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37:18
作者:王树青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史学的发展与教育、科技的成就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李大钊、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李大钊、郭沫若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及其教育主张;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教育家华罗庚、苏步青;地质学家李四光;工程建筑学家茅以升。
2. 能力方面:
(1)通过归纳民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民国时期教育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事业的探索和献身精神。
(2)通过了解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与中国石油勘探、地震预报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4. 学生指导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训练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和归纳要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重点。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日强,30年代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代表一种先进思潮的认识方法在思想学术领域被广泛地应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将它作为重点,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分析能力。(
2)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重点。学习前辈的教育思想,可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事业的探索和献身精神。
2. 难点分析:哲学的发展是难点。学生所学哲学知识甚少,对哲学观点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结合政治课哲学常识的介绍,认识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但只要把握好时代特点,近代中国西方文化思想传入,马克思主义是最进步的中国人的最终选择。
课堂教学设计
师:“民国时期的文化”,涵盖了1912~1949年近40年中国哲学、史学的发展,教育状况,科技成就,文学艺术成果及生活习俗。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反映的时代主旋律是什么?请同学们看本章内容提示。
生:(阅读、代表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本章第一节。(板书章、节题目)
一、 哲学、史学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师:哲学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今中外的哲学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工业革命时代产生的,在“五四”运动时期传入中国的。同学们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两部分内容?
生:(回答)
师: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有较大影响,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代表先进思潮的方法论在思想学术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着,并日益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30年代中期,一位“纯粹站在学术立场上,无任何党派”的学者撰写的思想史著作认为:“今日辩证唯物之所以澎湃于中国社会,固因时代潮流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左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请回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中华民族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挽救民族危机,这一核心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请同学们结合“晚清时期的文化”一章,回答中国近代思想演变情况。
生:(回忆,代表发言)
师:从“师夷长技”、“中学西用”、“维新变法”到“民主共和”,都渗透了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道路的努力和探索,但它们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它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后,中国革命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五四”以后至20年代,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主。请同学们思考:这时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谁?
生:(阅读,在教材上画知识点)1937年,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革命实践中党内出现的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错误,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请同学们看谭本上《实践论》的摘录,评论: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生:(前后桌结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出更高的认识,再去指导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它强调实践是检查真理的标准。《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针对当时中共党内出现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发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和本人出发,往往脱离实践。在中共党内的经验主义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将个人的或局部的狭隘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不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条主义则轻视实践和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和公式,到处生搬硬套。请同学们想想,你能结合二三十年代历史知识,谈谈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党内曾有哪些表现,给革命造成什么损失吗?
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王明的“左” 倾机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实践论》则告诫人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2.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的介绍,李大钊、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此处还有哪些著名的史学家?
生:(阅读、代表发言)
3. 民国时期的考古成就
师:这时期考古的最大成就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但这一举世瞩目的考古成果却在日本侵华时期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二、 民国时期的教育
1. 民国新学制
师:请同学们看书,了解民国时期新学制的概况,并思考:新学制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生:(阅读、代表发言)2
. 国统区的教育
师:国民政府推行所谓三民主义的教育政策。其“三民主义”已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是借“三民主义”这块招牌,来抵制当时已在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共产主义。实质上,他们推行的是封建的、法西斯的教育。请从教材中找出有关内容,说明这一论点。
生:(看书、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3.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
师: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根据地、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有两点很突出,第一,重视培养干部。如:苏区的红军大学、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第二,十分重视初等教育。这与当时环境相适应。因为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地处偏远,民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共产党是代表劳苦心众利益的,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劳苦民众,所以十分重视初等教育。
4. 著名教育家
1) 蔡元培
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的突出贡献。(师生以谈话法共同回顾:A.蔡元培从事教育工作简况。B.“兼容并包”方针的影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突出反映在他的“五育教育”上。(指导学生看教材)这五育和我们今天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很相近,他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
(2)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师: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了解陶先生。一是他的主要事业。他毕生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从在城市推行平民教育到提倡乡村教育,他把提高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自己一生的大事业。请同学们看课后“阅读与思考”的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他的教育思想理论。陶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它把教育从书本、学校的陕窄圈子里解放出来,形成一种处处可受教育,事事可寓教育的观念。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生产和创造能力,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轻实际能力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陶行知一生中最大的业绩是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批判和创新。他在批判旧学校“读死书,死读书”的同时,创办了晓庄师范等新型学校;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感情和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很相近的。第三方面,他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出发,把教育作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武器。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逝世时,毛泽东为他题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悼念陶先生的亲笔题词是“万世师表”。
(3)徐特立——无产阶级教育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徐特立的事迹。
生:(看书)
三、科学技术的成就
1. 数学
师:在国民政府时期,我国自然科学的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但也有些成果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数学研究方面,出现了华罗庚、苏步青等著名数学家。
2.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师:请同学们看材料,思考下列问题。(展示材料)李四光把应用于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成和地壳运动,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地质力学。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是他创立地质力学的开端;1947年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标志着地质力学的创立。1962年他完成了《地质力学概论》,是他4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解放后,我国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就是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发现的。这些油田的发现,推翻了“中国贫油”论。思考题:A.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的方法、过程对我们有何启示?B.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等油田,说明什么道理?
