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替代能源战略路线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44:49
发展替代能源:中国替代能源战略路线图
  如果说在去年冬天,中国的替代能源战略主要还属于学界和业界诸多精英讨论的题目,进入2007年以来,它已经成为广大公众兴味盎然的话题。

  事关未来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大计,替代能源本来就是新闻聚焦的领域,最近的微妙变化在于神秘面纱被摘掉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办、财政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部等部委官员们,都在不同场合以更加透明的方式描述替代能源的战略、技术成果、未来目标。

  大型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神华集团、中粮集团,对替代能源各怀雄心,经常传出最新的投资发展计划。更多的科研单位、中小企业也投身其中,在替代能源的不同路径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股浪潮。

  在全球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的大背景下,寻找更加环保的替代能源,无疑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在采访中,《中国投资》时时体会到一种更加强大的雄心和自信,政府部门和产业界的思维没有受国际油价一时涨跌的牵绊,而是面向未来,是一种战略性的深谋远虑。

  在我国的能源安全策略中,发展替代能源是未来战略的重中之重。

  在更大的时空视野中,这其实是一场科技研究的竞赛,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进行研发投入,在研究替代燃料及推广新能源方面已有一批新成果。

  对核心技术的追求,是我国长期不懈的重要坚持。中国是一个大国,必然寻求对未来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导能力,并且为全球未来能源做出贡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替代能源技术已逐步成熟,部分产业化示范工程即将投入使用,乙醇汽油等替代燃料试点进展顺利,为进一步发展替代能源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于我国替代能源的大战略方向,早已指明。去年11月20日上午,在研究替代能源发展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副总理曾培炎指出,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当前,要重点发展车用燃料和替代石油产品,搞好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和煤基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开发应用;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尽可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月份,《中国投资》专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吴吟巡视员、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胡静林司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韩文科所长等权威人士,深入解读替代能源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国家财政支持替代能源的体制、全球替代能源未来大势等重要方面。

  不止于此,在大量采访产业、科研等资深人士基础上,《中国投资》还系统地梳理了燃料乙醇、煤基能源、生物柴油、秸秆发电等四大热点,细致解读核心技术、重大项目、产业化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最新变化,剖析替代能源发展的投资机会,以供投资人士参考。

  发展替代能源

  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专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巡视员吴吟

  《中国投资》:近几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请您谈一下我国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意义。

  吴吟: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7%。石油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着眼于长远发展,发展替代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们应该遵循能源结构演变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资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大力开发利用水电、风电、生物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只有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才能提高应对高油价和原油供应趋紧的能力,才能弥补快速扩大的石油供需缺口,才能有效解决区域性能源品种短缺问题,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投资》:在研究和制定替代能源战略方面,发改委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吴吟:2005年底以来,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组织开展替代能源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发展替代能源。

  从大的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五件事情:一是成立替代能源研究领导小组,组织石油、石化、煤炭、汽车等行业30多家机构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开展替代能源专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鼓励发展节能汽车、柴油车,实行节约替代。三是开展煤代油气,乙醇汽油等替代燃料试点进展顺利,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一次能源。四是加强替代能源技术逐步成熟,部分产业化示范工程已经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之中。五是陆续制定出台了一些支持替代能源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国投资》:目前,我国替代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

  吴吟:受到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各种替代能源在资源、技术、能效、经济、环保等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无论发展哪种替代能源,替代量都有限。只有因地制宜地多元化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行、最大限度的替代。

  一是全方位强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是最现实的能源替代。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大力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严格规范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单位GDP能耗降下来,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20%的节能目标。

  二是多层次开展能源替代。在化石能源、石油、车用液体燃料三个层次上同时实施替代。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尽力扩大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在可以替代石油的领域,限制并逐步过渡到禁止使用石油;因地制宜发展替代能源。

  三是多元化发展替代燃料。在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大力开展燃料油替代,尽可能减少石油消耗。高起点发展煤基和生物质车用替代燃料,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示范,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煤基液体燃料,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环境、不顾此失彼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

  四是高起点推进化工原料替代。加快发展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技术,逐步改“油头”为“煤头”,减少石油作为化工原料的消耗,拓宽石油替代的领域和方向。

  《中国投资》:我国替代能源的发展重点,一直是产业界、投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对发展重点的准确描述应该是怎样的?

  吴吟:在尽可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以煤炭和生物质为主,从燃料和原料两方面替代石油。

  一是重点发展车用替代燃料。“十一五”期间,加强车用替代燃料的研发与扩大示范,完善标准体系。“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确定发展重点,加快发展。在煤基液体燃料方面,加快煤制油示范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产业化。推广二甲醚替代民用液化石油气,开展二甲醚汽车示范工作,提高发动机和材料的可靠性、耐久性。制定和完善车用甲醇燃料标准,继续在一些地区的定点线路上,稳妥开展甲醇燃料应用示范。在生物质液体燃料方面,重点发展木薯、甘薯、甜高粱等燃料乙醇。开发动植物废弃物、麻疯树、黄连木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素燃料乙醇和合成燃料,建设工业性试验和示范项目。在天然气燃料方面,在资源优势地区的特定车辆上推广应用天然气,发展各种燃气动力及混合动力汽车,完善和建设燃料输配系统。

  二是把替代化工原料用油作为重点。“十一五”期间,重点鼓励发展正在走向成熟的煤制烯烃等技术,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工艺和技术,建设商业化运营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煤炭的最佳利用形式是发展多联产。煤基多联产的龙头工艺是煤炭气化,根据市场需求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可以同时生产化工产品、液体燃料和电力,具有产品结构灵活、生产成本低和能源转化效率高等特点。在多联产中,煤炭中的污染物可被最大限度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如硫可回收利用、高纯度二氧化碳便于利用或封存,从而实现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污染物的近零排放。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为原料生产替代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是我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还是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中国投资》:在替代能源工作方面,发改委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吴吟:发展替代能源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加强替代能源科研开发,加快产业化步伐,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四个方面:

  一是抓紧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在现有工作和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替代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立产业布局和阶段性发展目标,统筹考虑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快替代能源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支持力度,对替代能源实行项目支持、财税和补贴等优惠政策。

