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建议书——汶川大地震重建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03:05
   唐山建议书——汶川大地震重建报告
  这是给四川的建议书,也是给每个人的生命之书
  来源:东方早报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7.8级地震。
  1979年11月17日至 22日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死亡人数。会议闭幕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来自此次会议的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
  2006年7月28日,中国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04.0秒,汶川,8.0级地震。
  唐山市委、市政府迅即成立了“援助四川地震灾区领导小组”。
  5月14日上午,唐山专门召集当年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的专家,研究抗震救灾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同时发动群众献计献策。
  在痛苦的记忆里,唐山写成给中共中央和四川人民的《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建议》。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接到专报说:“这个很管用。”
  这也是给所有人的生命之书。
  早报在此刊登全文。
  面对天灾,历史没有多大差异。念死者,尊生者。
  我们建议:
  一、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越多越快越好,只能打人海战术,尽快抢救伤者。
  二、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要尽量携带撬棍、锹镐和水、消毒药品。
  三、空中力量特别重要,尤其要调大量直升机空投食品和药品,转移伤员和孤儿。
  四、想尽一切办法,与断绝交通、通讯的受灾地区取得联系,让受灾群众知道党中央高度重视救灾工作,全国人民正在支援抗灾;通讯断绝的地方可派直升机投放传单;要组织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进入灾区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五、对受灾人员实施分散治疗。医疗救护人员在做好现场处置的同时,应视受灾人员病情轻重,对轻者就近转移到相关医疗单位治疗,重者送到外地治疗。初期抢救最需要的是导尿管和骨折夹板,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很多人就是因为受挤压,排尿不畅而死亡。
  六、要做好生活饮用水的消毒工作,防止发生肠道传染疾病,密切关注环境卫生问题,组织进行大面积消杀,避免一些病菌的繁殖、传播和有害病媒生物(老鼠、苍蝇、蟑螂等)的滋生。
  七、注意食品的安全,在受灾群众中提倡饮用开水、食用熟食,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八、在尸体的处理上,采取消毒火化处理,在不能火化的情况下要选好固定地点,对尸体进行消毒后一次性深埋。
  九、注意外地赴川抗震救灾人员的健康保健问题,防止一些地方病在这些人员中发生。
  如何做好震后伤员救助工作根据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亲历过救灾的同志提供的经验,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人数约有57万,通过自救和互救,脱险人数达45万左右。
  一、自救。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可通过高音喇叭广播、喊话等形式,向他们传达党和政府正在组织搜救的信息,坚定他们获救的信心,并告诉他们采取以下方式实施自救:
  1.尽量用浸湿的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同时尽量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5.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6.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如果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二、互救。组织已经脱险的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抓紧营救。根据唐山地震互救的案例,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如学校、工厂、医院、宾馆等,也就是“先多后少”。
  2.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3.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4.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5.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6.先救“生”,后救“人”。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这样,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更多的人获救。
  7.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如何科学挖掘救助被压人员
  根据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亲历过救灾的同志提供的经验,科学挖掘救助被埋压人员,是保护被埋压人员生命的关键环节。在挖掘救助被埋压人员时,应注意保护好支撑物,清除压埋阻挡物,保证压埋者生存空间。在使用挖掘机械时要十分谨慎,越是接近压埋者,越应多采用手工操作。在施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没有起吊工具无法救出时,可以送流汁食物维持生命,并做好记号,等待援助,切不可蛮干。
  2.救人时,应先确定压埋者头部的位置,用最快速度使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暴露胸腹腔,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妥善加强压埋者上方的支撑,防止营救过程中上方重物新的塌落。
  4.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应仔细询问和观察,确定伤情;不要生拉硬扯,以防造成新的损伤。
  5.对于脊椎损伤者,挖掘时应避免加重损伤。在转送搬运时,不能扶着走,不能用软担架,更不能用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最好是三四个人扶托伤员的头、背、臀、腿,平放在硬担架或门板上,用布带固定后搬运。
  6.遇到四肢骨折、关节损伤的压埋者,应就地取材,用木棍、树枝、硬纸板等实施夹板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7.搬运呼吸困难的伤员时,应采用俯卧位,并将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引起窒息。
  如何做好灾区井下救护工作
  一、井下救护工作专业性较强,应迅速组织矿山救护队赶赴灾区,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唐山开滦矿务局共有1万多名矿工在井下作业,因救护工作组织得力,除坚守岗位牺牲和误入釆空区的17人死亡外,其余全部安全脱险,其中有5名矿工被困井下15天后成功获救,创造了井下救援工作的奇迹。根据开滦矿务局当年参加过井下救护工作人员的介绍,在做好灾区井下救护工作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尽量防止非专业人员参与井下救援,以减少救援工作的盲目性。
  二、大地震后井下极易发生断电,对煤矿救援工作来讲,第一位的是确保井下电力供应。
  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明确通知供电部门,迅速检查向矿区输电电网的安全情况,尽一切可能杜绝停电现象的发生。
  三、如果一旦发生断电,此时井下人员虽然不能及时升井撤出,通风设备又不能启动,但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聚集与人员的安全撤离尚有一段宝贵的时间,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组织撤离。
