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考研政治236个客观题 不定项选择题1-5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26:27
2006-11-20 15:35:37.0 来源:你来我网考研社区网友评论 0 条进入论坛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下只是一个理 B.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
2.唯物主义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
A.外部世界对人和人的意识的先在性 B.外部世界对人和人的意识的独立性
C.人的意识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 D.人类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可知性
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在哲学上表达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是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
A.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毫无关系的世界 B.人类世界产生前的世界
C.人类尚未人化的世界 D.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
5.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转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观化
C.通过实践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D.通过实践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念
6.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C.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7.人的意识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和超前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10.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以下哪几种情况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简单的可能性和复杂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1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身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抽象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12.“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13.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是
A.抓典型 B.“欲擒故纵” C.“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D.“为了前进而后退”
14.把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中的因素
C.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D.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抽象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8.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1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说明了
A.在知行关系上,行是矛盾主要方面
B.“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两个主要环节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水平高
D.行是认识的归宿、目的
20.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和价值都通过实践检验
21.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22.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23.“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决定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C.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D.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最终原因
25.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
A.全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后果 B.全球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D.必须和谐发展的道路
2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史
27.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和杰出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
28.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
A.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 B.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C.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D.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29.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0.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A.消费者既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商品的价值
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D.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31.就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来说
A.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32.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33.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3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商品数量增加,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B.劳动力价值下降
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35.某消费者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按合同约定,第二年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D.支付车库租金200元
36.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商品价格总额 D.货币流通速度
37.恩格斯指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
A.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 B.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换
C.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 D.价值才能决定价格
38.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可以
A.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B.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C.充当储蓄手段 D.按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
39.关于信用货币的说法正确的有
A.信用货币以信用关系的发展为基础,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B.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期票、汇票和支票等
C.信用货币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增加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D.信用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活跃和发展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40.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就是要
A.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B.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C.坚持市场导向,调整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D.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及各种不正当竞争
41.在商品交换中,实现了
A.使用价值的交换 B.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
C.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42.下列例子中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有
A.在某商店一台电视机标价1000元 B.某消费者得到工资和奖金
C.某消费者还欠别人的钱 D.某消费者在每月底用现金缴房租
4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C.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44.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公式有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45.平均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在于
A.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同量利润之间的矛盾 B.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C.说明了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D.揭示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实质
4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获得平均利润的职能资本是
A.产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商业资本 D.农业资本
47.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是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地租
48.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租理论认为级差地租
A.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B.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C.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产生的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49.土地价格
A.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是资本化的股息
C.是资本化的地租 D.与地租成正比
50.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和农业地租是完全一样的”。这说明,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的形态有
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 D.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