法方宜论”时,就可以了解到掌握各种治法因人、因地制宜,是临床必须遵守的准则,故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此类临床实例举不胜举。再如“用药如用兵”篇,文章采用类比的方法,以用兵之道来推论用药之道,并借此提出用药的攻补原则,强调辩证施治、依人裁方等的重要性,读后对于指导临床用药,确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从名医列传篇中,我们还可学到他们的精湛医术、良好医德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于激励我们增强民族自尊心,学好中医,振兴中医,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十二、文以载道法:文以载道,载道者,载医道也。这是学习医古文之精要所在,也是上述十一法之目的所在。不论学哪篇课文,都要从不同角度学深学透,将其中蕴含的医中哲理及医理精华,加以提炼、吸收,以免成为“深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憾事。如《医古文》中所选“《素问》三则”、“《灵枢》三则”、“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标幽赋”、“小儿则总论”等篇,就是很好的医理文章;“尽数”、“精神训”、“养生论”、“病家两要说”等文又是富含哲理的文章,对今后学习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都有很大帮助。通过学习,可获得如下主要收获:①了解到很多古代医籍及其主要内容。②熟悉了部分不同时代名医简历、成才之道及学术观点。③掌握到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及有关医古文的特点。④古代医林风事人情。⑤医论文章的写作技巧与特色。⑥医德医风教育。⑦医理与哲理等等。总之,通过学习医古文,要真正掌握到其中的“道”,对提高今后阅读古医籍能力,学习基础与临床,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上述十二法,限予篇辐,言犹未尽,仅为初学者提供些学习门径。乍看条目缕析,实乃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如能将十二法融会贯通,则可学无不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发掘祖国医学宝库,振兴中医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