  四、救护人员在施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巷道的坍塌、堵冒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生坍塌、堵冒现象,技术人员要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处置。
  五、应注意收集保护好井下原始图纸资料,提示救护人员带图下井,这样做有利于准确分析灾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加快救援工作的进度。
  六、当有人员被困井下超过三天以上时,也不能停止营救行动,因为井下有水,人的生存时限要相对长一些。例如,当年开滦赵各庄矿有5名矿工被困井下,矿方根据未上井人员所在的工作区域确定了专门的搜救路线,制定了搜救方案,派专人进行搜救,终于在震后第15天使5名矿工成功获救。
  七、长时间被困井下的人员一旦获救,要迅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救治。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及时对获救人员采取蒙上双眼、补液、供氧等应急措施。
  如何保证地震灾民饮用水供应与安全
  唐山抗震救灾经验表明,在城市供水管网和水源井遭受破坏时,一般难于在最短时期内修复,为保证灾区居民饮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附近城市组织专用车辆供水。唐山地震后的几天,一部分灾民的饮用水问题,就是从北京等地用消防车和其他清洁的罐车送水解决的。
  二、确定临时供水水源。可以把各厂矿和单位的自备井、农田灌溉的机井、分散各地的水井及自来水厂的补压井(或战备井)等作为临时水源。
  三、科学使用河流水源。在使用河流水源时,取水点应设在无人为污染的河段上游,设取水码头或跳板,以便能取离岸边较远的水;可在岸边设砂滤井或用砂滤缸沉淀消毒。
  四、临时性供水水源卫生检验和防护。可采用便携式、适于现场操作的、不需电源的检验设备。如唐山地震时就是采用水质快速测定箱,它包括细菌检验和化学分析两种,能检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等16项指标。同时,水源附近有厕所或堆积有垃圾污物的,必须予以清除和消毒,保证水源周围30-50米之内清洁卫生。
  五、饮用水净化消毒。强烈地震之后,应根据水源水的清洁(或污染)程度,采用相应的净化消毒措施。在估算消毒剂用量时应注意,水源污染重的用量应多于污染轻的,地面水多于地下水。
  六、预防尸碱中毒。地震发生后,尸体经腐生菌腐化分解后污染环境和水源,容易导致尸碱中毒。唐山地震时由于待处理的尸体量太大,采用了集中掩埋方式和一层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掩埋方法。其后水质检验结果表明,没有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对饮用水还可用砂滤,或炭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除掉水中的尸碱和细菌毒素,并用漂白粉消毒等方法,保证饮用水卫生。
  在抢险救人阶段需要重视做好相关工作的建议
  目前,大批人民解放军和各地救援人员陆续进入灾区,抢险救人工作已全面展开。经过与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原成员和曾经亲历过唐山救灾工作的老专家研究会商,就这一阶段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力做到有序组织救援。从唐山当年的情况看,部队进入灾区后,要成立统一指挥机构,实施分片抢救,这样可提高抢救效率。为便于救援队伍快速进入重灾区,在交通路口应安排当地干部群众作向导,并设立明显的交通指向标志。
  二、抓紧抢修道路。应千方百计抢修灾区对外通道,以利救援队伍开进。唐山地震时,从东路进入唐山的先头部队,就是在遇到断桥受阻后,通过搭建舟桥方式,为后续部队和救援队伍快速进入唐山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通过加强宣传安定民心。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持续不断地向灾区群众传达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关注之情,传达人民解放军和各地救援人员已经到达并正在施救的消息,以稳定灾区民心、增强被埋压群众生存的信心。
  四、迅速建立临时党组织。在重灾区应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工作,并依靠临时党组织层层建立起指挥系统,组织有抢救能力的已逃生人员,主动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来。
  五、严防余震造成新的伤害。唐山当时的情况是大震过后,余震不断,不少人在余震中丧生。在组织救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余震的情况,注意规避危险,同时告知民众远离尚未倒塌的建筑物。
  六、迅速调集食品并实施有效空投。应组织周边灾情较轻的地区,向重灾区运送食物和水。唐山当年就是靠营口和周边县区人民送来馒头、大饼等度过了震后初期艰难的几天。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应加大空投力度,对重灾区空投压缩饼干、奶粉、面包、火腿等。
  七、迅速搭建临时避难棚(所)。应从各地积极组织调运帐篷、塑料布、油毡、 苇席等物料,搭建简易棚,以解决逃离险境灾民遮风避雨和过夜之急需。
  八、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应组织公安或民兵迅速进驻党政机关、银行、广播电视等要害部门,使人们感受到社会控制力量依然存在,从而增加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与约束力;同时,严厉打击趁火打劫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稳定社会秩序。
  在抢险救人阶段要高度重视震区卫生防疫工作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唐山打响了防疫灭病的攻坚战,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根据唐山当年防疫灭病经验,震后极易出现的是饮用水污染、人畜粪便不能及时处理、尸体处置不当引发传染病等问题。 要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应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应尽快成立防疫灭病指挥机构。按照军民结合、专业人员和群众结合、援助灾区防疫队伍和当地防疫人员结合的原则,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打一场防疫灭病的人民战争。
  二、把好“病从口入”关。应尽快组织力量修复被地震破坏的供水系统和机井,并设专人对饮用水源净化、消毒,专人监督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尽力保证水源和食品卫生。
  三、加大蚊蝇灭杀力度。应采用飞机喷药、汽车街道喷药、喷雾器喷药等方式,大范围、不间断、拉网式对易滋生蚊蝇的重点部位作深层喷药消毒,防止蚊蝇大量孳生。唐山当年共组织2000多名专业消毒员,对房屋废墟、垃圾堆、固定或临时厕所、污水坑等重点部位喷药,反复消毒达八十多次,震后未出现任何疫情。
  四、注重个人饮食卫生。已脱离险境人员特别是抗震救灾人员,应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尽量不喝或少喝没有经过消毒的饮用水,尽可能吃一些咸菜或饮用淡盐水,以补充盐分和水分。同时,还要注意临时就餐场所的清洁和餐具消毒。
  五、管好厕所和垃圾。震后应尽快组织修复或搭建简易防蝇厕所,设立固定地点堆放污物和垃圾,并及时组织消毒。
  六、清尸防疫。尸体清理应做好喷、包、捆、运、埋5个环节,组织专人将尸体运送到远离居住区和水源地的固定地点深埋。唐山当年就是通过解放军将10万多具尸体运到郊区,对尸体及局部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深埋地下1.5-2米,并加盖土壤和石灰的办法,有效控制了因尸体腐烂造成的水源和空气污染。
  地震灾区人员搜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唐山抗震救灾经验表明,搜救工作应集中在震后的最短时间内,时间越短,埋压者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在震后搜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喊话与被埋者取得联系。利用广播、喇叭等传声工具,通过喊话与废墟下幸存者取得联系,确定其准确位置。如不能短时间内救出,先采取措施,保持幸存者所在位置空气流通,并设法向被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等,以维持其生命。
