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跃刚:关于《半个世纪的论证》(中国青年报 2004-6-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26:36
关于《半个世纪的论证》
2004年06月01日 15:14:56
本报记者 卢跃刚
我和李雪红从重庆顺江向下,天鹅轮则自武汉逆水而上,两拨儿人在长江上擦肩而过。我们坐的是四等舱,鸡鸭鱼鹅猪,屎尿汗味混杂,呼噜声,哭喊声,交响变奏。天鹅轮——当时长江上的豪华游轮上面是北京新闻界采访团,包括本报同仁。一上一下,使命一样:采访三峡工程。
本来,我是可以坐天鹅轮的,一家报社一个名额,1991年华东水灾后,派我采访三峡,当然是我上船。不过我拒绝了。我不想在天鹅轮上和那帮人混。
为此,总编辑徐祝庆、副总编辑周志春等召集经济部开会。我的理由是:一、有关部门组织的采访团,一定是沿江看“盆景”,不会有我们想要的实质内容;二、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三峡工程在反对派要求下重新论证后,还没有记者深入三峡库区采访;三、因为我的题目是三峡工程论证过程的历史调查,如果没有三峡地区现场的真实感受,断然写不出来。
而我,正是在傍晚时分轮船驶进夔门,拉响汽笛的一瞬间,找到了文章的基调,即一种宿命感,中华民族在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宿命感。我今天还能听见汽笛在群山间呜咽。
三峡工程这个题材重大且敏感。重大一,73年论证,从孙中山提起,历经萨凡奇、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纵穿两个朝代,都是大人物;重大二,长江干流筑坝,环境、移民、泥沙、投资等,都是大问题。敏感,自从1949年以后重新提起,便反对之声不断,而且渐渐从纯技术经济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代表以李锐等为首。
三峡工程报道,有两个问题回避不了。一是赞成和反对,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二是反对派的主要意见是什么。如果回避了焦点问题和主要人物,三峡报道,狗屁都不是。
《半个世纪的论证》第一次在主流媒体上系统地梳理了三峡工程的来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反对派的意见,李锐的名字也与林一山等以同样重要的地位出现在了报道中。
当然,由于敏感,稿件在报社领导层引起了争论,总编辑们和经济部专门为这篇稿子开了一个会——三种意见:一是好得很,可以立即发表;二是太敏感,枪毙;三是修改一下发表。
其实,三峡工程科学论证、民主论证的主题,能有什么问题呢?
报道发表后的反响是预料之中的。李锐的秘书告诉我,李锐拿到报纸后说:“后生可畏啊!”因为这是李锐冷冻三年后,第一次在主流媒体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