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微笑少生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43:05

多微笑少生气

作者:和平鹰

 

     《新甸园工作准则》第二条少生气,是人人都关心的事情,同意的朋友请多多捧场,尽量传播。

 

    一、关于七情六欲

 

    关于七情六欲,各家有不同说法。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现代人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

 

    由此可见,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因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人生舞台取之不尽的题材和气象万千的表演。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两者是并列关系。

 

    既然如此,七情第七“欲”成了多余。再仔细琢磨,现代人毕竟与古代人不一样,现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社会分工极其详细,由于人的情绪波动引起的工作误差,所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远非古代简单的农业生产所能比拟;换句话说,老祖宗对七情六欲的划分,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应用的需要,对七情六欲进行调整补充的时候到了,因此,老鹰在此抛砖引玉,先对七情做一改动,说得合理处请朋友们广为传播:

   

    既然情、欲不同,为了使词条词义更趋合理,概念更清晰,理当把情之第七“欲”去掉,作为六欲之总概念,它主要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考虑到哀的发生少之又少,因此删去,用“喜”、“爱”之极限“乐”取而代之。那么七情只剩下六情,能否增加呢?老鹰以为应当增加,原七情未考虑到最普遍的一种状况:“静”,在这个状况下人的情绪没有波动,是最佳工作状态。于是七情包含:喜、怒、爱、乐、惧、恶、静

   

    二、关于生气

 

    《新约.哥林多前书13章》“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新约.马太福音五章》耶酥:“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佛经《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文中“嗔”(音郴)是动词,本义:发怒、生气、对人不满; “贪嗔喜恶怒"是佛教的五大戒,嗔排第二。

   

    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黄帝内经》说“怒则伤肝”。

 

    由上可知,无论从哪方面看,生气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三、怎样可以做到不生气

 

    怎样可以做到不生气,答案的数量恐怕是没有穷尽的,各有各的说法。念口诀、写条幅、树立座右铭、意识调节、语言调节、注意力转移、行动转移、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文化素养、稳定情绪、心理暗示、回避刺激法、合理发泄法、积极补偿法、反其道而行法、逆向思维法、仰效前人法、忍辱负重法、欢笑驱怒法 ......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对抑制生气均有一定效果,其中加强思想修养为老鹰最推崇。治标首先要治本,普遍地从意识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是治本好的方法。如何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的社会性,更好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老鹰有以下建议,如有不妥,请朋友们随时提出修改意见。

    人们除了自己不生气以外,还要时刻应付来自旁边的生气,尤其在争辩发生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戒心,不管发生怎样的争辩或指责,均有从容应付的办法。在此,老鹰奉承各位朋友,信奉基督教的朋友继续熟读《圣经》,按耶稣的话行事;信奉佛教的朋友,继续按佛教的规矩行事。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身心托付给主耶稣,或是心中默念阿弥陀佛祈求佛主保佑,则可风平浪静、逢凶化吉,心中的怨恨,自然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对于既不信奉基督教,也不依昄佛教的朋友,可以采纳老鹰今日创立的七情制怒法,具体内容如下:

 

    生气的情况常有发生,如果控制不好,生气会传染,会引起怀疑、猜疑、不满,引起感情伤害,严重时引起打架、斗殴,甚至凶杀。如何控制生气,老鹰提出以下七条,供各位朋友参考:

 

    1)以喜制怒。争辩发生时,如果对方意见正确,应当以喜迎合,乐意地接受对方意见,并付诸行动,适当的时候对其表示谢意。

 

    2)以怒制怒。争辩发生时,一旦对方的论点明显不符合事实,或不符合常理,此时可以用适当方式提示或是反驳,只要说话在理,对方一般会接受。且应注意,一旦以怒制怒收到效果,应当立即回复平静,給对方台阶下来,所谓“穷寇莫追”就是这个理。顺便提请注意,此法不适用于对付领导。

 

    3)以乐制怒。争辩发生时,如果对方理由不成立,那么可以顺着对方话题讲一个善意的小笑话,如果控制得好,可以把周围的人一起带乐,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4)以惧制怒。争辩发生时,如果对方来势汹汹或一时无法判断正确与否,可以用“惧”法对付,正如耶酥告诫:“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当然,这是一时的妥协,如果对方是错的,应当会在其他方面有所反映,待时机成熟时给予提醒、磋商,必要时进行反击。

 

    5)不要厌恶。争辩发生时,如果对方毫无理由,已经对其形成了“恶”的感觉,那么应当立即停止这种想法,有时一时分析不清造成意气用事,很容易破坏已经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可以耐心地给予提示,告诉他错误所在,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6)以静制怒。争辩发生时,如果事情小,无关大局,为了防止争辩的加剧,可用“静”法对付:用语言叉开矛盾焦点、假装未听见、或用各方能接受的语气发言,使对方在不经意中放弃自己的要求。过程中切记不可增加生气的程度。

 

    7)以爱制怒。对人们应有爱心,只要心中喜欢周围的人和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心中只要有大爱,自然而然就会喜欢周围的人和事;只要心中喜欢周围的人和事,自然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给予理解和接受;当然,你会自然而然地拥有爱的意念:嘴角挂着微笑,从容应付周围发生的一切。你会自然而然地很自觉地运用上述各种对付生气的办法,每次交锋,定能做出最好的决策。当事人心中要有大爱(请参考老鹰5月12日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132020100dcov.html),嘴角挂着微微的笑容,沉着应付各种各样的指责、刁难、辩论,并且把生气的气氛转变为欢乐气氛,把这种欢乐的气氛与周围的人共同分享;分享微笑,享受微笑、传播微笑、使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