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瑜和他的《牺牲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51:57
赵瑜和他的《牺牲者》
朱竞

        2008年的春节前夕,作家赵瑜送给我一部很重的大书《牺牲者——太行“文革”之战》。之所以说它是“很重的大书”,它实在是太重了!重得让我要准备足够的力气来拿着它。我知道,在这部书中装载了中国20世纪40年的“文革”史;这里装载着无数位有名和无名的“文革”期间的牺牲者;装载着数不尽的血泪记忆;装载着一代人对历史的真实讲诉;装载着一幕幕荒诞的故事,装载着“文革”亲历者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装载着后人及旁观者的品头论足;更装载着作家赵瑜一份重重的责任:他“他告诉我们当下的人们,‘文革’中不同形态的牺牲者们,为了后人的警醒,为了民族的进步,而死去而悲伤。我们永远纪念他们。”

     然而,为了纪念,我们必须了解真相,才能牢牢传记。

    《牺牲者——太行“文革”之战》,是作家赵瑜用了几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赵瑜意识到:写作这样一部史志性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他的一个夙愿
我写此文的目的确“是让大家知道赵瑜写了这样一本书”。
愿。“文革”爆发至今,竟已四十多年。和全国一样,他所出生的山西上党地区,“文革”故事只能愈加悲惨和壮烈。同时他更清楚地感到,要写好那段历史,困难却非常大。而当下面临着许多“文革”的亲历者,或年老多病,或已去逝,如果不及时抢救采访,我们这个时代将会失去太多真实的东西!

    于是,赵瑜立即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遍寻当年太行风云人物,突击采访了一年之多。赵瑜的《牺牲者——太行“文革”之战》则以一个地区为基础,全局性地展现那场酷战的真相。同时让他困惑的是,他在写作中没有诸多的“文革”书籍可以借鉴。所以赵瑜说:“我的写作也是试验性的。”而在写作之初,赵瑜就清醒地意识到“要顺利出版这部书,其困难,要比写作这部书还要大。”

    我手中拿到的是赵瑜自己装订出来的一百本样书,他是送给朋友作为征求意见的。而每送出一本书,他在书的封面上都要写上编号,我的这一本为“零叁叁号”。打开书的折口处,有这样一行字:“1966—1969,感谢为了‘文革’记忆而真诚地接受采访的人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是一部未定稿,请多提意见。”赵瑜的这一举动很让我敬重。他作为一名公共的知识分子,自觉有责任和义务把那一段历史真实地呈现给后人。

     这部大书,读得我很辛苦、很沉重、很忧伤、很悲愤、很无奈!

    《牺牲者》共分出了19章,每一章里又分出五六小节。“最先罹难的人们”、“是谁杀了王尚志”、“魁首出山风雷动”、“势均力敌两阵营”、“七月会议如战场”、“从肉博到冷兵器作战”、“太行山上第一枪”、“刘格平上太行”、“难民跑城”、“参谋战后勤战与政治战”、“伏击在元月十六”、“兵发太行”、“血肉横飞大爆炸”、“八县联军克上党”、“五县合围战高平”、“血火四新矿”、“虐杀生命”、“处绝在战场之外”、“决斗在中央学习班”、“回眸风雨十七年”……

    读的过程中,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惊心动魄!让人真的不敢相信:那些场面和故事都是真的吗?

    “一场旷日持久的‘文革’大战发生在1966年和1969间,杀伤了许多生命力,却全然不为后人所知。翻检当代史册,遍寻不见这场炽烈炮火的记忆,激战流淌出鲜血来,浸染了我们的少年时代,数十年未能腿色。尸体横陈残肢飞舞,是伴随我们一代人成长的映像,扭曲我们残破心灵永不康复。”

    在赵瑜的采访中,有大量珍贵的原始材料呈现在其中。现在看来,这些真实的材料中所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真诚和荒诞,读着非常可笑。其中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革”语言!

    在下面这样一个小节“追悼亡灵与徐公达惨案”中,描述了一个大型追悼会的场面,有三万多人汇集在英雄台的广场上,全副武装,沉痛哀悼“联总”组织在长治市区战死的战友。主祭人在一片气氛肃杀、哀歌阵阵中宣布大会开始。他说:“……炮火连天鏖战急,今天我们在这里声讨红字坏头头的法西斯暴行。胜利的号角声中,我们无法忘记牺牲的战友,他们在牺牲的最后瞬间,高呼着毛主席万岁,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红色政权,献给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献给了伟大的文化革命!万恶的坏人妄图用武力征服我们。他们的屠刀只能杀害人们的躯体,却永远毁灭不了我们的赤胆忠心。一个倒下去,千万个战友站起来!” 主祭人的话后,更煽情的正式悼词,才是一篇极具“文革”代表性的派战祭文。这样的语言,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滑稽可笑。

    这样一部反映“文革”的纪实作品,会给读者提供一份很翔实的资料,同时也会让更多的人去反思“文革”给中国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

    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在反思和批判“文革”的一些错误思想。在我看来,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文革”是容易的。对“文革”采取某种坚决的拒绝和厌恶的态度,也许可以证明批判者的鲜明的道德立场,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简单的和粗糙的道德批判。这一切并不能帮助我们抵消“文革”给整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入研究和了解“文革”的发生和运行的机制,就不能够真正有效地识别其种种迹象。在今天,我们彻底否定了曾经发生过的“文革”,难道我们就能够说“文革”从此永远成为过去了吗?  

    赵瑜《牺牲者——太行“文革”之战》又一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考课题。

 

    赵瑜简介:1955年4月生于山西上党,原籍河北安平。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任晋东南地区文联秘书长、《太行文学》副主编,1988年调山西作协为驻会专业作家。其报告文学《中国的要害》、《太行山断裂》、《但悲不见九州同》、《第二国策》等作品,参与和推进了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发展,尤以中国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影响深远,多次引发关于体育改革、体育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等相关话题大讨论。其一系列作品鲜活而真实地状写了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思想深沉前卫,语言独特,结构宏大,注重文体革新,读者群体广泛。

    赵瑜现为国家一级作家,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1997年入选世界名人录,1999年被评为英国剑桥大学评选为20世纪全球优秀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