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山东战区我军部队的主要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51:51

抗战时期山东战区我军部队的主要特点

人民军队 2010-01-24 10:10:46 阅读38 评论0 字号:大中

1.从战区领导构成看:长期没有一个自始至终的统帅,更没有一个领袖型的统帅,因此,领导班子不团结,直接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根据地也长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直至在毛泽东的委托下,刘少奇于1943年3月对山东分局、115师和山东纵队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实行了一元化领导,所以,“山东换上一个罗荣桓”,面貌才焕然一新。

2、从战区作战部队构成看:

(1)土生土长的部队多。

(2)红军基础少,更准确地说是由老部队帮助下成长起来又从其他战区为加强本区调进的部队少,有些老部队(如鲁西)还成建制的转隶到其他战区。以1945年8月山东部队所整编的8个师看,有红军基础的仅仅只有1师1团(334团)和2师5团(338团),其中,5团是1943年以后调进的,在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贡献有限,前身又是红15军团的一部分(红15军团本身就是一支年轻的部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这支部队才上升为主力)。另外还有几个团属于在老部队帮助下成长起来又从其他战区为加强本区调进的部队,如1师2团(335团)、2师4团(337团)、8师23团(195团)。有战斗经验的部队还有原东北军的一些起义部队,如滨海支队(114师)以及几个独立旅,但起义较晚,不可能像冀中吕正操部那样在根据地内起到骨干作用。而且,不光是这几只起义的东北军部队,就是有红军和老部队基础的部队由于加入山东战场较土生土长的部队晚,又不是一次进入而形不成规模效应,因而所起的骨干作用也有限。如1师1团在115师(686团)的编成内,1939年入鲁,先在鲁西,后到鲁南,40年后才到滨海完成展开。2师5团则是因苏北形势恶化才由新四军8旅23团转隶而来。1师2团稍早入鲁,但它最初的任务是开辟苏鲁豫皖,因而最初基本上是在685团的编成内在湖西地区展开,而后由教5旅的建制直接加入苏北战场,成了新四军的独立旅,也是1943年才到达滨海地区。2师4团则是在115师东进之后留在晋西在补充团的基础上扩建的晋西独立支队,是一支在阎锡山看来不入流(即不是国民党授于番号而不受到统一战线保护)但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正因为如此,阎锡山视其为眼中钉,在1939年第1次反共高潮中,被其作为第一波重点打击对象,因而在1940年被迫转进到山东,而后与686团合并组建为115师教2旅,展开于滨海地区。由于鲁南天宝山地区在115师师部东进后,形成我军的战略真空,我军又于1941年和1943年先后从鲁中和滨海抽调了两个团恢复鲁南局面,其中原属教2旅的5团到达鲁南地区,之后成为鲁南军区的主力之一。

这些部队主要的问题有:一是数量少,分批逐次进入,因而形不成规模效应;二是入鲁之前,山东抗战的基础以在山东纵队的领导下先期打下,因而有红军基础的部队形不成核心作用,更形不成领导效应;三是任务重,头绪多,除了师部和686团主力是开辟鲁南根据地外,其他部队则担负南下的任务,由于685团主力事实上后来加入到苏北战场,所以笔者干脆将该部从山东部队中剔除了;四是基本上是在山东战区的边缘地区展开,因而对山东根据地的整体建设和作战影响有限。最先入鲁的挺进纵队是在冀鲁边创建冀鲁边根据地,而后又南下到鲁西和师部会合,师部东进后继续在鲁西坚持,由于在山东的边缘地区展开与兄弟战区形成交叉而最终被划到晋冀鲁豫军区,所以笔者干脆也将该部从山东部队中剔除了。师部和686团也是在鲁西、鲁南转战,最后到达滨海地区也是1940年以后了。原晋西独立支队和苏北23团、教5旅到达滨海地区更晚,再加上在边缘地区作战,所以影响都有限。
而以115师独立团和120师主力开辟的晋察冀根据地,以120师为基础开辟的晋绥根据地,以129师为基础开辟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以新四军东进部队为基础开辟的苏中根据地,之所以这几个根据地创建中老部队能起核心和骨干作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是根据地的创建者,初始力量又集中而显得强大,干部配备也强。山东部队之间的矛盾和互相之间的不信任所产生的“病原体”在这几个战区里是不存在的。而鄂豫皖李先念部则没有红军老部队的介入,加上李先念又是当地人。豫皖苏的部队也是如此,皖南事变后为加强这支土生土长的部队曾将主力刘震部编入其战斗序列,因其效果并不好才又将3师9旅与刘旅对换,后才形成了战斗力。

3.山东部队野战能力较之其他战区弱。由于初期部队是由起义的当地农民组成,战斗经验不足,鲜有类似于115师的平型关、129师的长乐村、120师的陈庄、晋察冀军区的黄土岭、新四军东进部队的黄桥那样的歼灭战。所以,徐向前在山东沂南县孙组地区完成对日军一个大队的合围后的战果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这支部队作战经验不足因而只消灭了200余日军。即使是686团等部入鲁后由于力量有限,除了梁山战斗外也很难达成较大规模的野战。如清河军区部队直至1940年才能在作战中缴获到一挺重机枪,鲁中军区部队直至1944年才能够达成对日军一个大队的合围和全歼。所以,林彪在东北初期之所以难以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打几个大的歼灭战,除了他指挥上的原因和战略判断与毛泽东有差距外,与以山东部队为主组成的战斗部队的野战能力不强也有关系。

4.山东部队的攻坚能力较强。因为大规模的野战不多,所以部队的缴获尤其是重武器的缴获不多,而山东的交通尤其是铁路的支线较长如胶济线,公路较多,日军的沿点线守备较多。同时,山东有煤矿因而会用炸药的矿工有不少加入了八路军。作战除了反扫荡以外,1944年后拔点作战也提出来了。由于重武器不多,城镇攻坚能力不强,用炸药炸炮楼就是一种无奈之举了。鲁中王凤林团长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爆破的经验并在鲁中和胶济路沿线拔点作战中得到了检验,而后在鲁中、清河(渤海)、鲁南军区中推广。解放战争中,这几个地区所衍生的40军、26军、128师、22军均以攻坚见长。38军等也是在临沂、莒县等城镇攻坚作战中受到鲁中部队的影响逐步掌握攻坚的,加上有野战的传统,所以在东北战场上攻防能力兼备。

其他战区的部队可能是因为重武器较多,野战攻坚能力较强,战斗经验丰富,因而不太重视爆破,所以他们在拔点作战中常见的办法就是用炮轰,或者架云梯、或者挖地道,一直沿袭到解放战争。军委在豫东战役结束后便部署三大城市的攻坚作战,其中一条就是要求东北我军学习徐向前临汾战役的地道爆破的经验以夺取长春,只是在听取即赴山东兵团履职的原华东8纵(26军)司令员王健安的地道爆破耗时耗力和连续爆破比地道爆破更有效的意见后才作罢。这其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山东部队爆破能力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穷则思变的结果。

5.结论。以这样的一支部队到东北,初期作战中要担负“独占东北”的任务,的确让林彪等人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