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东方早报 2010-4-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50:59
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
2010-4-16 1:50:50

【社会观察】
杨耕身
从“5·12”到“4·14”,从汶川到玉树,从苦难到苦难。“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到一切,没有猜到一切。”在这个春季,索尔仁尼琴悲伤的吟哦像是一种最深刻的寒冷,让我们在如坠冰窟的悲伤之中,一再地抱紧自己。——2010年4月14日凌晨,中国玉树,强震7.1级。截至目前,已致617人死亡,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
要清理大地的疮痍,为生机留出余地;要抢在死神的前头,让幸存者不死。要相信在那一片血泪的废墟之下,所有生命的迹象一定能够坚强;那些在清晨的梦乡中沉入万劫不复的魂灵,一定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安顿;那些在寒夜到来之时缺衣少食的人民,一定能够拥有一个安全而温暖的睡眠。强震既来,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救援永远是第一位的。当此之际,相信每一分钟都是一个世纪,每一条生命都是全人类。而除此之外,当灾难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书写着我们的命运与现实,那么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来书写我们对于灾难的叙事?
灾情才是最大的政治,行动才是悲悯的表达。我们看到,一些救灾响应体系已经启动,救援部队已经抵达,各方面的救助力量空前激发,但由于灾区地处高原,温差极大,通讯不畅,所以我们希望所有的救援力量可以再快一些,再多一些。希望搜救不要止于“72小时黄金救援期”,希望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希望每一份救灾物资的使用最大化。
苍天空无又何妨,我并非独自一人。再大的苦难,都必须是生者的承担。这只能是一个守望相助的时刻,所以要凝聚那休戚与共的力量。这不仅在于,让更多救援的力量能够顺利抵达灾难的现场,更在于让更多关心玉树的人们,能够通过公共媒体更全面地了解灾区的一切。灾难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误,同样不是某一个群体所能独享的苦难,它需要我们共同的承担与见证。让我们可以听见哭泣背后的哭泣,让我们可以看见悲伤深处的悲伤。灾区不是新闻的禁区,信息公开透明才是救灾的利器。只有更真实的现场,才能让更多的人与灾区人民同在。
期待并赞赏一切救援的努力,但这并不是直面并记录灾难的惟一方式。逝者以生命在这片大地上书写苦难的方式,需要得到生者的认真反思。比如地震预报。相关报道显示,在7.1级强震发生两个小时前,玉树曾发生过一次4.7级地震。当地一网友曾在百度贴吧留言询问“是不是地震了?”然而除了一场更大的地震,他没能得到任何负责任的回答。同样在网上,有人指出在3月9日曾有专家公开表示,“我国大陆暂时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地震预报也许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依旧如网友所说的,“既然地震无法预报,为何专家要预报不会发生地震?”
人在做,天在看。有一种灾难,永远只能是生者的叙事。它让我们看清,当一种伏笔早已埋下,则一种悲伤也就早已注定。玉树震灾发生后,该州红十字会会长表示,玉树70%的学校发生了垮塌。而在国新办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玉树等学校是不是加强了抗震功能?”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表示,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国对中小学校包括一些公共场所的建筑,包括民居,特别是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都强化了抗震设防工作。——关于学校建筑质量,关于学生,关于生命,哪怕仅仅是一次汶川都已是不能承受之重。
与灾民同在,愿玉树坚强。但我们更需要于不能直面处直面,于不可承受中承受。在分秒必争、绝地驰援之中,我们不忍于追问,但我们又何忍于对生命的漠然?如果说“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但所有人都务必知道的是,逝者如何安息,生者又何以坚强?一个流泪的民族必然充满悲悯与力量,但一个敢于直面的民族才会得到最深沉的祝福,最安全的守护。(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4/userobject1ai218768.shtml
杨耕身: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东方早报 2010-4-16) 中国官方媒体的灾难叙事 中国官方媒体的灾难叙事 中国官方媒体的灾难叙事 周泽雄:捍卫诚实的价值(东方早报 2010-4-12) 西风:“被民主”的悲剧(东方早报 2010-4-29) 马龙生:遭遇丑闻,体操协会为何只能遗憾(东方早报 2010-3-1) 杨耕身:这不会是“好人沉默”的年代(东方早报 2010-4-12) 刘洪波:我们正在经历的“隐性战争”(东方早报 2010-4-16) 周明华:同样的“情绪激动”,不同的法律待遇(东方早报 2010-4-9) 杨耕身:网络新流行语里的世道人心(东方早报 2008-7-4) 杨耕身:自焚以及最深沉的无力感(东方早报 2010-3-29) 胡勇:一个教授的另类声明(东方早报 2010-4-4) 汤劲松:人伦丧失背后的贫苦悲情(东方早报 2010-4-4) 马光远:“全裸”乡政府极具预算公开的范本意义(东方早报 2010-3-16) 李思磐:那些代课教师权利的贫困(东方早报 2010-1-4) 沈彬:没有法治,最大的受害者是底层民众(东方早报 2010-2-4) 肖严:是“学风问题”还是“历史的错位”(东方早报 2010-4-1) 张贵峰:“跪求抽水”是矿工家属的二次受辱(东方早报 2010-4-1) 傅蔚冈:为何四个月的调查仍难现疫苗真相(东方早报 2010-4-1) 刘洪波:从成功救援反思日常状态的文明(东方早报 2010-4-6) 杨红旭:短命建筑是对低碳经济的嘲讽(东方早报 2010-4-7) 鲁宁:重建公信力请从新闻发布的透明开始(东方早报 2010-4-7) 张鸣:韩寒的无欲则刚(东方早报 2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