  二、及时了解相关情况。通过当地幸存者,迅速了解被埋人员分布、房屋结构等情况,以便准确判断幸存者可能所处的位置。
  三、散发哨子等求助工具。在对学校、职工宿舍等人员密集处搜救时,可向废墟缝隙中投掷哨子等求助工具,以便幸存者利用哨子与外界取得联系。搜救人员与幸存者取得联系后,应鼓励幸存者不要呼喊、急躁和盲目行动,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救援人员的救援,以免消耗过多的体力。
  四、注意被埋压者的安全。一是使用的营救工具不要伤及被埋压者;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者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三是清理废墟时,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被埋压者窒息。
  五、做好受伤人员的处置。在搜救过程中,对于受伤较重者,应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墟,切忌强拉硬托。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
  六、借助仪器等搜寻。可借助生命探测仪器等搜寻仪器进行探测,利用搜索犬寻找目标。
  七、延长搜救时间。地震中被埋压者所处环境不同,身体情况不同,生存时间往往不可预料。如唐山大地震后13天,唐山妇女卢桂兰被成功救出,震后15天,开滦5名矿工被营救。因此,应注意延长搜救时间。
  如何做好遇难者尸体处置工作
  现在距离震灾发生已过去三天多时间,如果遇难者尸体处置不当,容易产生腐化, 引发传染病蔓延。根据当年唐山抗震救灾经验,对遇难者尸体的处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尸体包裹。可用包装物包住尸体头部,用覆盖物包整个尸体,或装入塑料袋扎口。
  二、尸体捆扎。包裹后的尸体最好捆三道(头、腰、腿部),便于移运和以免散发尸臭,影响周围环境。
  三、尸体运输。对包捆后的尸体应尽快运走,避免停留时间过长。尸体装车前,要先在运尸车厢垫一层沙土或塑料布,防止污染车厢。
  四、身份辨别。在尸体掩埋前, 应尽量对尸体进行拍照和记录性描述,以便日后亲属辨认。
  五、尸体处理。对遇难者尸体尽可能火化。在无火化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在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的固定地点,集中进行掩埋。对尸体及局部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后,深埋地下1.5-2米,上面要加盖石灰和土壤。
  六、人员防护。遇难者尸体容易产生硫醇、尸胺之类有害物质,处理尸体的工作人员应注意安全。唐山大地震处置尸体时,工作人员佩戴活性炭防毒口罩,并注意防止手部外伤或接种免疫血清,有效避免了尸毒感染。
  另外,如果尸体出现腐化现象,  在扒挖过程中,可用石灰水、草木灰等吸附尸体的含臭物质,用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进行除臭和消毒。
  尽力做好灾区民众的心理和精神疏导工作
  从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情况看,  震灾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会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和精神形成负面影响,比如:丧失生活信心和勇气,消极等待救援,行为失范,价值观出现逆向变化等等,这是大地震后必然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目前,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第四天,根据唐山抗震救灾的经验,应在继续全力抢险救人的同时,尽力做好对灾区民众的心理和精神疏导工作。
  一、应积极引导灾民鼓起生存勇气。唐山大地震后,许多人在失去了亲人时并没有哭泣,但在听到中央慰问电和人民解放军正从四面八方赶来援救时却失声痛哭,这说明受灾群众迫切想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是否能得到援助。因此,及时向灾民宣传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全国军民对灾区的大力支援和施救的信息,可使灾区人民克服灾后一个时期内极易产生的”遗弃感”和”孤独感”,重新鼓起生存下去的勇气。
  二、应积极消除灾民恐惧心理。  灾后一段时间,由于强烈心理刺激,灾民内心的紧张情绪不断积蓄,容易出现恐惧、害怕等急性精神症状。  唐山大地震后就有约20%的严重受灾者患有创伤性应急障碍。因此,应针对灾民的这种心理状况,组织专业人士及时加以疏导和化解,以避免对个人今后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三、应积极化解灾民丧失亲人的痛苦。突遇巨难,亲人丧失,极易使一些人出现精神危机,特别是一些人会产生“亲人都没了,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的情绪,这种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潜在的隐患。对此,建议在继续积极抢救被埋压人员的同时,高度重视已逃离险境人员的”精神救灾”。可组织心理咨询专家赶赴灾区,采取多种形式,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
  唐山市已派出由地震孤儿、单亲家庭和专家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于15曰赶赴灾区,从心理危机干预角度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四、应积极引导灾民规范自身行为。灾变环境下一些人会出现异常和离轨心理行为反应。应加强对党政机关、军事要地、广播电视、银行、商场等重点部位的控制,使人们感觉到社会控制力量依然存在,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与约束力。同时,注意运用教育引导和防范打击两种手段,引导灾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防止出现行为失范。
  唐山震后孤儿安置情况及对四川地震灾区孤儿安置的建议
  唐山大地震中共有4204名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失去双亲,成为孤儿。其中,市区2652名,农村1552名;3岁以下婴幼儿249名,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245名,其他学龄儿童3810名。在孤儿安置方面,采取了国家、集体、个人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使孤儿安置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一、组织领导。当时成立了由市委一把手任组长,民政、卫生、财政、 商业、劳动、总工会、粮食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孤儿安置领导小组, 并下设秘书、政策研究、安置管理三个组。
  二、安置渠道。一是专门成立育红学校。震后,河北省政府迅速决定在石家庄和邢台建立两所育红学校,专门安置地震孤儿。其中,石家庄育红学校接收安置514名,邢台育红院接收安置247名。在这些孤儿中,三名孤儿由于不能查找到其父母信息,  所以为其取名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学校设有哺乳室、幼儿班、学前班,小学各年级乃至初中班、高中班,  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优于社会上的一般儿童。唐山专署、华新纺织厂等也都成立了育红学校和育红院。通过此种方式,共安置孤儿948名。  二是福利院收养。通过各福利院共收养孤儿273名。三是亲属带养。①孤儿相关亲属有抚养能力的,由亲戚收养;②孤儿的哥哥姐姐尚存的,且有抚养能力的,跟随哥哥姐姐生活。  通过亲属带养,安置孤儿2843名。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共安置孤儿4064名,占孤儿总数的96.7%。其余孤儿由父母生前所在单位集中管理,安排进入子弟学校就读,毕业后安排工作。