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李四光的科学建树启示我们:新兴学科,往往出现于多学科的交叉联系中,也就是边缘学科。全面掌握或了解各学科知识,灵活运用它,才能实现创新。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综合性学科也在发展。科技发展既需要精通本领域的专人,也需要一专多能的通才。所以,同学们在中学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千万不要偏科。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勘探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其它科学家及成果
师:结合本节教材及初中学习的知识,进一步了解茅以升等科学家的事迹。
生:(阅读,讨论)
小结(略)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王树青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成就与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国统区进步文艺界的著名人物及其代表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意义;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成就;进步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2. 能力方面:(
1)通过简述文化现象的时代背景和联系美术、音乐、语文课中的关内容,培养学生人历史角度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绘画艺术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利用方字、照片、音乐、绘画资料,引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介绍“左联”进步文学、国统区和解放区进步音乐作品的巨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有长久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总是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
(2)通过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讲话》的发表,真正开辟了中国革命文艺大众化的道路,革命文艺进入新阶段。
(3)通过鲁迅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直坚强的人格。
4. 学生指导方面:
(1)以思考题作提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2)多给学生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3)通过指导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国统区的进步文字是重点。这部分内容比较直接地反映了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和反侵略斗争,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流。且有利于学生认识方学与政治的关系。
2. 难点分析: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是难点。因学生对它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应设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认识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生活既保留了旧的习俗,又溶进了新的观念、既渗透了殖民文化的色彩,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强烈的民族意识。
课堂教学设计
师:《板书本节标题》本节将从文字、戏剧、电影、绘画、音乐、新闻出版、生活习俗等多个侧面介绍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希望同学们能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作为本节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艺
师:这一题目主要介绍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进步文艺。国统区进步文字的发展,突出反映了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民主,反对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的内容,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化的主流
。1. 国民政府的高压政策
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实现现场统治,在政治上、军事上力图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镇压一切民主力量,在文化领域实行高压政策,企图使文艺成为其独裁统治的宣传工具。请同学们默读教材第一段,看看国民政府是怎样压制进步文艺的。
生:(由一个学生读)
师:但是,白色恐怖并没能阻止进步文学的发展。
2. 进步文学
(1)鲁迅与“左联”
师:自“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队伍不断发展。20年代出现了不少新的文学团体。其中有课本介绍的茅盾等人组织的文学研究会、郭沫若等发起的创造社、蒋光慈等人的太阳社。此处,当时还有一些很有影响的文学团体,如:受胡适影响很深的徐志摩、梁实秋的新月社以及现代评论社等。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后,文化领域中不同文字观的斗争也很尖锐,新文化队伍再次分化。那些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进步作家,如鲁迅、夏衍、茅盾等,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为当时时步文字的代表,在此前后,社会科学界和戏剧界也相继成立了左翼组织。“左联”旗帜鲜明,其立场观点从课本引文中可以看出。
生:(读课文国“《左联》的理论纲领”的引文)
师:“左联”认为,在社会变革时期,文字艺术有它鲜明的阶级性,应该是解放斗争的武器,“左联”接受中共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不仅翻译了很多苏联小说,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鲁迅是“左联”的主要领导人,从《藤野先生》中,我们已经知道,他弃医从文是因为“第一要著”是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基于此种观念,在社会大动荡时期,鲁迅立场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边。他的杂文像匕首和投枪,投向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他著文的目的,就是要“和读者一起从血与火中杀出一条路来。”与其说他是文,不如说他是战士。《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念》就是他声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战斗檄文。让他们一起重温一下这篇檄文的片断:《展示资料》“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是和日本是一伙。”“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头,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生:(齐读上述资料)
师:《友邦惊诧论》侧重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为了纪念“左联”五位烈士,抨击反动政府的。“忍着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文中揭露国民党专制下的社会的黑暗,“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左联”在30年代前期那个特定环境下,以笑作刀枪,对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了很大作用。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2)著名小说
师:课本中列出的《子夜》、《家》、《骆驼祥子》等作品,近些年不仅书一再重版,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和戏剧等多种文艺形式。请同学们谈谈它们分别哪几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状况?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问题?