  二是尽快完善标准体系和规范市场。加快完成煤基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相关国家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尽快完成甲醇燃料应用对人体影响的跟踪研究与评价。严格替代能源项目的市场准入,对发展规模、能源效率、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等提出明确规定。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公众利益。

  三是注重提高技术档次和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科学设定替代能源技术准入门槛,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努力减少替代能源生产过程中的耗水,加强对余热、硫化物、二氧化碳等综合利用,真正做到“吃干榨尽”,实现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四是加强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完善创新机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为新技术扩大示范创造便利条件。配合973、863等主要国家科技规划,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通过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研发,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探索生产可应用的新能源。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专访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胡静林司长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三大扶持机制

  《中国投资》:在发展替代能源方面,财政部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胡静林:去年1月5日,金人庆部长指示我们做一些替代能源的研究。回来后,经济建设司邀请了一流专家,组成一个调研班子,对石油替代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结果是:近中期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液体能源,对能源替代、农民增收、环境友好的外部效应都比较好;另一条是煤制油,总体来说还是化石能源之间的转换,但要想在近中期形成大规模替代,煤制油还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我们提出,争取到2020年把石油对外依存程度控制在50%以内。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提出了一些财税政策的保障机制:风险分担,成本分摊,研发投入。

  从远期发展目标看,我们提出发展氢能的建议。在氢能替代方面,美国加州走得比较远,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制氢、储藏、运输等环节还没有解决好。但氢能是一个洁净能源,也许再过二、三十年时间,氢能将成为替代能源的主力。这份《关于加快发展我国石油替代能源的政策建议》的报告,经金人庆部长呈交给国务院。去年3月13日,温家宝总理批示:“金人庆同志的建议应予重视。加快发展我国石油替代能源,要总体规划,科学论证,确立重点,政策扶持,积极推进。此事列入国务院议事日程,印发国务院领导同志”。

  接下来,我们紧锣密鼓地展开研究,作为经济建设司2006年工作的头等大事。除了继续研究生物质能和煤制油,我们还深入研究了风能、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提出了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的建议。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制定光伏发电、秸秆成型、秸秆发电等方面的财税扶持政策。

  《中国投资》:应该怎样理解“风险分担、成本分摊、研发投入”的财税扶持政策?

  胡静林:生物质能源的成本很高,但具有良好的外部效益。一般来说,发展生物质能源盈亏平衡点大约在65美元/吨左右。目前,欧盟对生物柴油的补贴差不多在1万元/吨,国外柴油价格一般是1.5万元/吨。美国发展燃料乙醇也是一样,联邦政府免税,州政府也免税。

  借鉴国外经验,生物质能源的高成本应该由化石能源消耗者来共同承担。我们提出了成本分摊的体制,未来在征收燃油税的时候政府应考虑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征收生态附加税的方式。

  在目前,这个政策建议提出得似乎超前了一点。但要想把生物质能源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这样做。

  目前,国内对燃料乙醇已经制定了补贴政策。对河南天冠、黑龙江华润、安徽丰原、吉林燃料乙醇等四家企业,我们一直在给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其实就是成本分摊的形式,只不过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施行机制。

  发展生物质能、煤制油的最大风险是石油价格的变动。石油价格高,搞煤制油肯定能赚钱,搞生物质能离盈亏平衡点也差不多;但石油价格如果再跌到30多美元,发展煤制油就会亏损。

  我们借鉴南非沙索公司的做法,他们就有一个风险分担机制。具体思路是:在盈利时,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一旦发生亏损,就用这笔钱弥补。如果风险基金不足以弥补亏空,政府再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对企业来说,政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风险分担环境,有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就可以进行理智的投资。

  第三个机制是研发投入。发展替代能源成本高,风险大,归根结底是技术问题,瓶颈没有突破。特别像生物能源的发展,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关键技术还没突破,一旦突破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目前看,不管是煤制油、风电,还是太阳能、生物质能,都是新兴的高技术领域,对技术研发投入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现有的科技部863、973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都应向这方面倾斜,支持企业攻克一些难题。

  要有战略眼光

  《中国投资》:近两年,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很大,目前已经从去年最高峰时的80多美元下调到50美元左右。您如何评价油价波动对我国替代能源发展的影响?

  胡静林: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用战略眼光看待替代能源。如果你已经想清楚这是一个永恒的战略问题,就一定要用战略的方式来思考。金部长有一句话,替代能源研究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能源是关系到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要保证经济安全,国家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不能因为油价高低,或者因为煤价的高低,也不能因为替代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高低,就否定或改变替代能源战略。

  如果已经想清楚,战略已定,可能有时成本会高,但这个高成本就是为了保证将来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我们要以一种战略眼光看待能源安全和替代能源。

  《中国投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理由之一就是“石油枯竭论”。关于我国发展替代能源的紧迫性,您是怎么理解的?

  胡静林: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从来不认为能源会真的没有。沙特前石油部长有一句话:人类告别石器时代,不是因为找不到石头,同样,人类告别石油时代,也不会是因为没有石油。人类可以找到更好的能源替代石油。

  积极发展替代能源,从我国来讲主要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但从国外来看,环境保护已经与能源短缺变得同等重要了。欧洲能源政策的核心,已不是解决能源短缺,而是环境问题。

  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我认为在中国也是非常关键的。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我们很难有真正的替代能源战略,很难有战略性的思考。将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应着眼于环境友好。环境问题才是将来能源的永恒主题。

  《中国投资》:在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方面,您有哪些见解?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胡静林:现在财政资金不缺,拿出来支持新能源也没有问题。我最担心的,不在于财政拿出多少钱,而在于这笔钱能否发挥好效益,能否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支持方式和创新资金管理的使用体制。我认为,应该尽量减少自由裁让权的行政审批,让最需要的企业、最需要的项目拿到这笔钱。

  金部长最担心的也正是这个事情。在发展风机的问题上,我们已经提出“悬赏制”的办法。我们确定了一个2兆瓦的风机标准,在3年期限内,在中国安装前100台风机财政就予以补贴。当然,像风力资源的测评、风机认证、建立风机公共实验室、电网接入等公共服务方面,财政都做了充分的预算。