  三、生活费来源。为保证孤儿的正常生活,当时河北省、唐山市均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要求各级各单位切实保障儿童生活费由父母生前单位从遗属补助费的,孤儿生活费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到收养单位;由亲属带养的,生活费交济。
  四、目前震后孤儿生活情况。孤儿父母生前有单位的,单位解决,孤儿父母不详或生前无工作单位、孤儿集中收养的,生活费交纳或拨付予亲属。孤儿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另行救助。3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震后孤儿均健康成长。1995年,唐山综合福利院的最后一名震后孤儿参加工作。至此4204名唐山孤儿已全部走上工作岗位。  其中,47%的唐山地震孤儿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仅唐山机车车辆厂和开滦唐山矿948名孤儿中,就有790多名获得过省、市、厂级表彰。地震孤儿刘双勇成为开滦最年轻的副矿长;  唐钢热轧薄板厂技术部部长、硕士研究生张洪波,多次主持技术攻关,事迹入选《中国当代科学家发明家大辞典》;工学学士朱立光已是河北理工学院科研处处长;党育新在市残联工作,同时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在四川发生地震灾情后,她主动要求到灾区去,目前正在北川和唐山支援灾区心理咨询专家服务队一起。参加抗震救灾工作。
  五、对四川灾区孤儿安置的几点建议。一是对于没有亲属的孤儿,应先由外地福利院收养。这是目前做好孤儿安置工作最快捷的途径,由政府出资养育,妥善照顾其生活、学习。等灾情稳定后,可再考虑其他方式妥善进行安置。二是采取社会领养方式,对0-14周岁儿童分类采用家庭收养、家庭助养、家庭寄养等方式,分流孤儿。这是最好的一种安置方式,  可使孤儿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孤儿健康成长。三是做好孤儿心理辅导。对福利院集中收养的孤儿,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应高度重视地震孤儿的安置工作
  尽快为地震孤儿提供一个有依靠、有亲情的归宿,引导他们勇敢面对灾难造成的巨大痛苦,帮助他们走出阴影,走上健康快乐的成长道路,  是震后安置工作的一件大事。唐山当年主要采用建立育红院、育红学校等集中供养方式安置孤儿,其中一部分孤儿还转移到石家庄、邢台等外地集中供养。震后重建结束后,再接回唐山上学、就业、成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可以采取集中供养、家庭寄(助)养相结合的办法,为孤儿健康成长创造新的良好环境。日前唐山市委、市政府已向灾区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接收安置500名孤儿并已做好各项接收安置准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接收安置工作。
  一、接收方式。采取两种方式。①家庭寄(助)养。严格寄(助)养程序,在全市选择部分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家庭进行养育,并确立市民政部门为其法定监护人。②福利机构收养。由市综合福利院履行养护教育等监护责任。
  二、安置程序。严格按照国家《收养法》和国家民政部门关于安置地震孤儿的有关要求,由市民政局统一接收,市综合福利院进行集中安置。对实行家庭寄(助)养的,明确寄(助)养家庭应以书面形式向市综合福利院提出申请,并提供寄(助)养家庭户籍证明和经济收入、婚姻状况、子女情况、住房条件等证明;经市综合福利院审查、评估。确认符合条件后,在申请家庭试寄(助)养3个月。试寄(助)养期满后,对适合寄(助)养的,由市综合福利院与寄(助)养家庭签订寄(助)养协议。寄(助)养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期满后再续签。
  三、日常管理。成立援助四川孤儿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妇联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具体工作由市综合福利院组织实施。职责为:负责接收安置的全面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负责履行对四川孤儿的临时监护责任;负责对寄(助)养家庭的跟踪监督管理;负责协调财政、公安、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协助做好有关工作。
  四、经费保障。设立救助四川孤儿专项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按月拨付市综合福利院。寄养期间(含试寄养期间),由市综合福利院按月将财政拨付孤残儿童的伙食费、被服费、医药费、教育费、杂费等交付寄养家庭。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以慈善救助或企业冠名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对孤儿养育进行补贴。
  对四川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根据唐山大地震卫生防疫工作的经验,结合四川地域特点,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①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成立卫生防疫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的指挥部署,使整体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②加快组建卫生防疫队伍,具体负责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防疫消毒和检验等方面工作。③在街道、区、乡以下成立卫生防疫小组,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协助指导卫生防疫工作,发动群众投入到卫生防疫工作中去,确保卫生防疫工作覆盖整个灾区。
  二、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①水源防护。对选定的水源要加强防护,  清除周围50米以内的厕所、粪坑、垃圾堆以及尸体等污染源。禁止人或动物进入水源地区并派专门看守人员。在河流或溪水取水点上游,禁止洗浴、游泳、清洗等。②卫生处理。在地震初期,对混浊或不符合饮用卫生标准的水,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量天尺、木芙蓉、锦葵,马齿苋、刺蓬或榆树、木棉树皮等捣烂加入混水中,将混水澄清;采取煮沸消毒,或用漂白粉等氯素制剂消毒等方式制成饮用水。对用运水工具运来的饮用水,应设专人负责,并对水箱内进行定期消毒。
  三、保证饮食卫生安全。①食品运输贮存。救灾食品应选择保质期较长的定型包装食品,如饼干、罐头以及各种方便食品。食品仓库和堆放食品的地点应干燥、通风、清洁。②食品发放食用。发放食品时应派卫生防疫人员把关,对生霉、腐败、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胀、漏气与严重锈蚀的罐头,禁止发放食用。对挖掘出的食品要经卫生检验队检验,确定是否可以食用,能食用的要经高温处理。  特别是对挖出的肉类食品或砸死的牲畜确定不能食用的,要一律作深埋处理。③预防食物中毒。霉变、腐烂食品、病死畜禽坚决不吃;野生植物、菌类选择吃,防止有毒植物中毒。
  四、控制病媒生物密度。①飞机喷药杀灭,对灾区整个环境进行大面积不间断消杀,降低蚊、蝇、老鼠等病媒物密度。②地面喷药杀灭,对面积较大的居民点、坍塌的建筑物、厕所、粪堆、污水坑、垃圾堆以及挖掘、掩埋尸体现场等处,可采用车载大型喷洒器具进行蚊蝇灭杀。对分散的居民点室内和面积较小道路窄狭的地点以及山坡、滩头等机动车辆难以到达的地方,可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  静电喷雾器以及小型手提喷雾器进行蚊蝇灭杀。③烟熏杀灭。对空气流动较慢的地方和喷雾器喷洒不到的地方,可用烟剂熏杀蚊蝇。此外,应特别注意多种杀虫剂混合使用或交叉使用,以防止蚊蝇产生耐药性,降低杀灭效果。
  五、做好清尸防疫。人畜尸体腐烂是引发传染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认真做好人畜尸体处置。①在尸体清理时,可选择喷洒石灰水、草木灰、来苏水、漂白粉等消毒除臭。②在尸体运送时,应严紧包裹,运尸车垫覆沙土、石灰或塑料布,避免污染沿途环境。③在有条件时,对尸体应尽可能火化处理。④对没有条件火化的,掩埋尸体应选择远离水源和居住区的地点深埋1.5至2米,防止出现二次污染。对尸体的处理越快越早越好,集中掩埋比分散掩埋好。唐山当时在集中掩埋尸体时,曾采用塑料袋裹尸、一层尸体一层石灰的办法,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④不能马上进行掩埋的尸体,应运送到远离水源和居住区的地方集中停放,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消毒除臭。