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子夜》从城市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矛盾的侧面,揭示了外国资本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家》从封建大官僚家庭内部争斗倾轧的侧面,揭示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没落与民主进步力量的斗争。《骆驼祥子》则反映了城市贫民的生活的艰辛。
3.戏剧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将下列问题展示》(1) 著名剧作家、作品有哪些?(2)梅兰芳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崇?
生:《阅读、讨论、代表发言》
4.电影的发展
师:请一名同学朗读关于电影的介绍。然后大家一起谈谈我们看过的那个时期的影片。
生:(议论、交谈)
5.绘画艺术的新发展
师:绘画艺术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技法上的发展。徐悲鸿主张借鉴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改良中国画,尤以画马驰誉中外。《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不仅融会中西画技法、具有独特风格,且有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以愚公精神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深刻寓意。(2)著名画家齐白石、张大千是国画大师。齐白石擅长花鸟虫鱼的写意画,张大千以泼墨技法著称。张大千论画的精妙之处是“不求太像,也不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齐白石认为“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师们的妙语,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中国画的最突出的特征——重写意、传神,表达内在情感。下面请欣赏。(展示具有美术专长的学生提供的美述作品)1.齐白石作品:《荷塘鱼乐》选自初中《美术》第三册《莲蓬晴蜓》选自高中《美术》试用本《茨菇游虾》选自浙江教育出片社《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2.徐悲鸿《群马图》选自(同上)3.张大千《桃源图》选自(同上)《泼墨荷花》选自(同上)师:黄宗虹以山水画和研究画论、画史闻名。丰子恺是漫画家。
6.音乐
师:请看教材。”这里所列的三四十年代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国统区创作的,还是在抗日根据地创作的,几十年来久唱不衰,《义勇军进行曲》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为它们既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又有优美的旋律,是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将成为不朽之作。(欣赏《黄河船夫曲》)
二、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成就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师: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文学运动比较普遍在的一个弱点就是文艺与群众生活脱离。文人离书本近,离人生远。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革命文艺提出“文艺大众化”的口号。这是实行政治民主的愿望在文艺上的反映。在国统区,随着抗日高潮的兴起,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下,许多作家走出城市亭子间,走向乡付和抗日前线,为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如:战地通讯、报告文学、街头剧、街头诗涌现。但在国统区,文艺的大众化还主要是文艺形式的通俗化。真正的大众化实现,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实现的。《讲话》阐释了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要实现这一方向性的转变,则需要从立场、态度上解决问题。怎样解决立场态度问题呢?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这既可心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又可以解决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在《讲话》精神鼓舞下,大量优秀文艺作品涌现。
2.优秀文艺作家、作品
师: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优秀作品及作者。
生:(看书,找知识点,并就其熟悉内容相互交流)
三、进步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师: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解答下列问题(将题目展示)(1)中央苏区创办了什么刊物?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是什么?《人民日报》在何时何地创刊?(2)生活书店的主办人是谁?出版了哪些进步刊物?
