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的风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00:58

修禅的风气

  


    谈修禅及静坐法 

    在短期出家期内,有机缘与各位谈修禅及静坐法,共同研究禅理,使 我非常高兴!不过禅是一种唯证方知的自悟境界,不是用语言文字可以讲 得出来,甚至用思想去分别亦嫌多事;那 现在要我来谈修禅,真感觉到 谈何容易,不知从何谈起,只是随顺人情,仅就近来修禅的风气,及初步 静坐方法说说吧了!

    近二三十年来,在欧美、亚、澳各洲的修禅风气,甚是昌盛;尤其是 在美国,有许多黄发碧眼的学佛者,多数是爱好坐禅的。各学府各社团中 设有佛学研究会者,多以修禅的为主体。笔者十八年前在美檀弘法时,已 知道美地人士的修禅热。去冬游化澳洲,又发现许多爱好修禅的人,其情形与美地正相仿佛。造成西方人士修禅的风气,据笔者所知大约有五种原 因:
    1.修禅能祛病延年:病痛与人生有切身的关系,急切需要调治。而静 坐亦为治病的好方法,老者静坐能减少头痛、腰痛、血压高、麻痹症;少者静坐 可减少欲念,静坐生智、冲动争斗,血气方刚,戒戒在斗,坐禅为息斗最 好的方法。有些人身体羸弱,或患怪病绝症,医药罔效,而往往从习禅中 恢复健康,才知习禅为养生之道,有益卫生,故乐而趋之,因禅定内发, 全身运动,血液循环,转变生理机能,可返老还童,有益身心,不是普通 局部运动可比。
    2.修禅能集中心力:禅定的禅,焚语「禅那」,华语「静虑」,即静 静地「思惟修」,排除一切杂念妄想,使心力集中趋于一境,即名为定。 所以由禅而定,集中精力,可以增加工作的速度。经说:「制心一处,无 事不办」。因此,终日在都市中为尘劳纷扰,工作烦忙的人,往往为「爱 静宜习禅」,以图统一意志,安定心神,使精神上获得轻安和怡悦,增进 生活的兴趣和工作的效率,而走上修禅的道路。
    3.修禅能别开天地:我们人生的境界,可以说有两个,一个是现实生活,一个是精神生活。现实生活,可从现实社会的衣食住行中求得美满就行 ,精神生活,必须要从禅定的修养中去发现,因修禅息妄空心。出现灵境, 会在精神上另辟新的天地,进入超越时空的境界。像李太白偶住碧山,心 情幽闲,便说:「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已有多少禅味;而苏东坡的「无尽空中无尽藏,有花 有月有楼台」,更从修禅的息妄空中显出不空的境界,那些不空无尽的景 物,都成了修禅者精神上无限的享受,为追求这种禅悦的境界,许多人就 和修禅结了不解之缘。
    4.修禅能实践佛理:佛教的理论,不出谈空说有,但其空非世俗空无 之空,其有亦非世俗执实之有,那 是什 样的空有呢?可说是真空妙有 :真空不空,所以成为妙有;妙有非有,所以显出真空;亦是空有不二中 道妙理。这种微妙的理境,由修禅的工夫可以践之履之,不如一般宗教意 境永远都是那 渺茫,难以捉摸,也非一般哲学意境永远不能实现,不是 空理空论可比。因禅定的境界,是从实践修行中可以实现的,好奇的新时 代人物试之有效,故不断地向禅学中生起问津的兴趣。
    5.修禅能和乐世界:人类的面目丑恶,世界的不安现象,依佛法的观察,是起於人类的贪瞠心理。内有贪瞠,外起争斗,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修禅能养成慈悲心、喜舍心,正可对治贪瞠的仇恨,制造和平的空气。 因此,各人习禅,个人养成慈悲喜舍,息灭贪瞠仇恨,和谐合聚;多人习 禅,多人养成慈悲喜舍,息灭贪瞠仇恨,和谐合众。习禅之风普及全人类 ,则世界一切战争不安的祸害,都可以连根拔除,澄本清源。所以由修禅 所得盎然的定水,对这个烦燥热闷的不安局面,如服下一剂清凉散;使对 现实社会失望而悲哀的一群,望著破晓的曙光,走向禅定的领域,亦是自然的现象,没值得惊疑的。