  六、搞好临时环境卫生。震后初期,粪便、垃圾等往往得不到有效处理,容易使居住地环境产生新的污染,引发传染病发生。①建立应急公共厕所。应组织卫生防疫人员指导居民选择合适地点,利用就近材料,建应急公共厕所,要求做到坑深(1.5米深)、窄口(1.5米宽)、加盖,四周挖排水沟,外围草帘。②建立临时垃圾存放点。在灾民安置点设置生活垃圾集中存放点,建立临时垃圾坑及污水坑,定期喷洒杀虫剂,并组织人员定期回收生活垃圾,进行消毒处理。③加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引导群众自觉维护身边卫生环境。
  七、开展预防接种。在灾区应开展以肠道、呼吸道、病媒生物传染病免疫预防接种。根据当地实际,应优先开展甲肝、乙脑、伤寒、乙肝、麻疹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必要时开展霍乱疫苗接种。
  八、尽快恢复当地疾病控制体系。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组成疫情报告网络,及时防控各类传染病发生。
  对做好汶川地震遗址保存工作的几点建议
  唐山大地震后,由于当时主客观原因,很多本应保留下来的大面积的能给人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地震遗址,被当成废墟清理掉了,它们的影子只能从目前幸存者的记忆和发黄的老照片中去寻觅,这是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的又一个巨大遗憾。这次汶川大地震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人类的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四川建立一个集地震遗迹保护、地震科研、地震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一体的国家级地震遗址、遗迹公园,保存地震遗址,留下这些可铭教后人的城市地震”活样本”。根据唐山仅有的几处地震遗址保存经验,建议在四川地震遗址选择保存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地震遗址选择原则。地震遗址的选择应遵循:(1)长久性。作为遗迹要考虑保护的永久性,应选择便于长久保存的场地,例如地表错动可选山体错动,最好不选择树行错动。(2)典型性。在同类破坏现场要反复考察、比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进行保护。(3)具有一定规模。体现地震现场的客观性。(4)交通便利。方便人们进行参观、考察,凭吊,将来减少维护遗址成本。
  二、根据汶川地震造成破坏的特点,应选择典型破坏场地作为遗址妥善保护。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地貌破坏极其严重,可为今后国土保护研究提供研究现场。建议选择地震引发的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地表错动,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的典型场地,分别采取不同方式予以保护。
  三、及早明确管理单位选点,保护原貌。时间最好选在恢复建设之前,以保护地震现场原始面貌。
  伤员救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伤员救治是抗震救灾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救治不及时或伤情后续治疗不到位,势必增加死亡人数,影响抗震救灾成果。唐山大地震中重伤员达16.4万人,根据当时伤员救治情况,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序救治。震后全国各地均派出医疗队支援灾区,应根据灾情对医疗队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安排,保证医疗救护工作有序开展。
  二、就地救治。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就地开展医疗救护。
  三、转移救治。应及时将重伤员转移到外地医治,对提高救治效果至关重要。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应采取空运方式,由专业医护人员陪同并配备消炎、麻醉等紧急救护药品。交通恢复后,可利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转移伤员,沿途应设立药品、器材和食品供应点。当年唐山地震时共外运伤员1 0万多人,其中前十天主要靠空运,转移伤员2万多人,打开了一条空中生命线。后期主要靠铁路外运伤员7万多人。
  四、伤员搬运。唐山震后受伤人员中,骨折(包括脊椎骨折和合并截瘫)占第一位,第二是软组织损伤,第三是挤压综合征。在转送伤员过程中,应由医护人员指导,根据受伤情况正确搬运伤员,避免和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和伤情加重。
  五、器械和药品配备。从唐山大地震救治伤员的处理情况看,包扎和更换敷料的约占37%,采取抗感染措施的约占11%,进行止血的约占11%,  实行附木固定的约占6%。因此,应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备医疗器械和药品。
  六、伤员情况登记。伤员信息登记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来源等情况,尽可能详细。外转伤员时,应提前将外转伤员的数量、伤情分类等有关情况,预先通告各接受伤员的医疗单位,以便于救治接收单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随时做好接纳伤员准备。日前唐山组织各医院已为接收四川伤员腾出200张床位,随时可以接收伤员。其他城市也可根据灾区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与灾区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备急需。
  迅速建设简易房是灾民渡过难关的当务之急
  从唐山抗震救灾的经验来看,  以救人为主要目的抢险阶段过后,将进入灾民的生活安置阶段,而这一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居住问题。只有建起简易房,把灾民安置进去,尽快恢复家庭生活,才能安定民心,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进而引导广大群众投身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奋斗中来。震后唐山共建简易房187.9万间,有效解决了灾民栖身和入冬取暖问题,住简易房成为所有唐山人的共同经历。震后十年简易房才完全拆除。鉴于四川灾区震后多雨潮湿,帐篷易于损坏,不宜灾民长久居住的实际,建议四川地震灾区,应尽早考虑修建简易住房。根据唐山大地震后建造简易房的经验,应注意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早部署、早安排。唐山大地震后的第八天(1976年8月6日),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就召开了建房工作会议,要求在冬季到来之前,让灾民住进不怕余震,又能保暖越冬的简易房。建设简易房应遵循“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逐步完善”的原则。建造的基本要求为“五防两通”(防震、防雨、防风、防寒、防火,通电、通水),简易房应尽可能使用三至五年时间,为新的住房建设赢得宝贵时间。
  二、简易房选址。建设简易房,能就近选址最好,便于就地取材,并可充分利用原有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建房速度。不能就近选址的,应尽可能选择那些不受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影响的地方和危险地段。同时应尽量靠近水源,使用管理好火源。
  三、简易房基本结构。唐山震后建设的简易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两出水”结构,为人字梁起脊房;一种是“一出水”的前高后低滚水房。建起四柱木架,顶上铺苇席、草袋,上面再铺上油毡。四壁砖石只砌到窗台,上半部用木杆或竹竿支撑笆片当墙,内外抹泥。朝阳方向安装上门窗,没有玻璃就钉上透明的塑料布。简易房高2米左右,房顶油毡结合部加热沥青黏住,油毡上涂刷一次沥青并洒上沙子,再用砖头零散压住。屋内可用旧报纸糊上顶棚(两层报纸为宜),以进一步提高防雨和御寒能力。
