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荣获之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02:27
日前《瞭望》报道的关于中央要裁撤数千家驻京办的消息,很快得到了印证。1月28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1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

媒体报道相关消息时,重点话语为“驻京办存在的腐败问题和种种违规行为,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则高度评价驻京办的贡献,称各地驻京办在处置突发事件、维护首都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将问题限于“个别”的范围。

刚有撤销驻京办消息时,网民叫好者众,新发布“答记者问”和红头文件之后,表示失望和批评“朝令夕改”的言论则遍及全网。我把瞭望原创报道和文件、答记者问发言的内容作了对比,发现此三者内容是一致的,其中涉及存废去留标准的说法,前后并无变化。所以说,“朝令夕改”一说当为误读的结果。

还有一个发现,即官方发言人的定性式评语,和日前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的话语,其内容一致到了惊人的地步。两者的评价只有几个字不同,而含义没有一点差异。显然,官员照搬了“专家评价”,或者,受访专家本来就是调研、起草与执行机构的组成人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曾说过“被撤销的驻京办,不得…不得…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这段话的口吻全然不似专家且富有掌权人特征。由此可见,在这个政务问题上,专家的参与程度很深。

为“处置突发事件、维护首都稳定”做出贡献,可谓各地驻京办之奇功。此建树创下历史记录没问题,中国漫长的行政史、政治史上,从未有过“准驻京办”曾经对京城做出过如此贡献。皇宫班子发布文告表彰某节度使“留邸”或地方“会馆”维护了皇城稳定,这事在历史上不仅不会发生,即使搞文学创作与杜撰逸史也很难想象出如此情节。至少,皇朝很在意各级机构的管辖范围、官员职责以及吏治之辖属划分,容不得地方权力到京城行使“维稳权”。再则,表彰地方会馆维稳京城,则等于直接把耳光抽在了君王、首都行政官以及全体京官的脸上。

吏治之宽容,地方官之可为,中国史上而今为最;集权之集中,中央之安然,中国史上而今为最。此两者貌似相悖,实为一体表里,是驻京办兴起并立下奇功的基本条件。

各地驻京办成立之初的宗旨或章程,可曾明确过其自身具有京城维稳职责?至少是早期的驻京办当初没有此项职能,既无人对他们交办或授权,自己也预测不到而后职权的扩展。既然如此,京城维稳一功实为驻京机构的意外斩获。

驻京办什么时候开始发挥京城维稳作用的?当然是在提高截访要求之后。随着截访需求的日益增长,驻京办地位与职能有所变化,甚至连工作重点也时时倾斜到“群众工作”一边去。

形成上访的原因,多出于官员的腐败或无能,由于地方权力失却公信力,下层群众将希望寄予上级清官,越级上诉将麻烦带到了京城;而地方权力又凭此获得在京截访权,在首都维稳大业中建立了功勋。地方上越衙告状者众,早被上级视为治理不力的表现,由是把相关指标加入考核政绩,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截访事业大发展和地方权力在京立功的机遇。

地方权力若无前过,则必无后功;因过获功,因前腐而后吉,此现象极具讽刺意味,于此可见吏治价值标准之混乱,更可见社会深层矛盾之焦点所在。不可否认,腐败即驻京办兴旺发达的基本保障条件;也不可否认,腐败之升级造就了驻京办职能的扩容。一种原本专事柔媚业务的机构,不得不在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首都稳定方面强悍起来,固然说明腐败难以安生,然而更能说明的是,而今的腐败更需强化其悍然的一面以自保。地方权力进京“维权”,同时维护首都体面,京城内外于此再现协调一致。

驻京机构在驻地的所谓维稳,就是把不稳定因素暂时驱逐出首善之区,放长一寸眼光,既知此项工作其实新添、积蓄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京内京外上上下下,在裱糊式劳作中都很努力,各地驻京机构兴隆到有失国家体面,这的确需要裱糊一下,同时,各地不体面因素汇聚京城,需要举各地权力之力协助首都的维稳,这项需求也必得优先满足。事已至此,于是只好明确承认驻京办身兼驻地维稳之责。据此也可以断定,今后的驻京办或换了行头的准驻京办,在首善之区的广阔天地仍可大有作为。

评论

0

点击

0

收藏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