四、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看本节教材小字部分,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
生:(看书)
师:请看下面反映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并思考以下问题: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些特点?照片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怎样?(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以下照片均选自秦风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祖孙两代》、《南京集体婚礼》、《1937年的四川饥荒》、《女界慰劳抗日将士》
生:(看照片、议论、代表发言)
师:当时衣食住行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新旧共存。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处于一个动荡转折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既保留了旧的习俗,又融进了新的观念,既渗透了殖民文化色彩,又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灾民的惨状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小结(略)
【简评】本节教案体现了执教人通过文化史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文化现象能力和知迁移能力的特色。其做法是:
第一,重视直观性,课上充分展示了与教学相半的各种艺术作,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审美和分析中认识艺术,感悟历史。
第二,合理利用学科的渗透性,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和师生共同研讨,用唯物史观进一步透视文艺作品、文化现象的时代性。
第三,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执教人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文化爱好的学生各自得以展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科思维能力。
作者:王树青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史学的发展与教育、科技的成就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李大钊、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李大钊、郭沫若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及其教育主张;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教育家华罗庚、苏步青;地质学家李四光;工程建筑学家茅以升。
2. 能力方面:
(1)通过归纳民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民国时期教育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事业的探索和献身精神。
(2)通过了解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与中国石油勘探、地震预报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4. 学生指导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训练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和归纳要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重点。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日强,30年代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代表一种先进思潮的认识方法在思想学术领域被广泛地应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将它作为重点,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分析能力。(
2)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重点。学习前辈的教育思想,可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事业的探索和献身精神。
2. 难点分析:哲学的发展是难点。学生所学哲学知识甚少,对哲学观点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结合政治课哲学常识的介绍,认识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但只要把握好时代特点,近代中国西方文化思想传入,马克思主义是最进步的中国人的最终选择。
课堂教学设计
师:“民国时期的文化”,涵盖了1912~1949年近40年中国哲学、史学的发展,教育状况,科技成就,文学艺术成果及生活习俗。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反映的时代主旋律是什么?请同学们看本章内容提示。
生:(阅读、代表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本章第一节。(板书章、节题目)
一、 哲学、史学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师:哲学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今中外的哲学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工业革命时代产生的,在“五四”运动时期传入中国的。同学们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两部分内容?
生:(回答)
师: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有较大影响,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代表先进思潮的方法论在思想学术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着,并日益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30年代中期,一位“纯粹站在学术立场上,无任何党派”的学者撰写的思想史著作认为:“今日辩证唯物之所以澎湃于中国社会,固因时代潮流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左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请回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中华民族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挽救民族危机,这一核心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请同学们结合“晚清时期的文化”一章,回答中国近代思想演变情况。
生:(回忆,代表发言)
师:从“师夷长技”、“中学西用”、“维新变法”到“民主共和”,都渗透了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道路的努力和探索,但它们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它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后,中国革命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五四”以后至20年代,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主。请同学们思考:这时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谁?
生:(阅读,在教材上画知识点)1937年,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革命实践中党内出现的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错误,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请同学们看谭本上《实践论》的摘录,评论: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生:(前后桌结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出更高的认识,再去指导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它强调实践是检查真理的标准。《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针对当时中共党内出现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发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和本人出发,往往脱离实践。在中共党内的经验主义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将个人的或局部的狭隘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不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条主义则轻视实践和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和公式,到处生搬硬套。请同学们想想,你能结合二三十年代历史知识,谈谈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党内曾有哪些表现,给革命造成什么损失吗?
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王明的“左” 倾机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实践论》则告诫人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2.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的介绍,李大钊、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此处还有哪些著名的史学家?
生:(阅读、代表发言)
3. 民国时期的考古成就
师:这时期考古的最大成就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但这一举世瞩目的考古成果却在日本侵华时期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二、 民国时期的教育
1. 民国新学制
师:请同学们看书,了解民国时期新学制的概况,并思考:新学制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生:(阅读、代表发言)2
. 国统区的教育
师:国民政府推行所谓三民主义的教育政策。其“三民主义”已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是借“三民主义”这块招牌,来抵制当时已在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共产主义。实质上,他们推行的是封建的、法西斯的教育。请从教材中找出有关内容,说明这一论点。
生:(看书、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3.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
师: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根据地、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有两点很突出,第一,重视培养干部。如:苏区的红军大学、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第二,十分重视初等教育。这与当时环境相适应。因为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地处偏远,民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共产党是代表劳苦心众利益的,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劳苦民众,所以十分重视初等教育。
4. 著名教育家
1) 蔡元培
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的突出贡献。(师生以谈话法共同回顾:A.蔡元培从事教育工作简况。B.“兼容并包”方针的影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突出反映在他的“五育教育”上。(指导学生看教材)这五育和我们今天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很相近,他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
(2)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师: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了解陶先生。一是他的主要事业。他毕生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从在城市推行平民教育到提倡乡村教育,他把提高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自己一生的大事业。请同学们看课后“阅读与思考”的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他的教育思想理论。陶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它把教育从书本、学校的陕窄圈子里解放出来,形成一种处处可受教育,事事可寓教育的观念。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生产和创造能力,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轻实际能力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陶行知一生中最大的业绩是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批判和创新。他在批判旧学校“读死书,死读书”的同时,创办了晓庄师范等新型学校;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感情和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很相近的。第三方面,他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出发,把教育作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武器。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逝世时,毛泽东为他题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悼念陶先生的亲笔题词是“万世师表”。
(3)徐特立——无产阶级教育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徐特立的事迹。
生:(看书)
三、科学技术的成就
1. 数学
师:在国民政府时期,我国自然科学的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但也有些成果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数学研究方面,出现了华罗庚、苏步青等著名数学家。
2.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师:请同学们看材料,思考下列问题。(展示材料)李四光把应用于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成和地壳运动,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地质力学。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是他创立地质力学的开端;1947年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标志着地质力学的创立。1962年他完成了《地质力学概论》,是他4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解放后,我国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就是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发现的。这些油田的发现,推翻了“中国贫油”论。思考题:A.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的方法、过程对我们有何启示?B.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等油田,说明什么道理?