毛泽东:慧能的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


关于禅,只能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不说我倒明白,越说我越糊涂。我觉得,慧能的《六祖坛经》是要读的,但我怕读了以后,就不能得到真禅了。所以,对佛的经典,我是不会轻易去读的。因此,对佛总是产生不少不敬的想法,也就常常被人指为亵渎神灵,辱没佛道,不过,心里坦荡,也就淡然处之。

关于佛,知之甚少,何况禅呢?我只知道,梵语中的禅,愿意是弃恶,或功德丛林之意。不过,照胡适的说法,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日本禅师铃木大拙也说,象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
少林十八罗汉潘国静曾说,禅乃悟也,静也。即悟,静生慧。禅是无,禅是有,禅是实,禅是虚,禅是天地万物。一般佛家认为,把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就是禅。铃木大拙说,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
那么,中国禅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大乘佛学的推动,使老庄的透彻见解,以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所以,有人说,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就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
所以,如果把禅作为一种宗教思想,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智慧。宗教是讲究信仰的,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追觅教义,如果没有信仰,宗教就几乎失去存在的意义了。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等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

于是,便有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的说法。那些得到真传的禅师,总是追本溯源的疑下去,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才得到豁然大悟。慧能大字不懂几个,甚至有人说他是个文盲,又是刚刚入得佛门,却能够战胜弘忍的得意门生神秀,得到禅宗衣钵,定为传人。他靠的是什么?就是靠疑情多问。

当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似乎已经达到禅的最高境界;须不知慧能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请人代劳题偈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说心如明镜台,莫使惹尘埃,我却来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禅的高低,就看谁问的彻底,疑得通透。

这就好象是,小孩玩的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依我看,很多禅界公案,本身就是属于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就好象是智慧小测验,说的玄乎一点,就是顿悟。顿悟就是慧能的拿手好戏,所以,我说,慧能充其量,就是一个泼赖的小顽童而已。他能够成为禅宗六祖,完全得益于他的天生悟性,与禅修无关。

惠能还有一则顿悟的故事,让后人津津乐道。说是慧能归岭南,十多年后才到广州法性寺。其时,有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
不过,我总觉得慧能对于这个问题,脑筋急转弯还不够。我的理解是,不是风动,亦非幡动,或者心动,而是无动,心非物,何来动静之分?人说,幽默是生活最高的智慧,而禅思也是一种幽默。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只有通过幽默,禅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所以禅是活泼的,也是锐利多谋的。

禅甚至是排斥知识的,真正的禅师是不读经典的。禅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因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而且,那些达到顿悟的禅思,往往是违反人性,亵渎人情,有违常理的。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神会答道:此是诸佛之本,众生之佛性。六祖不以为然,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何又要指一个实相呢?

在佛门中,被人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何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智闲禅师愕然不能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而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

其实,在佛门里,以禅的思维方式,来亵渎佛祖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严冬里,有禅师把佛像拿来烧火取暖,有人问他,你为何把佛像烧了?禅师说,我烧佛像,是为了取舍利子;木头做的佛像哪有舍利?禅师说,那我再拿一个来烧。还有个禅师对着佛像吐口水,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禅师说,你找一块没有佛的地方让我吐口水;确实啊,没有佛的地方是找不到的,因为佛无处不在。

所以,我在骂佛的时候,也常常感到,佛祖在对我笑,笑我的傻气和真诚。有人认为,传统的佛教,本来就是那么简单,释迦牟尼就那么简单,只不过在慢慢发展里头,人们把它复杂化、神秘化了。而到了六祖慧能这里把它还原了,把它世俗化了,解放了。甚至有人说,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其实离真正的佛教越来越远,是对传统佛教的一个反动,就是说已经变成不是佛教了。

就连唯物主义传人毛泽东都说,六祖非常了不起,他把主观唯心主义推到了顶峰。我们以前批判唯心主义,歌颂弘扬唯物主义,实际上作为两大主流思想流派,唯物的不一定全好,唯心的不一定全错。他说,佛经是有区别的,有统治阶级的佛经,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像唐代六祖慧能的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佛经。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632467&PostID=2138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