  以前搞专家论证会的那些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钱一分下去,最后不知道怎么样。我们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市场来筛选,激励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企业,剥夺行政的自由裁让权和审批权,让这个事情更加公开透明。

  政府支持项目的体制和机制,要是没有一个改革和创新,财政资金的支持效率不会太高。我们想通过替代能源为突破口,创新财政支持的方式。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风机“悬赏制”的方式操作。对替代能源发展的每个方面,怎样使财政资金投下去后能真正发挥效益。新能源是一种新的能源方式,能否通过一种创新的财政扶持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这是财政部非常关心的事情。

  目前,替代能源方面预算的钱都有了,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做支持方案。目前已执行的燃料乙醇定点补贴,不会受油价波动影响,将长期坚持下去。非粮生物质能源的财政补贴政策,也在制定当中。

  多元化替代路线

  ——专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韩文科所长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保持投资平衡

  《中国投资》:我国开展替代能源战略的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时间,您如何评价目前的进展情况?

  韩文科:从目前情况看,对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国内的认识还不到位。从我国讲,战略上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首先,中国是大国,无论哪种单一能源都不能单独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所以必须发展新能源,发展各种替代能源。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能源战略比较好的选择,必须义无反顾地发展,不能犹豫,不要再怀疑这样做值不值得、是否还有更好方案,那是在浪费时间。

  其次,替代能源是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对它的投入不能按常规能源的标准去衡量。对未来能源投资,成本高、产业化条件差是正常的。目前,替代能源也是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我们看得要更远一些。

  再次,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一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替代能源的科技成果,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发展替代能源要坚持自主性。因此,政府从政策角度推动替代能源的发展,要进一步克服认识上的障碍,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全面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在这个大环境里综合地看,替代能源应该处于什么位置,还应该进一步确立。

  《中国投资》:在您看来,替代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韩文科:发展替代能源,首要问题就是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尽快取得技术突破。石油天然气的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要替代它就要有更先进的技术。没有技术突破,替代能源战略就不会有大的进展。

  目前,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欧盟、日本,都在对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大量投入。我国已经制定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其中圈定了一些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重点,我认为还是比较明晰的。目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按照中长期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尽快取得技术突破。像清洁煤技术、燃料电池等替代技术一旦突破,就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

  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克服盲目性。提起替代能源,有些人认为找到了今后能源发展的方向,找到了经济增长点,就开始盲目发展。

  很受关注的煤变油、煤化工,技术上还处于国家示范项目阶段,现在进行大规模投入和快速产业化,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像生物质替代燃料,目前也有盲目发展的势头,企业对技术把握不准,在产业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硬性推进,就会白白浪费投资。

  不顾资源、环境等约束条件,企业大量投入去搞煤炭液化、煤化工、生物质能,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尽管政府主管部门一直很注意控制涌向替代能源的盲目投资,但近两年由于石油价格走高,能源需求增长很快,盲目发展的案例依然存在。

  国家目前正在制定替代能源战略,如果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这一战略的出台将有助于规范和促进替代能源工作。

  《中国投资》: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在您看来,中间的平衡应如何把握?

  韩文科:替代能源的积极发展和有序发展,首先要靠国家规划,进行宏观调控。

  其次,政府和企业要摆正各自的定位。政府投入是非市场化的,考虑到未来能源和经济安全,政府要加大投入,在技术上进行突破,推动示范工程项目。

  企业投资者则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的补贴性投入上,真正把握了市场才能避免盲目性。现在有些企业抱怨政府的发展规划不到位,但想上项目时又迫切希望政府用规划来支持它独家来做,限制别人,肯定是不对的。

  保持投资平衡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政府对替代能源的支持要到位,拿出钱支持新技术研发,支持替代能源示范项目推广。企业投资替代能源要把握好市场规律,把自身投入与政府投入结合在一起,深入考察市场,产业化时机接近成熟时再上马项目,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

  多元化发展

  《中国投资》:国外一种观点认为:替代能源走多元化路线,成本比较高,也不利于管理;单一化路线的风险比较大,无法保障未来能源安全。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韩文科:从全球范围来讲,发展替代能源都应该是多元化,凡是能发展的都要发展。

  中国是一个大国,替代能源的资源多样化,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很大,技术水平既有一流的也有落后的,所以我国发展替代能源更应该强调多元化。

  在替代能源政策上,我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美国对氢能的研究投入很大,他们的科技水平、研发力量都比我们强大,所以把氢能作为主攻方向符合美国国情,但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所以要有所选择。

  对逐渐成型的实用技术,像生物质替代技术、清洁煤技术、煤变油,我们应该强调多元化发展。这些技术都要发展,不能强调一种技术而不发展别的技术,这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中国投资》:一些人担心燃料乙醇项目与民争粮,引发粮价上涨。而且,目前4家试点企业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取消补贴立刻就会亏损。发展燃料乙醇也涉及如何把握一个尺度的问题。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韩文科:首先要发展它,因为这也是一个领域,虽然量不是很大,也对替代石油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要避免盲目性,国家对燃料乙醇已经制定了相应规划和产业政策。而且国家也在调控,发展势头过快了,补贴可能就减少;发展少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就可能增加一些补贴。我感觉,目前对燃料乙醇补贴的尺度把握得比较好,整体发展势头不错。

  《中国投资》:山西、内蒙古等煤炭富集大省,对于煤炭生产甲醇和二甲醚替代石油的积极性很高,但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目前争议还比较大。对此您怎么看?

  韩文科:二甲醚替代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全球来说也不是完全成熟,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其他制约因素。目前,有的地方发展有些盲目。

  之所以对此进行调控,主要是考虑到,市场一旦萎缩就很可能产能过剩。另外,产业发展一定要与国家大的发展格局相吻合。现在,我国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发展,西部的发展更要兼顾环境和生态。

  发展煤变油、煤化工,对周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影响,目前评估得并不是很清楚,我觉得还需要做进一步论证研究,应该减少盲目性,避免一哄而上。

  《中国投资》: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选择比较多元,对于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预期?