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李四光的科学建树启示我们:新兴学科,往往出现于多学科的交叉联系中,也就是边缘学科。全面掌握或了解各学科知识,灵活运用它,才能实现创新。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综合性学科也在发展。科技发展既需要精通本领域的专人,也需要一专多能的通才。所以,同学们在中学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千万不要偏科。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勘探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其它科学家及成果
师:结合本节教材及初中学习的知识,进一步了解茅以升等科学家的事迹。
生:(阅读,讨论)
小结(略)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王树青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成就与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国统区进步文艺界的著名人物及其代表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意义;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成就;进步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2. 能力方面:(
1)通过简述文化现象的时代背景和联系美术、音乐、语文课中的关内容,培养学生人历史角度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绘画艺术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利用方字、照片、音乐、绘画资料,引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介绍“左联”进步文学、国统区和解放区进步音乐作品的巨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有长久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总是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
(2)通过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讲话》的发表,真正开辟了中国革命文艺大众化的道路,革命文艺进入新阶段。
(3)通过鲁迅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直坚强的人格。
4. 学生指导方面:
(1)以思考题作提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2)多给学生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3)通过指导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国统区的进步文字是重点。这部分内容比较直接地反映了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和反侵略斗争,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流。且有利于学生认识方学与政治的关系。
2. 难点分析: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是难点。因学生对它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应设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认识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生活既保留了旧的习俗,又溶进了新的观念、既渗透了殖民文化的色彩,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强烈的民族意识。
课堂教学设计
师:《板书本节标题》本节将从文字、戏剧、电影、绘画、音乐、新闻出版、生活习俗等多个侧面介绍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希望同学们能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作为本节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艺
师:这一题目主要介绍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进步文艺。国统区进步文字的发展,突出反映了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民主,反对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的内容,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化的主流
。1. 国民政府的高压政策
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实现现场统治,在政治上、军事上力图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镇压一切民主力量,在文化领域实行高压政策,企图使文艺成为其独裁统治的宣传工具。请同学们默读教材第一段,看看国民政府是怎样压制进步文艺的。
生:(由一个学生读)
师:但是,白色恐怖并没能阻止进步文学的发展。
2. 进步文学
(1)鲁迅与“左联”
师:自“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队伍不断发展。20年代出现了不少新的文学团体。其中有课本介绍的茅盾等人组织的文学研究会、郭沫若等发起的创造社、蒋光慈等人的太阳社。此处,当时还有一些很有影响的文学团体,如:受胡适影响很深的徐志摩、梁实秋的新月社以及现代评论社等。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后,文化领域中不同文字观的斗争也很尖锐,新文化队伍再次分化。那些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进步作家,如鲁迅、夏衍、茅盾等,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为当时时步文字的代表,在此前后,社会科学界和戏剧界也相继成立了左翼组织。“左联”旗帜鲜明,其立场观点从课本引文中可以看出。
生:(读课文国“《左联》的理论纲领”的引文)
师:“左联”认为,在社会变革时期,文字艺术有它鲜明的阶级性,应该是解放斗争的武器,“左联”接受中共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不仅翻译了很多苏联小说,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鲁迅是“左联”的主要领导人,从《藤野先生》中,我们已经知道,他弃医从文是因为“第一要著”是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基于此种观念,在社会大动荡时期,鲁迅立场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边。他的杂文像匕首和投枪,投向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他著文的目的,就是要“和读者一起从血与火中杀出一条路来。”与其说他是文,不如说他是战士。《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念》就是他声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战斗檄文。让他们一起重温一下这篇檄文的片断:《展示资料》“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是和日本是一伙。”“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头,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生:(齐读上述资料)
师:《友邦惊诧论》侧重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为了纪念“左联”五位烈士,抨击反动政府的。“忍着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文中揭露国民党专制下的社会的黑暗,“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左联”在30年代前期那个特定环境下,以笑作刀枪,对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了很大作用。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2)著名小说
师:课本中列出的《子夜》、《家》、《骆驼祥子》等作品,近些年不仅书一再重版,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和戏剧等多种文艺形式。请同学们谈谈它们分别哪几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状况?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问题?
