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 是报纸毁了希芭和康纳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07:50
这是一个关于激情与压抑、妒忌与自满、友谊与孤独的故事。42岁的中学女教师希芭和15岁的男学生康纳利坠入爱河,恋情被披露后,她因“猥亵男童罪”身败名裂。小说的叙述者是希芭的同事,历史教师芭芭拉,一个孤单、敏感、颇有文学修养的老姑娘。小说获得2003年英国布克奖提名,并由《偷心》的编剧帕特里克·马布改编成电影《丑闻笔记》,2006年年底拍摄完成。

电影《丑闻笔记》剧照
1998年3月1日,那晚晚餐时,希芭谈到她和那名姓康纳利的男学生第一次亲吻的事。当然,大部分我以前都听过了——跟康纳利的那段恋情,没有几件事希芭不会说上好几回的。但这一回她又谈到时,却有新料。我正好问到,两人第一次搂抱时,可有令她感到意外的事。她大笑,她说,有,整个过程的气味都令她吃惊。
到了那一刻,我真正嗅到的是肥皂的气味,衣服用回转式烘衣机烘干的气味。那种气味显示,他极注重个人清洁。你知道,行经大楼地下室通风口,有时候周身被洗衣机喷出的热气笼罩的那种气味?就像那样,这么干净,芭芭拉,绝对没有其他学生吃史班牌子那种罐头肉产生的气味……
我第一次看他脱衣服,你知道我想到什么吗,芭芭拉?园子里新鲜的蔬菜包在干净的白手帕里;刚从土里出来的蘑菇。不,真的,他真是鲜嫩可食。他每晚洗头。想想看吧!头发干净得无精打采的。可能是青春期的虚荣吧,或者不是,也许是青春期的焦虑。他的身体还是一个新玩具,大人对身体漠不在乎的态度,他还没学会。
故事又回到熟悉的话题,最近几个月,这则头发狂想曲我一定听过不下15次。可是,我还是继续给她提示:“你吻他时紧张吗,希芭?”
喔,不紧张。嗯,会啦……倒也不是紧张。(大笑声)你会同时既紧张又镇定吗?我记得当时他没用舌头,我松了一口气。总要先对对方有些了解,不是吗?不然就太快了。那些口水,还有对方在有限空间里想要创新花样的略微尴尬的感觉……反正,不知是我太放松,还是别的因素,因为脚踏车倒下来了,发出碰撞的声响,然后,当然,我就跑了……
这种时候我不多说,重要的是让希芭说。但是即便是平常,在我们的关系里,我都是个听众。并非希芭比我聪明。我自认,任何客观的比较都会把我评为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不,希芭能说,只因她生来话多,而且比我坦白。我生性谨慎,而她……反正,她不是。
这不是有关我的故事,但是既然说故事的任务落在我的肩上,既然我在即将要描述的故事里也扮演了一个次要的角色,我不妨也扼要地交代一下自己以及我与主角的关系。我的名字叫芭芭拉·柯维特。今年1月退休前,我一直住在伦敦北区的阿尔奇路,过去21年来,在同一区的圣乔治综合中学教历史。不到18个月前,我就是在圣乔治结识希芭,她是42岁的陶土课老师,最近被指控非礼未成年少年。她被揭发与一名学生发生性关系。这桩恋情开始时,男孩15岁。
自从事情曝光后,媒体就大肆报道希芭的案子。我努力想阅读所有的报道,可是坦白说,这件工作真令人泄气。过去两个礼拜,有关希芭的案子,光是在报纸上就看到二十处与事实有出入的错误。这个礼拜一,《每日镜报》的某位天才将希芭描写成“胸部丰满的肉弹”,昨天《太阳报》刊登了一篇披露希芭丈夫的报道,文中声称理查德是个崇尚时髦的教授,在伦敦东区的金融商业中心讲授沟通理论;在跟性有关的研讨会上,教导如何阅读色情杂志。
然而,到头来最令人惊骇的,倒不是报道的粗心大意或是快活的虚伪造作,而是故作神圣的姿态。我认为,最后是报纸把希芭和理查德毁了。你若想到在他们家外扎营的记者,每天见报的可怕标题“性教师口试告捷”、“老师迷恋学生身体”,不一而足——他们能撑那么久,已经是奇迹了。
我就是那时候伸出援手的,我让希芭在我公寓里留宿了一周左右。后来她征得艾迪同意暂住他的房子,我就跟她一起住过去。我怎能不去呢?希芭一个人,怪可怜的,只有狠心的人才会置若罔闻。
记者们对我自告奋勇、不避讳希芭的放荡行径,惟一能找到的解释是,我自己也是个放浪形骸的人。虽然至目前为止,这种特质还隐而未现。这是为什么我现在决定甘冒再被中伤诽谤的风险,亲自提笔撰写希芭沉沦故事的主要原因。我应该直言,从道德的观点来说,希芭对她的行为所提出的证词,并非全然可靠。即便现在,她还是想把这段关系浪漫化,想要淡化她行为中不负责任的部分——错误的一面。她所透露的悔意,似乎是懊悔事情被揭发。可是,尽管希芭仍然惶惑不安,她的诚实是不容置疑的。虽然我会反驳她对某些事件的解读,可是对她所叙述的细节事实,我没有理由怀疑。的确,我相信,有关这段恋情的时间、地点及发展,她所告诉我的一切,确实都是真的。她说,把这些事讲出来,老实说,对她是好的。
相关链接:
似乎只要是有点情节的畅销书都逃不过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的命运,《丑闻笔记》亦非意外。这部由佐伊·海勒(Zoe Heller)所著的原名为《她在想什么:丑闻笔记》的悬疑小说在2001年面世后旋即引起轰动并获得不少文学界的殊荣,包括入选英国文学精神标志之一的布克奖的候选名单。是什么魔力让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的日记成为读者追捧的经典呢?
居住在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却总是找不到可以倾诉、依靠的对象,人口的密集程度不但不是人际关系密切的指数,越是先进、独立的年代,越是容易酿造寂寞、空虚。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都市精神焦虑感促使佐伊•海勒写出这部作品;《丑闻笔记》的主题是都市人难以克服的孤独感,通过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证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脆弱。两个女主人公本以秘密交换信任,最终又讽刺性地让这种信任成了互相挟制的条件而使表面美好的友情变得不堪一击,书中以芭芭拉为主视点观察示希芭和其他角色,作者幽默的笔触和步步为营的结构赋予这个老处女式的人物令人恐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