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男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53:50

河南的男人

  《河南的男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豫西人,有着秦人的剽悍,豫北人,有着太行人的坚韧,豫南人,却有着水气弥漫的楚风。所以,河南男人很难概而论之。说的好吧还能勉强过的去,说不好的话,那一批狗友恳定对我是一阵狂批,考虑再三,把这三种河南的男人作为典型代表,以此献给正在事业道路上操劳奔狂的河南男人。

两千多年前,河南鹿邑出了一个老子,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六十三里,描写老子为:“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说出了老子的特点;但又说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这显然是夸张,但老子在出关以前,虽然身在周天子所主持的朝廷,却只是一个书记员的角色,因为他白发白眉白须,又需要记录朝廷大员议事情况,周天子就特准他可以靠在朝廷的柱子上记录,于是就得了个“柱下吏”的别号。就是这个在朝廷上没有发言权,只有记录权,而且被人可怜的角色,却写出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

第二个人是出生并埋藏在巩义的杜甫,他穷困潦倒的一生,《秋风为茅屋所破歌》就是写照,现录其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就是这样一个病弱被欺的男人,却因为他不朽的诗作,被后人称作诗圣。可以设想当时画面,秋风冷雨,无法入眠,却还要写诗。可见他对诗的追求,胜过生命。

 

第三个人是洛阳人李伯安。他的画作《走出巴颜喀拉》,长126米,高2米,是他呕心沥血10年时间的作品,画家却在即将完成时,倒在画室门口,年仅54岁。

冯骥才评价说:“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时,中国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国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会更多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憾。”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认为:“李伯安是我们这个时代画坛的伟人,是20世纪画坛的骄傲。《走出巴颜喀拉》前无古人,与日月同辉,是我们留给后人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李伯安及其作品在画史上是顶天立地的。”

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画家刘大为感慨道:“李伯安如同一个巨人矗立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以其严肃、严谨而卓越的劳作,楷模般地警示着投机、浮躁,不肯艰苦劳动而专务“炒作”,以搏名利乃至哗众取宠的当代画坛某种日下世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吴冠中感叹:“李伯安是20世纪中国最好的画家之一。”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画家杨力舟感言:“李伯安笔下人物造型与气质、个性和特征十分丰富,变化且精到,笔墨简繁,经营得当。细密处刻画深邃,省略处挥写潇洒。大块黑白与长线条对比,辉映交响,真正达到窥造化而见天性,模写穷而观神工。所绘长卷浩瀚充溢,画竭而力无穷,笔竭而艺不终。《走出巴颜喀拉》夺天功破陈规,英名不朽,画史永存。”

就说这三个人吧,生存在三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一个是春秋时代的柱下吏老子,一个是在湘江上漂泊了三天无食可进,最后吃牛肉撑死的唐朝杜甫,一个是连个科长都不是的今人李伯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当时的人们眼里,是毫不起眼的,甚至是卑微的,但却是经天纬地之才。他们的形象也太普通,老子毛发全白,杜甫躬腰柱杖,李伯安矮瘦寡言、默默无闻。他们皆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人,却是气贯长虹的男子汉。

也许这三个人,能代表河南的男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