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37:57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王夫之 ( 公元 1619-1692 年 ), 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 ,后人称为王船山。王夫之年轻时考取过举人 ,以博学多识著称。农民军张献忠大军过湘时 ,曾邀他参加农民军 ,为他所拒绝。清军入湘 ,他曾召集起义军抵抗 ,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后来见事无可为 ,决计归隐 ,遁藏深山 ,窜身 " 瑶 " 洞 ,始终未剃发,得 " 完发以终 "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 他的哲学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 ,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他的许多精彩言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生动注脚。下面选取他的一些哲学妙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作一解读。

 1 “天人之蕴 , 一气也。”

释义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内容只是气。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 ,天之象 ,地之形 ,皆其所范围也。”

释义 : 宇宙间除了气以外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 气是宇窗的惟一存在。天上的各种现象 , 地上的各种物体 ,都是由气构成的。

哲学点评 : 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聚散变化 , 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譬如车薪之火 , 一烈巳尽 , 而为焰 , 为烟 , 为烬 , 木者仍归木 , 水者仍归水 , 土者仍归土 , 特希微而人不见尔。故曰往来 , 曰屈伸 , 曰聚散 , 曰幽明 , 而不曰生灭。

释义 : 气有聚散等形态上的变化 , 但气本身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例如 , 一车柴草烧完了 , 但火焰、烟气、灰烬等 ,属木的仍归木 ,属水的仍归水 ,属土的仍归土 ,不过很细微 ,人们看不见罢了。因此只能讲往来、屈伸、聚散、幽明 ( 隐显 ), 而不能讲生灭。

   哲学点评 : 物质是永恒的 , 它只能转化 ,而不能被消灭。

   3.“气之外更无 ( 完全没有 ) 虚托孤立之理也。”“气者 , 理之也。

释义 : 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气是理赖以存在的根本 ( 在王夫之看来 ,理包括两种 : 一是指事物的规律、常则 , 二是指三纲五常之类的道德规范 ; 气则指物质 ) 。

哲学点评 : 第一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是针对朱熹等所主张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有力批判。

第二 ,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不能有具体事物的规律。

4.“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 , 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据器而道存 , 离器而道毁。

释义 :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道是器的道 , 器却不能说是道的器。因为器才有道 , 离开器 ,道也就不存在了 ( 在王夫之看来 ,所谓器是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 ,道则是具体事物中所共有的规律和法则 ) 。

“未有弓矢而无射道 ; 未有车马而无御道。则未有子无父道 , 未有弟无兄道。道者可有而无者多矣。”

释义 : 没有弓矢 , 就没有射箭的道 ; 没有车马 , 就没有驾车的道。那么 ,没有儿子就没有父道 : 没有弟弟 , 就没有兄道。事实上可能 有而现在还没有出现的道多得很。

哲学点评 : 第一 ,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 , 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不能有具体的 规律。

第二 , 规律不是永恒的 ,它随着客观规律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 , 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第三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 “道”作为规律属于普遍性 ,“器”作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属于特殊性 ) 。

    5.“道为器之本 , 器为道之末。“ 君子所贵者道也”。

释义 : 道为器的本质 ,器为道的表现。道器之间是一种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君子看重的是道。

注意 , 前面说 " 天下惟器 "" 道在器中 ", 强 调 " 器 " 重要 ; 这里讲 " 道本器末 ", 又强调 " 道 " 重要。这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 其实 , 王夫之 在这里把道器范畴作了两种不同层次的处 理。前面说 " 道在器中 ", 目的是把道器关系 建立在气本体论的基础之上 ; 而这里讲 " 道本 器末 " 实际上是赋予了道以积极的能动作用。 即前者把道器关系看成是规律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 后者把道器关系看成是本质与现象之 间的关系。再简单地说 , 前者是从唯物论角 度讲的 , 后者是从辩证法角度讲的。

哲学点评 : 本质则比现象更根本、更重 要。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 太极动而生阳 , 动之动也 ; 静而生阴 , 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 , 阴恶 ( , 代词 , 哪里 ) 从生哉 ? 一动一静 ,( 关闭 ) ( 打开 ) 之 谓也.而辟 , 由辟而 , 皆动也。        

释义 : 所谓太极动而生阳 , 这是动中之动 ; 所谓静而生阴 , 这是动中之静.若是完全不起作用的无动的静 ,则阴从哪里生出来呢 ? 一动一静 , 就是一闭一开 , 从闭到开 ,从开到闭 ,都是动啊。