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子夜》从城市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矛盾的侧面,揭示了外国资本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家》从封建大官僚家庭内部争斗倾轧的侧面,揭示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没落与民主进步力量的斗争。《骆驼祥子》则反映了城市贫民的生活的艰辛。
3.戏剧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将下列问题展示》(1) 著名剧作家、作品有哪些?(2)梅兰芳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崇?
生:《阅读、讨论、代表发言》
4.电影的发展
师:请一名同学朗读关于电影的介绍。然后大家一起谈谈我们看过的那个时期的影片。
生:(议论、交谈)
5.绘画艺术的新发展
师:绘画艺术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技法上的发展。徐悲鸿主张借鉴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改良中国画,尤以画马驰誉中外。《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不仅融会中西画技法、具有独特风格,且有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以愚公精神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深刻寓意。(2)著名画家齐白石、张大千是国画大师。齐白石擅长花鸟虫鱼的写意画,张大千以泼墨技法著称。张大千论画的精妙之处是“不求太像,也不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齐白石认为“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师们的妙语,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中国画的最突出的特征——重写意、传神,表达内在情感。下面请欣赏。(展示具有美术专长的学生提供的美述作品)1.齐白石作品:《荷塘鱼乐》选自初中《美术》第三册《莲蓬晴蜓》选自高中《美术》试用本《茨菇游虾》选自浙江教育出片社《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2.徐悲鸿《群马图》选自(同上)3.张大千《桃源图》选自(同上)《泼墨荷花》选自(同上)师:黄宗虹以山水画和研究画论、画史闻名。丰子恺是漫画家。
6.音乐
师:请看教材。”这里所列的三四十年代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国统区创作的,还是在抗日根据地创作的,几十年来久唱不衰,《义勇军进行曲》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为它们既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又有优美的旋律,是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将成为不朽之作。(欣赏《黄河船夫曲》)
二、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成就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师: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文学运动比较普遍在的一个弱点就是文艺与群众生活脱离。文人离书本近,离人生远。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革命文艺提出“文艺大众化”的口号。这是实行政治民主的愿望在文艺上的反映。在国统区,随着抗日高潮的兴起,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下,许多作家走出城市亭子间,走向乡付和抗日前线,为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如:战地通讯、报告文学、街头剧、街头诗涌现。但在国统区,文艺的大众化还主要是文艺形式的通俗化。真正的大众化实现,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实现的。《讲话》阐释了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要实现这一方向性的转变,则需要从立场、态度上解决问题。怎样解决立场态度问题呢?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这既可心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又可以解决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在《讲话》精神鼓舞下,大量优秀文艺作品涌现。
2.优秀文艺作家、作品
师: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优秀作品及作者。
生:(看书,找知识点,并就其熟悉内容相互交流)
三、进步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师: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解答下列问题(将题目展示)(1)中央苏区创办了什么刊物?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是什么?《人民日报》在何时何地创刊?(2)生活书店的主办人是谁?出版了哪些进步刊物?
四、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看本节教材小字部分,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
生:(看书)
师:请看下面反映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并思考以下问题: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些特点?照片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怎样?(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以下照片均选自秦风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祖孙两代》、《南京集体婚礼》、《1937年的四川饥荒》、《女界慰劳抗日将士》
生:(看照片、议论、代表发言)
师:当时衣食住行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新旧共存。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处于一个动荡转折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既保留了旧的习俗,又融进了新的观念,既渗透了殖民文化色彩,又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灾民的惨状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小结(略)
【简评】本节教案体现了执教人通过文化史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文化现象能力和知迁移能力的特色。其做法是:
第一,重视直观性,课上充分展示了与教学相半的各种艺术作,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审美和分析中认识艺术,感悟历史。
第二,合理利用学科的渗透性,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和师生共同研讨,用唯物史观进一步透视文艺作品、文化现象的时代性。
第三,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执教人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文化爱好的学生各自得以展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