  韩文科:预测具体技术的突破比较难。从前景来讲,我国的替代能源现在已经起步,“十一五”期间会有一个清晰的构架出来,我们对替代能源能看得更清楚,认识上进一步到位。国家也会制定出一个发展替代能源15~20年的长远构想框架,也会出台一些配套政策。

  五年后,我国的替代能源发展就基本入轨了,到2020年,中国就会变成替代能源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有些技术可能会走在国际前列,会有所突破,我对此充满信心。

  《中国投资》:到那时,从技术到产业化都会比较成熟?

  韩文科:到那时,生物质替代燃料肯定会形成一个产业,清洁煤也会形成产业化。但有一些可能只是技术上突破,离产业化还有一定差距。替代能源发展会是一个交替的过程,有一些技术形成产业化,有一些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

  燃料乙醇是相对成熟的替代能源路径,但考虑到我国粮食安全,不能盲目发展

  燃料乙醇蒸蒸日上

  文/本刊记者 秦凤华

  在替代能源战略的大框架下,燃料乙醇是一个意外之喜。8年前为解决过剩陈化粮问题而上马了燃料乙醇项目,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替代石油的最成熟模式。

  据悉,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牵头编制的《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很快将出台,一起面世的还有《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政策》。

  权威人士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乙醇汽油的使用,将从目前的9个省市试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省的27个地市)转为除西藏、青海、宁夏、山西、甘肃以外的全国地区推广。

  集中力量办大事

  燃料乙醇是通过对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适量变性剂而制成的,其生产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薯类、谷类等。我国是继巴西、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

  巴西从1975年开始实施“燃料乙醇计划”,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目前已形成1000多万吨的产能,替代了1/3的车用燃料。为推广燃料乙醇,美国制定了积极的经济激励政策,每加仑燃料乙醇可得到51美分的税收返还。美国计划,从2006年至2012年,可再生能源燃料年用量要从1200万吨增加到2300万吨。

  1999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至2005年底,这4家企业规划建设的102万吨产能全部达产。

  “按照燃料乙醇和汽油1∶9的混配比例,每使用1020万吨经过混配的车用乙醇汽油,就相当于节省了102万吨汽油,而要提炼出这些汽油至少需要300万吨原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业务部副主任吴永和对《中国投资》说。

  “总结起来,‘十五’试点有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吴永和说。

  当时基本集中了国务院8大部委——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以及两个重要石油石化企业——中石油和中石化。前者主要从政策角度,随时召开协调会议,确定方针和思路以及下一步如何运行的具体步骤;后者与试点企业联合,进行调配和加油站的改造。此外,5个相关省由省领导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和隶属于省政府的乙醇汽油推广办公室。各省都以省长令的形式推广相关政策规定,完善了相关法规、制度、规范。

  而且,国家采取国际通行做法,对燃料乙醇给予财政补贴和产业政策扶持。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国家给予2000元左右的补贴,仅2005年国家提供的补贴就高达20多亿元。

  燃料乙醇的发展,外部效应非常好,不仅部分解决了汽油紧张,也拉动了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玉米的消费,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常被人忽略的一点是,汽油中添加乙醇,可以替代普通汽油中含有用于防腐、防爆的添加剂MTBE,从而避免了MTBE对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效益相当明显。

  实际上燃料乙醇发展“十五”规划中提出的“拉动农业、保护环境、替代能源”三大战略已经逐步显现其作用。

  而且,8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生产设备方面,除一些关键的搅拌、分离设备以及重点的控制设备还需从欧盟国家进口外,发酵、蒸馏等大部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4大试点企业都已实现了产业链的延长,除燃料乙醇,还生产如乙酸乙酯、降解塑料、生物乙烯、生物环氧乙烷等化工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亏损。更关键的是,延长产业链之后,对资源综合利用,吃干榨尽,大大提高了玉米等农产品的附加值。

  考问定价机制

  去年,燃料乙醇的剧烈升温,跟国际市场的波动不无关系。

  2006年夏,由于高温干燥的天气给美国玉米作物种植带来不利影响,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屡创新高。自2006年9月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涨幅达到了近50%。

  而美国大部分乙醇厂都使用玉米作为原料,因此乙醇价格也随之攀高。2006年11月11日,美国乙醇价格大幅上涨,创下了近两个月来的最高点,延续了近期的涨势。乙醇平均价格为每加仑2.23美元,比11月3日的2.19美元涨了1.8%,这也是自9月14日以来的最高点,比10月3日创下的15个月低点1.7152平均涨了30%。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称,仅2006年8月,美国进口乙醇320万桶,半年时间增长了50倍。其中,从中国进口乙醇17.4万桶。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纷纷将产品出口,以获取更高利润。一些原本不具备生产资格的企业也开始大量收购玉米,从事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出口。

  “本来我们加工的乙醇就不多,国外再用高价收购,对国内的产业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吴永和说。

  吴永和指出,关键问题在于,燃料乙醇的定价机制不合理。

  目前,燃料乙醇定价机制有两个“倒挂”,不能充分表现燃料乙醇的价值:一是油价倒挂,我国原油价格和国际市场接轨,但成品油没有实现接轨;二是燃料乙醇产品价格倒挂。

  国家规定燃料乙醇价格执行同期公布的90号汽油出厂价乘以价格系数0.911,交石油销售公司调配乙醇汽油。原本成品油价格就低,再乘以0.911,所形成的价格对燃料乙醇来说经济性就很差。而且在封闭销售使用的省份中基本没有90号汽油,多是与更高价格的93号和97号油混配,但混配价格还统一到90号汽油上,经济性就更差了。

  另外,将燃料乙醇取代MTBE添加进汽油,实际上增加了汽油的环境功能。MTBE作为汽油添加剂时的价格就非常高,而燃料乙醇在很多指标上已经达到MTBE的要求,同时又有清洁、绿化的功能,价格应该比MTBE更高才合理,但实际价格却并非如此,从技术上也没有充分体现其经济性。

