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为什么中国经济可以一枝独秀? - Anti-CNN.com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34:52

宋鲁郑:为什么中国经济可以一枝独秀?

发布: 2010-4-06 11:49 |  作者: 宋鲁郑 |  来源:专栏作者 | 查看: 0次

为什么中国经济可以一枝独秀?  

——从中国经济震撼法国媒体谈起

4月2日,法国第一大日报《费加罗》推出震撼性周末版:用占据首页有效面积几乎一半的巨幅照片报道中国。大标题是:中国经济暴涨。小标题则是“第一季度预计中国经济增长12%。世界纪录。在出口增长和今天强有力的内需水准上。”。而在内页经济版的封面上,又是同样醒目的照片和文字:消费刺激中国增长。文章则几乎是一个整版。

如果考虑到法国的经济状况,法国媒体的震撼性报道毫不为奇:经济总量仅为中国的一半多一点,但经济增长速度连1%都不到。双方的差距正以加速度拉开。

此次《费加罗》报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颇有新意。一是指出中国进出口在三月份出现自2004年4月份以来第一次逆差的情况下(59亿欧元),由于消费的大幅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二是没有提及中国的市场泡沫。包括房地产、股市。三是整篇充满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经济起飞始自改革开放。

这三十多年来,外界一直充满了对中国经济的质疑。中国崩溃论一直不绝于耳。以法国近几年为例,2007年,美国经济泡沫崩溃前夕,著名的时事周刊《L’EXPRESS》推出中国专刊,以耸人的大标题预言中国经济要垮掉。结果言犹在耳,倒是美国应声破裂,并演变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进入2009年之后,中国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料,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再次出现“中国经济现巨大泡沫,即将破裂”的预言。今年3月15日,法国经济日报《论坛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象2007年时的美国,甚至比美国2000年时的互联网泡沫和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还要大。并且还极为精确把10月31日也就是世博会结束之日做为中国经济崩溃的时间点。

综合来看,这些预言中国经济崩溃的主要依据是房地产泡沫。然而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真的和西方如美国、日本一样吗?

今年人代会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曾这样讲:“北京、上海代表不了中国,应该多看看中西部”。同样的逻辑,房价增长幅度最大的北京和上海也无法代表整个中国。这两个城市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万人口,仅仅是中国十三亿人口零头的十分之一。事实上,放眼全球,这类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房价都是极其高昂的。巴黎就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房价也一直在上涨。台湾的经济尽管停滞二十年,台北的房价竟然高达43万台币一平米(合人民币近十万元)。

除此之外,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货款买房从全国来看仍然是少数。中国整体上仍然没有形成借贷消费的习惯。要么是一次性付清,要么一定要有相当数额的首付。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家庭出现问题,也不会产生西方哪样的连锁反应:银行无法收回贷款,形成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面。

从可预见的未来看,由于尽管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是全球的两倍,但仍然还不到50%。只要中国城市化阶段不结束,在庞大需求的支撑下,房地产业的黄金期就仍然可以持续。可以说至少在三十年,中国的房地产业仍然不会出现真正的泡沫。

不过在我看来,西方最大的误读在于仅仅看到了北京和上海,仅仅看到了房地产,却没有认真的考虑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与西方相比,这三项才是真正决定中国经济何以可以一枝独秀的原因。

有许多经济学家把今日的中国比做日元升值时的日本。其实这是一个时空错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元升值时,日本国内连建一座桥的投资空间也几乎不存在了。充裕的资金要么走向海外,要么投入房地产。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大多进入了这种成熟阶段,基础设施完善。除了向国外进行投资,国内已经没有大规模资金的施展之所了。而中国不同。尽管经济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基础设施方面无论高铁,还是高速公路,中国增长的幅度都是世界最前列,但却远远没有达到西方今天的水准和规模。这就是为什么面对2007年的经济危机,中国可以迅速实施4万亿元投资,道理就在这里。至少在我看来,投资这驾马车也还应该有三十年的用武之地。

消费的情况颇类似于投资。三十年来,消费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而且一直是通过全球化的贸易也就是外需来解决。目前中国的消费比重仅占GDP的35%,甚至都低于亚洲的50%和发达国家的60%至70%。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同样表明内需的空间极为庞大。2009年在进出口贸易萎缩的情况下,消费竟然增长了15.5%就是明证。从绝对数来看,中国的汽车消费已经超过汽车王国美国。中国只要出台合适的刺激政策(如汽车行业下调税费,家电下乡),同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消费将也会保持至少三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而西方这种消费拉动性经济到现在也已经没有多大的提升空间了,相反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的:美国需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至于进出口贸易,现在就断言中国的出口黄金时代就宣告结束未免过早。由于中国巨大劳动力以及勤劳国民性,就是考虑到人民币未来升值的因素,其竞争力也将长期维持。而随着中国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出口的竞争力将会更加明显。现在的高铁就是一例。融合了巨额资金、高端技术和庞大规模人力的大型民用飞机,中国一旦技术成熟,其竞争力在世界上也是无人能企及的。至少我相信,中国绝不会出现屡屡违约推迟交货的“空客”现象。况且人民币升值也就意味着西方物美价廉时代的结束,上涨的物价又反过来进一步遏制不振的消费。而由于人民币升值退出的某些产品空间,也会被印度、东南亚甚至非洲成本更低的国家所取代,对减少西方的贸易逆差毫无裨益。在这场人民币升值的大战中,中国在付出一定代价的同时得到的是更快的产业升级,而西方只有代价而一无所获。

此外,和西方相比,中国还有一个国民性的优势:节俭。欧盟为稳定经济,规定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公债的比重不能超过60%。而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严重超标。意大利公债超过100%,日本的公债占GDP的比重甚至要超过200%,中国却仅为18%。当经济危机来的时候,西方国家救市的资金只能来自发行国债。而中国无论百姓还是国家都有相当的储蓄,中国的四万亿救市资金实是举重若轻。

当然,西方经济之低迷不振也与其高福利制度已成为沉重负担难以为继有关,更与政治参与的大众化导致政治决策的短期化、低质化有关。这对未来的中国应是一个很值的好好借鉴的教训。

如果以西方为标杆,中国经济真正的考验或在三十年之后。但如果把中国模式当做人类全新之路,西方恐怕将长期的在不平衡的心态中望着中国绝尘而去。正如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所评论的:“对于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摆脱西方模式的说法,令我们难以认清当前世界重组的局势。当中国逐渐强大,她会愈加肯定其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价值观。她会在历史中寻觅智慧,以创造出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