   " 方动方静 , 方静旋(很快)动 , 静即含动 ,动不舍静。 "" 静者静动 , 非不动也。 "( 解释从略 )

   哲学点评 :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7." 天地之德(本性)不易 ( 改变 ), 而天地之变化日新。 " 今日之雷非昨日之风雷 , 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  昨日之日月也。 "( 解释从略 )

 哲学点评 : 事物是不变化发展的 o

8." 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 , 虽莫未消 , 而死。 "

 释义 : 固守原有的事物而不能创新 , 虽然现在还未消失 , 但最终也会枯槁而死。

哲学点评 :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一个事物要保持其生命力 .就必须不断创新。抱残守缺 ,顽冥不化 , 只有死亡。

9." 易者 , 互相推移以(和)摩荡之谓。 "" 纯乾纯坤未有易也 "

释义 : 变化就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相互推移和摩荡。无差乱的单一的事物或方面是无法实现事物发展变化的。

" 一气之中 ,二端既肇 ( 开始 ), 摩之荡之 ,而变化无穷。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 , 尽于此。 "

释义 : 在一个具体事物的内部 , 对立面双方相互摩 荡、相互唯用 .从而使事物变化无穷。天地人物的运动 变化的根源就在于此。

哲学点评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韧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10." 盈天地之间 , 皆器矣 , 器有其表者 , 有其里者 , 成表里之 , 以合用而底于成。故合二以一者 , 既分 -为二之所固有矣 , 表里相待而二 , 二异致而一。 "

释义 : 天地之间充满了各种器物。每一件器物都有表和里两个方面。表和里各有其功用 , 二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东西。

哲学点评 : 这里是用器的表里关系来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即任何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的。

11." 天尊乎上 , 天入地中 , 无深不察 ( ); 地卑于 下 , 而地入天际 , 无高不彻(通达), 其界不可得而剖也。 "

释义 : 天在上地在下 ,而天气人于地中 ,地气上升到天际 ,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

   " 天下有公理 , 而执是则非 ; 天下有公非 , 而凡非可是。 "

释义 : 天下有公理 , 如果把公理绝对化 , 就会变成谬误 ; 天下有公认的错误 ,然而在错误当中也可能有正确的东西。

      哲学点评 : 对立面的双方具有同一性 , 即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12." 因所以发能 "," 能必符其所 "

   释义 : 在王夫之看来 ," 所请能者即思也 , 所谓所者即物也 " 。这就是说 ," 能 " 是思维 , 是认识能力 , 即主体。 " 所 " 是认识对象 ,是客观事物 ,即客体。 " 因所以发能 ": 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的认识。 " 能必 符其所 ": 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哲学点评 :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离开了客观物质对象就不会有认识。也就是说 , 客观事物 是第一性的 ,认识是第二性的。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3." ( 感宫 ) ,(心)也 , 物也 , 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

释义 : 感觉器官 , 精神作用 , 客观对象 , 三者相遇 , 然后产生知觉。三者缺一便没有知觉。客观物体是知 觉的客观条件 , 感宫和心是知觉的主观条件。

哲学点评 : 这是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知觉产生 的条件。在这里 , 他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 主义认识路线。

14.“耳目但得其表。譬如声音之丽(附着)耳目 , 一见闻之而然 , 虽进求之而但(徒)然。”“心之愈思而愈 得 , 物所已有者 , 无不表里之具悉 ; 物所未有者 , 可使之形著而明。

释义 : 耳目所得到的仅仅是表面认识。如声音一传入我们的耳朵 , 就听到了 ,再认真听也是如此。而心则不然 ,愈思考得到的认识愈多 ,已经存在的事物 , 其表里都可以把握住 ; 还没有完全形成的事物 , 通过思维也可以把这一事物的形象把握得很清晰。

     哲学点评 :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5." 且夫知也者 , 固以行为功者也 ; 行也者 , 不以知为功者也。 ""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 ; 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

释义 : 知是以行作为它的功用的 , 而行却不以知作 为它的功用 ; 通过行可以获得知的效用 , 而知则不能获 得行的效用。

哲学道理 : 实践与认识相比较 , 实践是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东西。

   16."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 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

释义 : 秦王从建立万世一姓天下的私心出发 , 废除诸侯分封制 , 采取郡县制度。他的政权只两代就消灭了 , 郡县制度却从此确立起来 , 历史前进了。也就是说 ,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某个历史人物的动机一一 偶然性来实现了。注意 , 这里的 " 天 " 绝不是指有意志的天或绝对精神 , 而是指 " 理 ", 即客观规律。因他不承认有在气之先的理。

哲学点评 :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