  就目前的生产工艺而言,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本来就很高,再加上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生产企业严重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

  2007年国家对乙醇补贴统一减少到每吨1373元,比2006年减少了255元,比2005年减少了500元。到2008年底,财政补贴还将再次进行调整。

  《中国投资》获悉,短时期内国家不会取消对燃料乙醇行业的补贴,只是改为弹性补贴。

  所谓弹性补贴是指按照产业专项规划,对燃料乙醇企业的补贴政策进行调整,由成本加利润型的补贴改为实施弹性亏损补贴,企业得到的补贴金额有所下降,但根据国内汽油价格变动情况,建立了参考保护价,在燃料乙醇价格低于参考保护价的部分给予补偿,从而企业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亏损。

  “非粮”路线

  随着玉米逐步取代陈化粮成为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给粮食供给形势造成了压力。近几年,一些主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相继投产,仅吉林一省2006年底就形成1000万吨的玉米加工能力。

  按照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对玉米价格的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主产区玉米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59.28元,比上年提高3.75元,升幅6.8%。而工业原料玉米需求扩大是其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受玉米、糖类价格走高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也一度出现攀升。

  200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燃料能力一事明确表态不予支持。《通知》要求,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需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

  发展燃料乙醇最主要的一条原则是科学选定生产原料。在叫停以玉米为原料加工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出明确信号,未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将“坚持以非粮为主”,从而维护粮食安全,避免粮价大幅波动,也避免燃料乙醇生产和供应受粮食类原料的制约。

  从粮食角度来讲,粮食包含基本口粮、饲料粮、加工粮和种子粮,发展燃料乙醇要避免使用基本口粮。

  在这一原则下,可供企业选择的非粮包括木薯、甘薯、甜高粱等。

  不同原料全生命周期的能量效益也有所不同。相比来看,甜甘蔗、甜高粱最高,然后是木薯,最后是玉米、小麦。以巴西为例,其甘蔗能量比达到1∶8以上。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木薯、甘薯大约是1∶1.3~1.4,产生正效益。

  从目前我国生物燃料资源、技术、市场和政策条件来看,要实现生物燃料的规模化发展,关键要解决好生物燃料的资源落实、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三个环节的问题。未来将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生物燃料发展的投资、价格和税收政策,广泛吸收社会企业参与,形成完整的生物燃料生产、混配和销售体系。

  目前除了吉林、河南、安徽和黑龙江等农业大省是生物燃料乙醇的主要种植基地外,新疆、山东等地也在谋划建设燃料乙醇原料作物种植基地。

  其中,新疆近期连续启动“生物汽油”生产项目: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酒业(集团)公司生产基地开工建设的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工程,总投资2.8亿元,计划2009年完工时可年产乙醇10万吨;新疆南部莎车县也与浙江浩淇生物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6亿元,共同开发甜高粱秸秆制取燃料乙醇项目,年产燃料乙醇30万吨。

  云南省也表示,将利用丰富的薯类等资源生产开发燃料乙醇,力争在昆明等州市建成5个10万吨、10个5万吨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使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此外,中粮在与丰原生化签下收购框架协议之后,列出了自己的路线图:未来5年,中粮集团计划生产燃料乙醇310万吨,占到国家“十一五”期间500万吨生产总规划60%以上的份额。

  而传统的汽油生产企业中石油也不甘落后,规划到2010年末,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的40%以上。

  “十一五”路线图

  《中国投资》获悉,对燃料乙醇的监管部门,将在目前8个部委基础上新增农业部和林业部两个部门。前者主要从粮食安全角度监管,而后者主要是考虑到发展纤维素乙醇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正在探索以纤维素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原料就是木材加工厂生产的锯末和造纸厂产生的废渣废沫。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行生物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相关政策。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实行核准制,其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核准。

  《中国投资》记者了解到,《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积极培育石油替代市场,促进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育情况,扩大发展规模;确定合理布局,严格市场准入;依托主导力量,提高发展质量;稳定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

  其基本原则有7条:

  因地制宜,非粮为主: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

  能源替代,能化并举: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相结合,长产业链,高附加值,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石油基向生物基产业的转型;

  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努力提高产业经济性和竞争力,促进纤维素乙醇产业化;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通过“吃干榨尽”综合利用,减少废物排放;

  合理布局,留有余地:燃料乙醇生产规模要留有一定富余能力,保障市场供应。已有部分地市推广的省份率先改为全省封闭;

  统一规划,业主招标: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拔投资主体,防止一哄而上;

  政策支持,市场推动:强化地方政府立法,依法行政。同时,积极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规划新增生产能力在300~400万吨,加上现有的总量100万吨维持不变,“十一五”总量在400~500万吨。这一产量的制定,主要是取决于全国用于非粮生产的盐碱地和荒地面积。而按照生产300~500万吨乙醇所需种植非粮作物测算的话,所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的比例约为1%~2%。

  局域布局上还是在全国非粮作物种植条件较好、推广市场较大的地区,先封闭试行,再逐步推广。

  在行业准入政策方面,将选择那些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同时还强调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当供应发生紧张时,能够不讲条件,完全服从调配。因此,企业应保持良好的信用程度和社会形象,此外,企业要有充足的非粮原料种植基地。

  能否采用廉价原材料,提高转化率,从而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产业化的关键

  生物柴油谁领风骚?