  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简易房材料简单,施工方便,几把瓦刀、一个泥抹子、一把锯、几把铁锹,就可以干活了。五六个人一天就可以盖成一间。唐山建设简易房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每天投入6万兵力,按统一部署,划片包干,按建制分配任务;  唐山百姓当时有10万多人参加建房,最高纪录是一天建成20万间。建设方法主要包括:一是较大型企业单位组织职工和家属统一修建,解放军和街道配合。二是街道、解放军组织居民集体修建,有关单位配合。三是集体修建与农村各家各户自建相结合。农村年老体弱家庭由集体负责修建简易房。
  五、抓紧做好建造简易房所需物资的筹备。简易房建设,主要采用砖石、木料、门窗、稻草等,同时需要大量的木杆、竹竿、笆片、竹席、油毡、防洪草袋、大铁锔、铁丝等建设物资。唐山震后,各地共支援1038万根杂木,90万卷油毡,共38万片苇席等建房物料,有效缓解了建设简易房用料紧张问题。对此,建议四川灾区在这方面应及早做好准备,同时各地在支援食品、水、药品等急需品的同时,也要考虑这方面问题。建设简易房所筹备的物料,应统一由政府掌握和使用分配。
  六、可抓紧生产组装式房屋。可以组织有关企业,抓紧入冬前的有限时间,全力组织生产装配式房屋和彩钢瓦房屋,成片组装。
  目前,唐山市正在组织有震后建简易房经验的志愿者,一旦四川灾区有这方面的需求,可随时前往指导简易房建设,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应尽快恢复灾区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震后尽快恢复学校上课,不仅容易做到,而且对改变灾区气氛,增强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恢复灾区正常秩序,稳定社会意义重大。唐山大地震时,学校遭到严重毁坏,全市80%的校舍倒塌,18%的教职员工震亡。为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学生受到其他伤害,震后第八天,唐山第一所抗震学校开学上课;8月中旬,农村中小学陆续复课;当年9月,全市409所中、小学全部复课。唐山经历过地震的人说:当时一听到孩子的读书声,心情一下子就变了。根据唐山震后学校复课经验,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迅速恢复对学校的组织领导。应把学校复课作为抗震救灾、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学校领导干部幸存较多的,组织起来成立学校临时领导班子。对伤亡比较大的学校,组织学校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负责学校日常管理。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指挥下属的学生复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复课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临时教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恢复教学的场地,并确保安全。①可选择在帐篷、简易房中组织学生上课。②如天气条件允许,可选择在室外空旷场地或树荫下上课。③可以暂时将地震中未倒塌的房屋用做教室,但一定要经过严格检验,确保不是危房、符合抗震标准,防止出现衍生灾害。④根据学生数量,可采取多个学校合并上课的办法,这样既可减少场地的选择,也可减少教师的配置。
  三、尽快充实教师队伍。①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师资力量,支援受灾严重地区。②师资仍不足的可暂时由当地有教学经验的志愿者承担。③可聘请当地退休教师弥补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四、增加教学内容。在安排好文化知识课学习的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以下内容:①注意抗震救灾知识和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向学生传播科学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等知识。②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尽快消除大地震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对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尤为重要。③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对灾区大力支援的情况,增强恢复重建家园的信心。
  五、尽可能配备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①对现有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可在灾区各学校之间合理调剂使用。②及时统计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毁坏情况,根据学校需要,由政府统一进行采购。③对援助灾区的各种教学物资,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调拨,在最短的时间内配置到学校,发放到学生手中。
  在抗震救灾中应充分认识到灾民心理
  从唐山抗震经验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  注重的只是抢险救人,而忽视了对伤员、受灾群众以及抢救队员的心理疏导工作,造成了震后相当一部分人长久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据我市赴四川灾区专家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反映,地震已给当地群众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刺激,主要表现为行为木讷、不说话、只流泪、反应迟滞;一些抢险救援人员在连续扒挖尸体后,心灵上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在抗震救灾中,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援助,还应在灾民精神抚慰上给予帮助。目前,我市赴川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已先后对近千名群众和58个个例进行了心理疏导,较好地稳定了群众情绪,较好地消除了群众恐惧心理,进一步增强了受灾群众直面人生、正视灾难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得到了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充分肯定,起到了医疗救助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市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在前线开展工作的情况看,当前应充分认识到灾民心理抚慰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抚慰工作。
  一、做好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抚慰工作。灾区群众在灾后一段时期内极易产生恐惧、担心、无助、悲伤等心理反应,出现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记忆力减退、心跳突然加快等身体症状,出现易怒、过度警觉等情绪。这时只有采取及时的心理咨询,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咨询服务,我市专家服务队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①向灾民宣传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政府高效救援、全国上下对灾区的大力支援等积极信息,以及广泛宣传地震、抗震科学知识等,减弱了群众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②对部分伤员由于心理恐惧,出现突然大叫和抽搐等情况,采取耐心倾听、稳定情绪,并辅助药物治疗等方法,提高心理治疗效果。③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针对在北川一中操场等待孩子救援情况的家长情绪不稳定情况,我市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先后两次在现场与家长进行单独交流沟通,让他们相信解放军正在全力施救,较好地稳定了学生家长情绪。
