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第十八集 佛教圣地九华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25:37

 

第十八集  佛教圣地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的青阳县境内,在汉代叫陵阳山,梁代叫做帻山,后来呢又叫九子山。唐朝天宝年间,李白游秋蒲的时候,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名句,从此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

安徽的九华山和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组成了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

这四座山虽然都是佛教圣地,但是又各有不同。峨眉山供奉着普贤菩萨、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而九华山呢是供奉地藏菩萨的。

地藏菩萨又叫大愿地藏菩萨。他曾经发誓:众生度尽,方正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把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是说啊,不把地狱中受苦受难的人全部解脱出来,他就永不升天成佛。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种愿望,因为无论何时他都不可能普渡众生,解脱人们的苦难。

说来也怪,在我国数以万计的群山之中,为什么偏偏九华山能得到佛教的青垂,成为有名的四大佛山之一呢?相传九华山是地藏菩萨修身成道的地方。佛经中的地藏菩萨是否来过九华山,这无从考证,但九华山在众多的群山之中能够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却是和另外一个人物分不开,这就是金地藏。

早在1300多年前,朝鲜国王族的近亲当中有一个自幼出家法名叫乔觉的和尚。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的风景非同一般,于是隐修此间,苦心修行。

传说乔觉和尚就是骑着这个独角兽由朝鲜渡海来中国的。独角兽有其独特之处,和其它的动物相比,它不是有血有肉的躯体,而是由青铜浇铸成的,重500多斤。

金乔觉和尚虽然是朝鲜人,但是他却是一位对汉族文化造诣很深的佛门高僧。在《全唐诗》里,收有他的《送童子下山》一诗: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阑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乔觉和尚在诗里的对忍受不了出家人的清苦、中途退出佛门的年轻弟子,充满了谆谆教诲之情意。公元728年,苦心修行75年的乔觉和尚年值99岁时,趺座而逝。世人看到金乔觉死后的肉身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容貌相同,认为他是佛经中地藏菩萨的化身,于是称他为金地藏。当地的居士僧众在他的葬地建立地藏塔以供人朝拜。从那儿以后,九华山的香火日趋旺盛,九华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这是盛时的情景。现在九华山上尚有寺庙78处,僧尼300多人。九华山的寺庙主要集中在九华街和闵园两处。佛教徒都把九华街称为“莲花佛国”。

九华山寺庙众多,当推化城寺为首。它既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又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名声远震东南,成为九华山的主寺。化城寺建在芙蓉岭下,雕刻有莲花古钱的石板小道直通寺庙门口,每年农历7月30地藏王的诞辰日,络驿不绝的香客和游人来这里朝圣拜佛。

化城寺中的各种佛像在十年浩劫中已经荡然无存了,唯一幸存的是一口高一丈有余的大钟。化城寺是全山百寺之首,它的钟声便是全山佛客的号令。

每当红日西坠,蒲牢一击,九华百寺之中纷纷击发,其钟声响彻山谷。数百名僧尼随着钟声开始了晚课。

僧尼在念经拜佛或者进行其它佛事活动的时候,皆需要撞钟击鼓,以求神灵保佑。菩萨保佑过什么人呢?神灵又解脱过谁呢?这并非什么高深不解的数学难题。有人宁可信其有不愿讲其无,这只不过是想从中得到一点自我安慰罢了。

当然了,在外行人看来,所有的佛事活动都是这么一套,其实并非如此。佛事活动的规模有多大,由谁主持,念什么经,进行多长时间,这些都有一定之规。换句话说,就是要根据香客的要求以及所献香火费的多少来定。

九华山的寺庙以甘露寺、东岩寺、万年寺、祗园寺的规模最大,号称“九华四大丛林”,凡称丛林的寺庙都能单独开坛传戒,举办各种佛事活动。

祗园禅寺,在东岩脚下,大雄宝殿高耸于台地之上,向着肉身宝殿,而它的山门却迎向九华街面朝人流的来向,中间是金刚殿转折过渡,显得雄伟活泼。

在一所寺庙中,大雄宝殿是禅寺的主殿,各种重要的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这里供放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公元前5、6世纪中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徒们给他称号,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大体与我国的孔子同时。他29岁的时候放弃了王宫舒适的生活进雪山修道,最后在菩提迦耶树下悟道成佛。

在大雄宝殿里的两侧,默默地站立着18位罗汉。除了常随释迦传教的十六个弟子外,一个是为这十六个徒弟写传记、法住记的作家——斯里兰卡的庆有尊者,另一个就是法住记的中文译者——人们比较熟悉的到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万年寺又叫百岁宫,建在东岩之边。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无瑕的和尚云游天下,来到九华山,就在伏虎洞栖居,吃野果饮泉水,苦修苦练了100多年。无瑕和尚一直活到了126岁,最后在这个石洞里坐化,死后三年才被他人发现。山上的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所以将其尸体装金供奉,

崇祯皇帝封他应身菩萨,在百岁宫的肉身殿里供奉着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这尊肉身虽然只有350多年的历史,比不上马王堆出土的女尸那样历史悠久,但是,它却是常年置于空气之中而不腐。无瑕和尚的肉身在10年浩劫中被一位老和尚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现在是九华山唯一的一尊肉身。

九华山的寺庙大到有数百间房屋,小到一家两三间房子就是一个庵堂。九华山的尼姑庵大都散布在三十平方公里的闵园山坡中。这些名叫安乐堂、九华莲社、心愿茅篷的尼姑庵与山区的民房夹杂在绿阴之中。石板小径时隐时现,组成了恬静、别致、秀丽的山区景色。

九华山的尼姑大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解放前家庭生活困难而削发为尼的。师徒二三人组成一家也是一个庵堂的全部成员。

尼姑们念经拜佛之余,有的喜欢养花种草,有的善于飞针走线,有的精于医道。目前,她们除了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一部分收入外,国家对每个僧尼都定期配给一定的粮食和生活费用。这些尼庵都不很大,除了正堂设有几尊菩萨像外,其它都是生活用房,是典型的庵堂合一。

有人讲,出家人的生活是舒适清静的。其实不然,佛教的戒律规定已经正式受戒的僧人有25条戒律,至于已经正式受戒的尼姑则有348条戒律,若有触犯清规戒律者,视情节轻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我们从现在尚存的、通向全山各处的24万余级石板山路,仍可想象当年来此取经布道的僧尼和朝拜施舍的香客,三步一拜五步一扣的情景。

由闵园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径继续上行,就直通古拜经台和天台正顶了。

古拜经台是一座始建于唐,重建于清的大寺庙,相传这里是地藏菩萨拜经之地。

由古拜经台再拾级级而上就到了九华山的最高峰——天台正顶了。山顶上建有一座五层楼高的万佛寺。所谓万佛寺,是因为殿内的木梁上雕有一万个栩栩如生的佛像而得名。

站在万佛寺的捧日亭上,九华群峰尽收眼底。古人说: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我们没有对九华山的石、水、树进行专门的介绍,这并不是说它们不美。九华山之所以称为九华山,除了石、水、树这些山的共性以外,庙宇、尼庵,还有各式各样的佛事活动,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反映九华山特色的个性,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作为九华山的山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