  文/本刊记者 于庚秋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正野心勃勃地计划打造一个“绿色大庆”。那里的干热河谷地带非常适合麻风树的生长,目前拥有40多万亩。而麻风树由于果实的出油率高达30%以上,在国外素有“生物柴油树”之称。

  众多淘金者来到这里,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生物柴油。

  去年12月,英国阳光科技集团与凉山州人民政府签定了生物质能源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投资40亿元人民币,在攀西地区种植100万亩麻风树炼生物柴油。

  之前早有捷足先登者。美国贝克生物燃料公司2005年已在攀枝花种植了两万亩麻风树,计划未来几年投资20亿美元,建成世界最大的生物能源基地——年产近40万吨生物柴油。

  去年9月12日,中海油基地公司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签订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投资23.47亿元,预计到2010年种植50万亩麻风树,建设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油基地。

  事实上,麻风树早已进入我国能源决策者的视野,2005年11月18日,国家能源办马富才副主任就曾亲自带队,到攀枝花考察麻风树的分布生长和规划发展情况。

  生产线建设热潮

  生物柴油素有“绿色柴油”之称,其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鲁道夫(Dr.Rudolf)提出的,是指利用各类动植物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燃料。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热门课题。

  生物柴油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它是可再生的,各种动植物油脂都可以作原料,欧美主要用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还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含硫量低,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比普通柴油减少约30%;含氧量高(可达11%),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

  更为方便的一点是,用生物柴油作为普通柴油的替代品,柴油机不需要做任何改动或更换零件。生物柴油本身可以直接作为汽油添加剂使用,以减少尾气黑烟的排出,同时其较高的闪点也有利于安全运输和储存。

  生物柴油不仅是大玩家的地盘,亦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进军生物柴油。舞台也不止是攀枝花,近年来,生物柴油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一批大型生物柴油生产线的建设已形成热潮。

  2006年12月4日,广西柳州市明惠生物燃料有限公司生物柴油项目试产成功,首批出油15吨。该公司董事长范琼告诉《中国投资》:“首次试产的15吨生物柴油是用广西可普遍种植的麻风树、桐树、油茶树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利用本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肪酸甲脂提纯分子蒸馏技术’生产出来的。”范琼还在规划建设一条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到2008年底实现年产30万吨的生产规模,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3亿元人民币。

  由北京清研利华石油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于2006年12月28日落户河北固安开发区,该项目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B100、B50、B30生物柴油。按规划,该项目将于今年11月18日竣工,12月18日投产。项目采用清研利华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步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

  据青岛市广源发集团董事局主席胡谅伦介绍,从2006年年初,该集团就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建了一座实验室,进行用猪大油为主的生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实验。1月15日,源发集团首次向社会公布了位于青岛城阳区夏庄镇的全国最大生物柴油基地。该基地目前已经投入规模化生产,今年标准柴油产量可达到10万吨。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生物酶法和超临界法四种,各有利弊,其中化学法生产是较成熟且利用最多的方法,即用动物和植物油脂和甲醇或乙醇等低碳醇在酸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进行转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在经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甲醇或乙醇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生产设备与一般制油设备相同,生产过程中可产生10%左右的副产品甘油。

  “尽管我国生物柴油生产还在起步阶段,从产业政策技术标准、技术造型、营销模式、环境评估等方面还不配套,不健全,但随着能源形式的变化和工业生物柴油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还下发了240元/吨左右的消费税优惠,利润还不错。”北京清研石化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吴文介绍。

  潜力巨大

  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材料来源相当广泛: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

  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清洁和安全三大优势,目前利用油菜制造生物柴油技术已被许多国家看好。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发展油菜制造生物柴油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开展生物柴油的研究开发工作较早,1981年已有用菜籽油、棉籽油等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近年来,辽宁能源所、中国科技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先后进行了生物柴油的研究工作,并研制成功利用菜籽油、大豆油、废煎炸油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工艺。

  2004年科技部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2005年,由石元春院士主持的国家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开始启动,规划生物柴油在2010年的产量为200万吨/年、2020年的产量为l200万吨/年。

  一些乐观的预测者认为,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潜力巨大,仅麻风树、黄连木等油料植物就可满足500万吨生物柴油装置的原料需求,废弃动植物油回收每年可生产约200万吨生物柴油。

  由于作为替代能源的种种优势,生物柴油一直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

  200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上游扩张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大规模发展生物液体燃料需要解决三个难题:能源作物与粮食争地;物种与生态平衡;偏远地区生物燃料的储存与运输。

  目前生物柴油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其制备成本的75%是原料成本。因此,采用廉价原料,提高转化,从而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能否产业化的关键。

  目前,全国各地开始加大麻风树、油菜等生物的种植。

  科技部清洁能源办项目负责人许云松表示,现在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几个地区将全国试点种植,这些地区的麻风树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预计2012年将达400万亩以上,我国西南地区麻风树等木质油料发展迅速,籽含油率达50%,现有10万亩,2010年可发展到1000万亩。

  2006年11月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共同签订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政府关于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据了解,目前相关部分已开始了在甘薯和麻风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基地建设和中介组织建设方面的工作,编辑了麻风树生物柴油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计划双方共完成建设60万吨/年甘薯燃料乙醇规模、10万吨/年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等。

  重庆市林业生物质能源工程建设已经起步,万州区开始实施“重庆三峡库区20万亩小桐子(麻风树)资源培育及利用项目”,并着手建立加工厂,提取生物柴油。

  我国土地资源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宜农荒地:主要在新疆、内蒙等2000万公顷;盐碱地:青海、新疆各自超过400万公顷;沼泽地:黑龙江、内蒙等大于200万公顷;田坎地:甘肃、四川、重庆等;宜林荒地:东北三省、内蒙、新疆、甘肃、陕西;西南:云南、四川、贵州;有的地区计划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和开发;还有的地区计划分散式种植和开发。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刘德华表示: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可以建成规模宏大的“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的“三不”行业,同时是解决我国“农业、能源、环境”难题的最佳切合点。

  在示范工程的技术成熟度得到科学验证之前,盲目投资于煤基能源具有高度风险性

  煤基能源谨慎前行

  文/本刊记者 魏刚

  富煤少油的能源国情,是解读我国能源矛盾的一个根本前提。

  一方面,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约占70%,这个事实短期内很难改变。而煤炭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减少对煤炭的直接使用,是优化能源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在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已经达到47%。寻找替代能源势在必行。

  面临两个困境,一些专业人士看到了答案:煤基替代能源。

  所谓煤基替代能源,包括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和煤基多联产技术。

  在去年11月20日召开的研究发展替代能源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曾培炎副总理指出,要搞好煤基替代能源的试验示范和开发应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划。