  二、做好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抚慰工作。大多数救援人员成长在和平年代,当身处惨烈的灾难环境中,所见所闻常常使其心灵受到一定冲击和损害,严重困扰身心,容易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出现体能下降、情感迟钝、失眠多梦、交流不畅等不良反应,直接影响到抗震救援工作。目前,在四川灾区救援一线的大部分是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年龄大多在18-22岁,连续几天的抢险救援工作,已使他们承受了很重的心理压力,有些战士出现恶心、不吃饭、失眠等情况。针对这种问题,唐山心理咨询服务队专门为当地参加救援的部队配置了心理专家,为年轻战士进行心理疏导,受到了当地救灾部队的欢迎,很多战士主动找专家进行咨询,舒缓压力,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科学有序地开展心理抚慰工作。①科学组织开展。由于震后存在心理危机的人群比较复杂,既有幸存者、目击者和遇难者亲朋好友,也有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等,而且导致心理危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心理危机往往不能在灾后很短时间内能够解决,可能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因此,应认识到心理抚慰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同时,应坚持心理救助与生理救助同步进行,分清重点,讲究方法,有组织、分层次地做好每一项工作。②选派专业人员并强化培训。目前,前往和准备前往灾区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工作处置不当,很容易对灾区群众心理造成二次伤害。我市心理咨询服务队成员选择了高等院校和专业医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以及震后孤儿,这样做到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还有亲身经历,这样的人员构成有利于提高心理咨询援助的效果。③增加救助力量。灾后心理咨询救助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由于汶川地震的受灾群众较多、救援规模较大,预计可能会有60万至100万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救助。目前,在灾区现场的专业心理咨询队伍较少,不能大范围地有效开展工作。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数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群众心理,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弱群众内心痛苦,避免对个人今后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灾区心理咨询工作深入开展,我市挑选23名心理咨询专家组成第二批心理咨询服务队,于5月19日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唐山震后孤老截瘫人员安置情况及对四川地震灾区孤老截瘫人员安置的建议
  唐山大地震共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人,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在安置方面,采取了国家、集体、个人同时并举的方针,使孤寡老人和截瘫患者的生活得到了妥善解决。
  一、组织领导。当时成立了由市委一把手任组长,民政、卫生、商业、财政、劳动、总工会、粮食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秘书、政策研究、安置管理三个组。
  二、安置渠道。地震孤老安置:一是对有可归口单位震亡干部职工的父母,由归口单位发放遗属补助费,生活不能自理的由单位供给、亲属带养或派人照顾。二是兴办城市区、街敬老院(福利院)集中供养。三是对生活能够自理本人不愿入院的分散供养,政府按月给予生活补助。四是对郊区和各县农村的孤老,通过建立敬老院和认真落实“五保”政策等措施,使他们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截瘫人员安置:一是在市区和各县建立截瘫疗养院,安置无家可归和家中无条件疗养的截瘫伤员。全市共建截瘫疗养院18所,设病床1000多张,办院经费由政府拨款(包括医疗器械、药费及各种设备费)。对农村乡镇无条件建立疗养院的,则安置在敬老院。二是动员大厂矿、单位归口安置。原系国家职工和随职工居住的职工家属,由所在单位采取建立家庭病床、办疗养院(所)的方式负责安置。单位没有能力办疗养院的,经单位申请,由民政部门管理的截瘫疗养院接收,费用由单位自理(包括住院费、治疗费等)。三是家中有照顾能力的截瘫伤员,分散在自家和亲属家疗养,作为家庭病房,由政府提供补助,由卫生部门巡回医疗。四是伤势稳定以后,在伤员集中的地区建立康复治疗中心或由截瘫疗养院兼负康复职责,协助截瘫人员进行职业康复锻炼。
  三、生活费保障。为保证孤寡老人和截瘫人员的正常生活,当时唐山市委专门下发有关文件,明确了孤寡老人的供养标准和截瘫人员的救济标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上涨等因素)不断提高供养救济标准。
  四、震后生活情况。震后32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唐山市孤寡老人生活有保障,生病有人管,临终有人送,幸福地安享了晚年。截瘫伤员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都树立起了正视现实、从现实出发、追求有意义生活的人生信念,80%截瘫伤员通过参加职业康复训练,身体功能得到了一定的康复。有些人成了家,有的自学成才当了作家,有的还成了善于经营的企业经营者。
  对四川灾区震后孤寡老人和截瘫人员安置的建议:
  1.对于没有亲属的孤寡老人,可考虑统一输送到其他省市敬老院暂时安置,待四川恢复重建后,再将他们接回原籍,由政府统一赡养。
  2.可考虑将截瘫伤员转送受灾较轻地区或外地治疗、疗养,待伤势康复后,再接回原籍。
  3.做好孤寡老人和截瘫伤员的心理辅导,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珍惜生命增强生活信心。
  加强社会控制保持灾区稳定
  唐山大地震后,一度出现过谣言传播、  灾民恐慌,个别人哄抢仓库和商店等状况。鉴于此,在抗震救灾中不可忽视社会控制,努力保持灾区稳定。
  一、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应及时传达中央和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及解放军和救援队伍施救情况,宣传防震抗震知识,消除群众对地震的恐慌心理,稳定灾民情绪。同时,对制造和散布谣言的人要严厉打击。
  二、控制闲散人员进入灾区。对没有有效证件和组织介绍信的非支援灾区人员一律禁止进入灾区,防止个别人员流入震区,趁火打劫、伺机作案。
  三、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尽最大努力向受害群众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保证群众的生存需求。及时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因余震发生引起新的恐慌。
  四、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保卫。对银行、商场、药店、医院等重点部门进行昼夜值勤、巡逻,防止不法分子进行哄抢。加强对供电、通讯、桥梁、隧道、加油(气)站等重要设施的保卫,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破坏。注意对监狱、看守所、劳教所等特殊地点的监管,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五、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对水库、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民爆器材、烟花爆竹生产及储存场所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隐患排查,确保灾区安全。
  六、增派警力支援。应从外地调配警力,  参与巡逻值勤、安全保卫、交通疏导、疏散群众等工作,保证灾区社会治安稳定。
  灾区救灾物资管理与发放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支援救灾物资正在源源不断地到达灾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对集中,急需加强对救灾物资的统一管理,确保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这有利于稳定灾民心理,稳定社会秩序。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短短三个月就收到各类救灾物资537种,约70万吨,对这些物资当时我们采取了集中管理、统一登记、专人负责的办法,使每一次物资接收、调配都有登记可查、有人负责,确保救灾物资及时有序地发放到灾民手中。根据唐山救灾物资管理发放经验,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统一调度。应成立救灾物资管理机构。对地方政府管理救灾物资尚不具备条件的,可由当地救灾部队成立专门小组负责物资的接收、管理,并由当地政府及居委会,村委会配合统一分配、发放,确保救灾物资有序领取、有效利用。在政府救灾物资管理机构成立后,转由其调配管理。
  二、摸清底数,合理调配。应根据震灾损毁程度、灾民人数、伤残状况,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发放救灾物资,确保救灾物资合理调配发放。
  三、严格程序,做好登计。对全国各地支援救灾的物资,应建立接收、发放统计台账。对收到的每一批救灾物资应由专人进行分类登记,每日汇总上报,确保及时掌握救灾物资接受整体情况。对按计划发放的每一批物资应详细登记,严格按物资调拨通知单发放,提货人要签字确认,确保救灾物资管理发放安全、无差错。
  四、全程监督,公开透明。对救灾资金管理发放应实行全过程监督,定期检查审计使用情况,防止发生少数人或单位侵占、挪用的情况,使救灾物资得到充分利用。对接受、发放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公布,确保公开、透明。对以权谋私、贪污、截流、克扣、挪用救灾物资等违纪违法行为,应从严从快处理。对因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救灾物资重大损毁或丢失的,应由所在单位负责追回或赔偿,并依照有关规定对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理。
  唐山市赴川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对做好灾区群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唐山市在四川灾区已有两支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自入川以来先后对数千名群众和几百名个例进行了心理疏导,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欢迎。唐山市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在搞好心理咨询辅导的同时,也就下步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搞好前期培训。当前灾区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较多,且情况各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志愿赴灾区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使其了解灾区详细情况,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2.优化人员配置。应采取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主,非专业志愿人员为辅的形式,组成若干小组开展工作。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志愿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各尽所能,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
  3.突出工作重点。目前灾区的青少年儿童和一线救援人员,是迫切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人群。所以,心理咨询志愿人员,应该重点围绕这一人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抚慰工作。特别是针对灾区部分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复课的情况,建议把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复课后的第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恐慌和恐惧心理,有利于学生直面灾害、燃起希望、增强信心。日前,唐山市赴川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已为遵道镇希望小学复课学生讲授了第一堂心理咨询辅导课。
  对四川灾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唐山震后恢复重建经验,在组织抗震救援的同时,应把恢复重建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同步予以推进,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应迅速成立以规划建设专家、地质勘测专家、当地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恢复重建领导机构,具体负责灾区恢复重建整体工作。领导机构应下设地质勘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小组,分别负责专项工作,并指导各地开展相关工作。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应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工作。①重建规划应以地震轻重为依据,对那些属震毁型城市、村镇应重新建设,对那些属震损型城市、村镇,最好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恢复建设。②应按照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重建城镇进行规划。③在重建选址上,应注意避开地震断裂带。④在居民住宅、工业企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上,应力求科学合理,确保功能分区完善,道路交通畅通,建筑新颖美观,符合环保要求,防止出现二次建设情况,避免出现人力、财力的浪费。
  三、吸取教训,做好设防。①提高抗震标准。应根据国家建筑抗震标准,从用地选择、建筑设计,以及施工组织等各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抗震等级。②设立避震场所。针对城市建筑密集的情况,应有计划利用自然条件适当开辟避震场所,并以中小型场所为主,均匀分布,便于居民疏散避险。同时,可增加楼房间距,并设立相应的绿地。③增强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在交通方面,应增加城市出口,做到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力求形成环行路;在供水方面,应采取多水源环形供水方式;在供电方面,应采用多电源供电,减少架空明线,并采取环形供电方式;在通讯方面,应注意有线、无线通讯相结合,机房分建,等等。
  三、统筹安排,科学施工。震后恢复重建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废墟清理和住宅搬迁,由于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统筹合理安排。①在废墟清理方面,可先组织专业力量,根据恢复建设施工需要来进行集中清理。并选择适当的运输路线、倾倒地点,防止出现二次搬运。②在住宅搬迁方面,可先在市区、城镇边缘地带或新规划的空地上,建造第一批住宅,在这批住宅建起来后,将应搬迁的居民迁住进去,以便腾出场地进行清墟和施工。
  四、严格监管,做到节约。震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大量资金将投入到恢复重建中,应健全审计机制、监督机制,可专门成立工程设计建设审查小组,分别对工程设计和工程预决算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据不完全统计,唐山震后先后审查了800万平方米的设计施工图,及时调整和修改了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仅此一项就削减不合理投资7105万元。同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向国内外进行招标,遴选方案,确保资金科学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