  示范项目

  近年来,我国陆续上马了一批煤基替代能源项目,在煤制甲醇、烯烃和煤制油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去年底,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铁路专用线、工业供水备用管线已完成投资数亿元。这个项目总投资121亿多元,年产180万吨甲醇和60万吨烯烃,两者均为世界最大规模。该项目装置是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路线甲醇制烯烃大型工业化示范装置,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艺”,也是世界上没有投产先例的、最先进的尖端技术。

  此外,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三家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该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及下一步大型化DMTO工业装置的建设,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2004年8月25日,由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承担的我国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07年建成第一条500万吨的生产线,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到2010年,该项目产量提升到每年500万吨;到2015年,产量增加到1500万吨;2020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

  2004年9月28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南非SASOL合成燃料国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三方正式签署了《中国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第一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文本。这标志着利用SASOL公司专有技术在中国建设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的中南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神华集团与宁夏煤业集团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与SASOL公司合作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两个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约为300亿元。

  兖矿集团坑口煤炭液化项目也正在紧张运作中。该项目是兖矿集团煤化工新基地项目之一,将采用俄罗斯煤直接加氢液化技术,该项目每年计划处理高硫煤500万吨;而鲁能集团则确立了煤电化、煤液化、煤电冶一体化开发思路,将分三期建设煤电液化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产960万吨成品油的规模,每期油品生产能力320万吨/年。

  山西省已经将煤制油列入省级发展规划,计划在今后5~10年内,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借助产业化部门的加盟,通过国家投资和社会融资方式,在朔州和大同几个大煤田之间建成一个以百万吨煤基合成油为核心的、多联产特大型企业集团,并初步计划在煤都大同附近建设一个煤制油大基地。

  技术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研究员耿志成告诉记者,尽管煤基能源拥有诸多优势,但开发成本与转化技术乃至利用环节的技术规范等仍然是煤基能源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决定性因素。

  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研发与创新,目前我国在利用高硫劣质煤生产甲醇方面,技术已位于世界前列。

  19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甲醇装置,60年代后独立开发了合成氨联产甲醇工艺,近年来齐鲁石化、四川维纶厂、鲁南化肥厂都建成10万吨低压合成甲醇装置,目前我国已具备以新型多喷嘴对置加压水煤浆气化炉生产合成气,并采用先进的国内自行开发的等温型甲醇合成塔、三塔精镏、NHD脱硫、克劳斯回收硫等一系列新技术。

  1980年代起,为了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加强了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并将煤的液化技术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组织力量予以重点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系统地进行了铁基催化剂费托合成生产汽油的技术开发,并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汽油工业实验;在钴基催化剂合成工艺开发方面,于1990年代开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取得阶段性结果,开发出3种型号合成柴油钴基催化剂。针对新型浆态床合成工艺的催化剂、反应器等进行了小型试验,“十五”期间立项进行1000吨/年级间接液化装置的开发和试验,并研制工业级煤基合成油工艺软件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从1970年代末开始进行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先后对27个煤种在0.1吨/日装置上进行了53次运转试验。“九五”期间分别同德国、日本、美国有关部门和公司合作完成了神华、黑龙江依兰、云南先锋建设煤直接液化厂的可行性研究。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煤炭直接液化、油品提质加工、催化剂开发和分析检验实验室。通过大量研究,选出了15种适合于液化的中国煤,液化油收率可达50%以上(无水无灰基煤),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高活性的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利用国产加氢催化剂,进行了煤液化油的提质加工研究,经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和重整等工艺的组合,成功地将煤制油加工成合格的汽油、柴油以及航空油。

  投资风险

  煤基能源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的投资热潮,如何使煤基替代能源平稳有序地发展,避免大的风险,成为摆在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以煤制油为例,煤制油是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型的产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部副主任杨上明指出,绝不能忽视发展煤制油的高度风险性。

  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受国际政治、国际炒家、各国经济影响,波动相当大,而煤制油工业化生产项目从立项到生产大约需要5年时间。5年后的油价谁能预测?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石油进口的成本逐渐降低,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时期,就会产生更大影响。

  煤炭价格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杨上明指出,近年来国内煤炭井口价格从每吨20、30元上涨到240元,翻了近10倍,业界认为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持续上涨,这将给煤制油项目带来压力。在目前情况下,中国煤制油产业毋庸置疑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

  第一个煤制油示范项目之所以落户神华,是因为神华具备从资源、运输到销售的一系列优势,在资源配置、煤矿开发、电厂配套、炼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具备强力支撑。

  神华集团独特的能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般煤炭企业所能比拟的。

  为防范大规模的投资风险,国家发改委始终紧守着宏观调控的闸门。2006年7月17日,发改委发布文件称,煤制油品和烯烃尚处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应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文件强调,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

  不管是用来发电还是制酒精,一旦突破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化,对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秸秆创造惊奇?

  文/本刊记者 陈蕾

  对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都没有听说过去年发生的两件小事,但对他们来说,这可以称得上是特大喜讯。

  2006年08月28日,全球第二条千吨级纤维乙醇生产线在河南天冠集团开工建设,投产后每年可消化玉米和小麦秸秆18000吨,以6∶1的全球同行业最高转化率生产3000吨燃料酒精。

  同年12月,由中节能生物质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投资建设的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点火运行,标志着国产化秸秆直燃发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不管是制酒精,还是发电,对农民来说都意味着一件事:增收。

  在替代能源发展备受重视的大背景下,普通的农作物秸秆也被赋予了重大的商业意义,如今它们被冠以一个新的名字:生物质能。

  早在去年8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强调指出了三点: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保护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国外样板

  中节能生物质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效华博士告诉《中国投资》:作为一种重要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国外很早就涉足秸秆发电的研究。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利用生物质燃烧发电的技术,主要原料是农林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等,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开发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林生物质发电。

  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对《中国投资》表示,生物质能直燃发电作为生物质综合开发应用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高效率的锅炉技术燃烧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等可燃生物质进行发电。

  自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受到了各国关注。以芬兰为例,芬兰本国没有化石燃料资源,因而生物质发电量占本国发电量的11%,居世界第一位。1988年在丹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如今已有130家秸秆发电厂。靠新兴替代能源,丹麦由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

  目前在丹麦、荷兰、瑞典、芬兰等欧洲国家,利用植物秸秆作为燃料发电机组已有300多台,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好。尤其是北欧等发达国家已拥有较为成熟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量在发达国家的电力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瑞典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率已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16%左右。

  有消息称,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质发电,而目前生物质发电只占整个电力生产的1%。届时,西方将有1亿个家庭使用的电力来自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产业还将为社会提供40万个就业机会。

  发展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不仅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而且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支农产业。有专家指出,可供直燃发电的2亿吨秸秆折合标准煤1亿吨。以秸秆代替煤炭作为发电新能源,是我国生物质能发电领域的重要突破,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尝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待检验

  尽管与风电、光电等相比,生物质发电克服了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缺点,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秸秆资源和运输环节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中国投资》表示,目前我国的秸秆产量大约是6亿吨,还田大约需要秸秆2亿吨左右,畜牧业养牛大约1亿吨,烧柴取暖和农民盖房子大约1亿多吨,可供直燃发电的秸秆资源量不足2亿吨。

  建立秸秆收集网络、保证秸秆资源供应是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与国外农场式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完全不同,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种植面积很小,土地大都复耕,种植种类变化大。这意味着,收集秸秆的难度较大,而且收集运输过程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性有待经验。

  吴效华介绍说,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的试运行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宿迁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已在当地形成了农民—贩草户—草场—秸秆电厂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即农民将秸秆销售给贩草户,贩草户将收购的草出售给草厂,草厂经过加工打包,然后运输到电厂销售。

  《中国投资》在采访中了解到,前期通过政府和项目公司大力宣传,很多农民坚持低茬收割,自觉收储秸秆,集中堆放择机销售。许多农民经纪人主动与项目公司联系,积极建立草场和收储基地,并与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外,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燃料收、储、运方面也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公司发展的运作模式。

  李俊峰对记者说,目前在我们国家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的技术不是问题,很早就有专家涉足研究这一领域,并且政策也非常支持,目前主要困难就是秸秆的收集和储存。“对秸秆发电项目,我们不能太乐观,也不能太悲观,一个项目需要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出是否可行”。

  社会效益

  然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生物质发电5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从国外情况来看,生物质发电在不同的政策激励和扶持下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目前蓬勃发展的生物质发电产业。国外鼓励生物质发电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价格激励、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方面。

  截至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工厂”等,都是把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

  尽管国内目前还没有完全普及秸秆发电项目,不过现有的试点项目还是取得了成功。

  吴效华对《中国投资》说,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宿迁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是我国投入点火运行的第一个国产秸秆直燃发电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2.48亿元,建设规模为2台75t/h中温中压燃烧秸秆锅炉,配置1台12MW冷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1台12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

  据悉,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燃烧秸秆约17~20万吨,节约标准煤9.8万吨,外供电力13200万度,销售收入8500万元,利税1500万元,可使本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不仅考虑社会效益、环境友好效益,同时也得考虑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问题。所以我们力求经济效益持平或者微利。”吴效华说。

  李俊峰对《中国投资》说,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审批了20多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真正已经落成大约两三个,其中有山东单县和河北晋州两个项目。河北晋州和山东单县的生物质能秸秆发电工程已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级示范项目,两个示范项目都将引进丹麦BWE公司的世界先进秸秆发电技术。

  单县生物发电厂是由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并且是我国第一个生物质能发电厂。以棉花秸秆和林业废弃物为燃料,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

  国能单县生物发电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创了国内生物质直燃发电这一新型朝阳产业发展的先河,实现了国内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新的突破。该项目按年运行6000小时计算,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20万吨,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在秸秆收购方面,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直接现金收入达4000多万元。围绕燃料收、储、运等产业链条,能够直接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与同类型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0万吨。燃烧后产生的草木灰,每年可达8000吨左右,作为高品质的钾肥,可以还田使用,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

  该项目采用的是国内第一次引进的生物质直燃锅炉技术、国内第一次生产制造的第一台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国内第一次设计的生物质直燃发电工程,炉前给料系统选用的设备是国内第一次制造,直线移动螺旋给料机、双列平板给料机是国内第一次设计和制造。该项目从2005年10月20日主厂房基础浇筑第一方混凝土开始,到2006年12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

  同时,作为农民的生活用能,秸秆燃烧效率只有约15%,而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可以将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显著提高了生物质的利用效率,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

  《中国投资》从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获悉,2005年10月开工建设,到去年11月18日,顺利完成72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由于秸秆发电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仅在秸秆方面,当地农民就增加收入4000万元。

  再来看河北,晋州项目每年燃烧秸秆20多万吨,发电1.38亿kwh。按照每吨秸秆100元的收购价测算,将带动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年;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火电厂相比,一年可节约l0万多吨标准煤。

  “发展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不仅仅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吴效华说。

  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的宿迁项目采用了由北京中环联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秸秆上料系统,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外的秸秆上料系统和燃烧技术只能局限于单一的秸秆,而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采用的秸秆直燃发电给料装置和燃烧系统可以适合多种复合秸秆同时燃烧,更适合中国国情,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这将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对于秸秆直燃发电项目的建设推广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政策优惠

  目前,生物质发电事业得到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李俊峰对记者表示,目前的政策支持是非常不错的,对于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进行大量的补贴,比巴西、美国的补贴政策都好得多。

  2006年6月和8月,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分别下发了《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和《国家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名录(第一批)》,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作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一种方式,纳入补贴范畴。同年9月,《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发布,明确了以生物质能为燃料的发电企业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范围。

  1990年代以来,我国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采取不同措施来支持包括生物质能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都作了有关鼓励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原则规定。

  2006年上半年,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和《电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与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给出了生物质发电的电价政策和有关鼓励措施。

  根据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秸秆发电厂所发电量由电网全额收购;上网电价经当地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现行电价政策提出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批后,一般在0.50~0.60元左右;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全免,同时,各地方省市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其它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秸秆发电在农村的推广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目前,随着国家关于生物发电的政策出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技术商业化的进程。目前已经有不少投资主体进入了生物发电行业,纷纷对生物发电行业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袁宏明/中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